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334|回复: 0

[爆料] 走访南郑县桄桄剧团大舞台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2-4-1 13: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水,縹緲如丝带,它平缓的流过汉中这块平地,然后就卷入安康的山穀之中。此时,它水平如镜,声音细软,江岸上,寂静如初,月是下弦的半圆。推开窗,城市的灯火还依然流光溢彩。车轮从路麵上水一样的滑过,仿佛就听见那如丝如泣诉的弦索声音,从远处某一个角落流出。3 Y2 U- Z- }0 A8 u" I
  我难道听见了桄桄!多麼亲切的称谓,在我生长的关中早就不绝於耳,如今在这崇山之外,还有它?这一夜就是枕著这个梦,在乡野间,赶到几十里地看戏,或者在河渠边揪下细长的菖蒲,扎成胡须,戴在耳上,儿时的伙伴们装扮成戏里的人样,咿咿呀呀。
9 Q' Z, ]2 \2 L  程建军副台长给我们安排下了汉中电视台第一代美女播音员,带领我们去乡间,其实并不远的。隔了一个江,是到南郑县的桄桄剧团。现在,这个剧团已是汉中唯一剩下的汉调桄桄剧团了。在汉中市一个叫钟楼的地方,接了一位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地方虽然还叫钟楼,但楼早就没了影,不知是什麼年代把它拆的。一大早,就是这样不详,一个没有楼却叫楼的地名,令我感叹。不知将要去的剧团也会不会是这样,虽然叫剧团但早已不再演戏的所在?4 {1 ~0 J  ^9 |
  因為找这样的地方,即使文化局的干部也不清楚南郑剧团到底是在周家坪还是大河坎,一路上心直口快的女主播把个文化局人说得好不紧张,连打几个电话,最后终於确定在周家坪。开车的司机小石,昨晚陪很晚才到的我们猛喝洋县黄酒,大概是熬得不行,今早上他很委靡,似乎是重感冒了。不过,路不远,在县城的一个十字口,文化局人又问了几个人,才找到被外面建筑淹没的剧团。从一个建筑工地,小心的走进去,上麵还正施工。拐到一座四层旧式楼的背后,就是剧团的狭窄的院子。阴湿湿的,这天的天气也阴沉不好。) V9 \- o* [$ d
  县文化局局长、剧团团长热情的领我们进到他们窄小的办公室,沙发、桌椅、茶几一摆放,几乎没有回身餘地,条件是很差的。然后,他们就介绍剧团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来意似乎被市文化局没有理解。我心里想,桄桄咋样呢?但他们隻给了一遝材料,然后就带我们去看已经坍塌了顶的大剧场。可我想的是,这些仅是国营老体製给予戏曲的一个光景,还远不是戏曲本身麵临的境地,我就不住地问他们,桄桄在民间怎麼样?有多少班子?但得到的总是一个模糊的回答和一份固有的轻描淡写,就如同我在西安的剧团一样,他们的眼里,就见不得自乐班子的演出,这是我很费解的事。我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4 k  o. p& R0 N8 ]- o  为什么戏曲总有这样的鸿沟和人為的界线,把自己要归入一个所谓的专业团体?# p4 I. o4 P( @+ c3 c# Y" C7 ?, |
  汉调桄桄,不像秦腔在关中那麼的红火,因為关中有数不胜数的观眾群,而汉中,一个又方又狭的盆地,麵积有限,天然的把这个戏逼到如此地步。他们介绍说,这里已没有多少听眾,所以剧团生存日渐艰难。但在前些年,秦腔也麵临同样的情形,也有同样的论调,但事实是秦腔仍然坚挺著,它在它固有的范围内,勃勃的生活著。為什麼汉调桄桄还是这样?我觉得问题并不是简单到这样的逻辑,可是我不了解这里民间的情况,所以就不能妄言。2 j  m$ h9 m8 Q: R/ Z% j3 [- J9 j
  汉调桄桄,又被称為南路秦腔,属於秦腔的一支,也就是它和秦腔的关係最為密切。但它又在西南官话区,并且二黄也在这个区域一度盛行,那麼它的存在,价值是什麼呢?理由又是什麼呢?5 d- V/ v; B# H" r2 m6 j$ U, S
  关於它的產生,有几个传说,我觉得录於此,值得一说。# ]. A5 G" |3 k+ ^
  一是说元代有个蒙古亲王,因犯罪被罢黜到边缘,也就是到汉中这个地方了,他来的时候,什麼也不带,独独带了一个班社,从此就演变成汉调桄桄。
3 ?% q6 N& w' f7 z9 C7 l/ v: \) U  第二是说,明代万历皇帝的妃子,是洋县江坝人,皇帝為了表示孝心(很难得的),让这个宠妃的父母也就是国丈国母(天?,皇帝不知有多少国丈国母)欢心,赠送给他们一个戏班,这样呢就在洋县发展起来了汉调桄桄。* h: N( f  |  j' p3 d. J- X5 ^+ @+ r
  第三,就是关中通往汉中,有一条重要的古道——儻骆道,这条路自古以来,商贾往来,十分发达,所以洋县这个地方就很重要。而事实上,汉调桄桄在洋县最為发展壮观。这个说法是有文献佐证的,在《洋县誌》中,记载过明洪武4年(1364),洋县就开始建一座城隍庙,有一个三台式的戏楼,而切很特别,是三台式,就是观眾看时,一次可以看三台戏,不知道那时侯吵闹得怎麼看?是否也像《暗恋桃花源》那样。/ U! @0 k. K; s
        以上说法,前两种不著边,是传说,但它里麵透露著一个信息,就是这个剧种相当早的。元代时候,可以肯定秦腔还没有形成,但它以有了音乐的某些结构,而这个音乐,和西域有极大关係?要不,怎麼弦索、胡胡这样的乐器进入了戏曲?元代空前的大一统江山,所以西域(更多的应是中亚一带)的音乐很自然的进来,而且就在丝绸之路的交叠之地关中驻留,演变,生长。还有一个信息就是,上麵两种不约而同的提到戏班,而且毫无疑义的是家班的形式,那麼戏曲史上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家班戏,在北方同样早早的就存在了,完全不隻是南方富庶的商人或文人蓄养家班的。而且,北方的特征就是官方色彩明确。但是再仔细追问一下,第二个说法很有问题,万历皇帝是在北京坐江山,那麼他的戏班是唱秦声的吗?他赐给老丈人的是唱什麼的腔的?或许是在西安的某一个秦王的妃子吧!而秦王府唱戏,那在历史上可是有影的事。明代还有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朱载堉,就是朱元璋的第九世孙,他有一部伟大的音乐著作《乐律全书》,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十二平均律”,一举解决了历来都没能解决的旋宫转调问题,是律学上的重大突破,大约一百多年后,德国人才提出了类似的理论。出身民间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把他的儿孙们封到各地做藩王时,什麼都没有给,隻给他们一人一大箱子戏本(见《明史》)。当时的秦王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箱子,因此可以想见,在那个年代的新城大院里,一定是“弦歌不輟”。那麼,这位明代秦王给他宠妃的老家放一班子,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这也是我对这个传说的推测而已。
# ]6 G3 o3 m, o. X% x  第三个说法有道理,从汉调桄桄的音乐结构来说,譬如板式、旋律、音阶、曲牌、锣鼓经、乐器等,和秦腔几乎一致,难怪叫“南路秦腔”。而且文献再次佐证,《洋县誌》记载,万历初年,洋县大江坝杜家村的祁姓人家有一个秦腔班社。似乎可以这样说,秦腔流传到洋县后,结合当地语言风俗,慢慢的地方化,最后成為汉调桄桄,这个规律同时也符合戏曲演进的规律。戏曲是一个融合体,不分你我,所以,直到现在,关於最早戏曲的争论也多是因為把其中属於地方性的一点,无限放大,然后结论说他们这里的戏才是最早的,这都不实际,也无意义。' ?+ w0 I) o* ^; l/ p# _2 N
  1950年代,唱桄桄的艺人经政府倡导,把自己的班社捏合成剧团,和全国各地的规律同样一样,成為国营,那时的南郑,就是今天的汉中,由於当时的行政地理区划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所以就成立了南郑剧团,主要唱桄桄,几经变迁,成了今天我到的这个院子。他们让我看那个坍塌了顶的大剧场,我觉得那是那个体製的坍塌,倒和真正的桄桄无关。(秦巴雁)
2 v: L) c. N4 k. F4 o
- r' p- a3 P0 b0 g4 Q  y' a/ m- ]3 N- l% n* e

; a+ u* `* |1 H5 @* N9 n( I * k- Y# f! `/ Z# L' k8 X4 e

* R& D# ^( W9 C! w( x% q4 L: B4 B
% Q1 |/ n# U7 T' c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