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发表于 2012-11-16 09: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皮影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
$ c: J5 i$ l+ E) `4 g$ u洋县皮影班社,遍布县城之东区,北区的贯溪、白石、四郎、东柳、龙亭、长溪、石槽、槐关、酉水、罗曲等十多个乡镇。但起源最早,发展最盛,首推白石、石槽一代。至今坚持活动的当属洋县贯溪镇了。 z3 j' A2 _% n; [7 \0 u$ ]
该地方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故称“皮影”。 ' |5 ^, \5 q: r, H; `, X. C3 m
主要在夜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透明细纱幕形成影像而观赏,老百姓俗称“灯影”。用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伴奏。4 _% c3 C7 P$ N: j4 D6 Y. G
洋县皮影吸取了外地弦板、灯碗腔朴实柔和之长,完善自身曲调,其唱、白、吐字均以洋县方言为基础,结构完整,行装简单,既具有弦板、灯碗腔色彩,有脱离弦板、灯碗腔而自成体系,成为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独特剧种0 T/ q- G3 n: F/ E; N- `! `+ _,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