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管努力,时间会给你惊喜”。近日,汉中腊肉登上cctv老故事频道匠心精神系列纪录片,自然的馈赠、用心的制作、时间的酝酿,创造出这一缕令人回味的“腊肉香”。
汉中腊肉登上央视
匠心精神之时代先锋——《漆树生香》
想要吃上一块上好的漆树坝腊肉,离不开繁琐的制作环节。切、腌、熏、烧、干,五道工序缺一不可。先将鲜猪肉大致分割为五花、后腿、排骨、精瘦、猪肘等五个部位,再根据每个部位的特性,顺着肉筋分割成小块,保持口感筋道。
经时间沉淀后,漆树坝腊肉肥瘦均匀,枣红莹润,入口不柴不腻,厚薄相宜,自然可口。
坐在自家院子里,伴着夕阳,与亲朋好友一起吃上一桌腊肉,成为了大家一天中最为幸福的时候,嚼着家乡的腊肉,会令人不经心想,到底是时光沉淀了腊肉,还是腊肉承载了时光。
民以食为天
无论走多远
最让人思念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在这段视频中
制作出家乡腊肉好味道的主人公叫
唐亚萍
一起了解她的故事
一贫如洗的童年,走出去看看世界
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是每一个山里人的愿望。1999年,唐亚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汉中师范,满怀希望的她却不得不面对自家的现实情况,此时,由于父亲患病,家里早已一贫如洗。由于家里没积蓄,又未能借到学费,唐亚萍不得不放弃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她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
由于无法上学,又要贴补家用,中学刚毕业的唐亚萍便不得不外出打工,曾做过服务生,进过服装厂、鞋厂和印刷厂……后来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开始从事平面设计工作。
小举措萌发商机,回乡传承家乡味
一个平凡的举措,却发现了一个商机。那些年,在外打工的唐亚萍每次返乡后,都会给身边同事带一些家乡的特产,其中,腊肉格外令大家赞不绝口,逐渐地,唐亚萍脑海中便有了做腊肉生意的想法。2010年,唐亚萍辞去了从事多年的设计工作,回到家乡漆树坝镇唐家坝村试验性地创办了汉元腊肉食品加工厂。
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唐亚萍的腊肉开始进入市场,为了打开市场、提高销量,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最终她还是决定坚守品质、勤奋两个初衷。
由于腊肉的原材料来自农户用纯粮食喂养的猪肉,再加上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保证了腊肉的品质,唐亚萍的生意很快就有了起色,这无疑给创业初期的她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为了能够继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提高销量、增加利润,唐亚萍起早贪黑,晚上凌晨3点钟才结束腊肉加工的她早上6点钟便已经在市场上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心人,天不负,唐亚萍的腊肉生意一点点壮大了起来。
汉中腊肉登上央视
▲唐亚萍在门店里,为“想乡香”牌腊肉代言
唐亚萍回忆到:“2011年的冬天,猪肉价格涨到18元一斤,当时正是我们做市场的关键时刻,为了产品价格能被消费者接受,我们只能保本甚至亏本销售。好不容易熬过了那个冬天,2012年开始,我们凭借优质腊肉,市场逐渐变大,销量持续增加。生意有了起色,我也更加有了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自己富裕不忘乡亲
随着腊肉加工销售事业的发展壮大,2013年,唐亚萍成功申请了“漆树坝”和“想乡香”两个商标,并获得了“中国优质腊肉供应商”称号。她说:“当初就是想把家乡腊肉的味道带给更多外地朋友品尝,才回乡创业的,‘想乡香’就是想念家乡香味的意思。”2014年,唐亚萍注册了“汉中胜利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让原来的加工厂走上了公司化运营之路。
在公司日益壮大的同时,唐亚萍不忘带动乡民一起致富。2016年以来,唐亚萍与漆树坝镇贫困户签订粮食猪高价回收协议和代发代养回收协议,由公司发放种猪,之后再高价回收。带动贫困户和农户39户,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至3万元。
同时,唐亚萍收购扶贫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推广和销售,带动全县乃至全市香菇、木耳、茶叶、天麻等多种扶贫产品销售,助力脱贫,她本人也先后荣获“勉县巾帼脱贫行动先进个人”等称号。
传统工艺创新方法,好产品获市场青睐
近年来,唐亚萍公司制作的腊肉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制出减少熏制烟雾的新方法,使产品在口感、味道上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并且在包装上分为简装、精装、礼盒装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赢得了商家及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对于自己的经历,唐亚萍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自己也将一如既往地将腊肉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共同致富。(来源:文明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