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发表于 2012-10-16 0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场观众热评:5 _) e6 ~8 ~# R* D, y
温州来汉经商的观众:我是外地人,来汉中做生意6年了对汉中文化没有太多的了解,但看了这场演出觉得眼前一亮,发现汉中的民俗文化很独特,《二媒摔跤》滑稽可笑、精彩绝伦,儿童表演的《花喜鹊的故事》现实、逼真,很有教育意义。
* [0 D: q# x& |( P5 b
8 t3 v+ ^3 l3 A, m 退休的李女士:伴随着行云流水般的音乐,一群清秀婀娜的汉中女子手持粉色莲花灯,徜徉在清清汉江之滨的场面让人精神振奋。我们几个朋友来看过了之后,评价非常好,极力推荐我来看,表演结束了我们还陶醉在演员的精彩表演中,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能再开一场就好了! 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导师李锐:舞美、灯光、背景美轮美奂,对主题的表现堪称完美。把咱汉中民间的风土习俗歌舞,通过以情感为架构的五部分展现,以大雅的形式展现大俗的内容,可谓雅俗共赏,适合大众口味,很有汉中文化灵秀、雅致的特质。整台剧目都是用了陕南特色的两个大调、两个小调乐律,特色浓郁,让我们感觉这就是咱汉中人骨髓血液里的东西,很认同很亲切,很能激发内心的文化自信。如果用叙事构架,观众会更容易理解一些。4 z, }, z' l0 ^3 M2 [, M
, m7 s" H0 ~. B% j! F; Q 陕西理工学院新闻传媒在读研究生高晓静:第一次看这样的剧目,见到了爷爷奶奶给讲过的傩戏、端公戏、社火等民间戏曲样式,原来是这么美的。希望这台剧有更多汉中人看到。
; `8 H" L' T$ [# K3 r; \9 e 6 j3 j/ x/ w% ~; _9 g4 y1 U- H/ \% q
汉台区委组织部的宋峰波:比当初设想要好,超出我的意料,汉中好像还没出现过这种好东西。比如《莲花碗》《“笑和尚”与狮子》都是本土东西,搬到舞台上又有了另一种美感。它把本地的民间风俗美化雕琢之后,呈现了大众了一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民间舞台剧。《汉·雅》已经跟上了那种大规模现代歌舞剧的味道,又不失人文感,我很是喜欢。1 p, t2 }' T3 t5 q
! }' P5 V9 ]8 \8 s2 b 李先生:开场时演员从观众席出来,体现了来自民间走上舞台的特色,结尾时小女孩抱着一条大鲤鱼,体现了汉中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特色,太精彩了。
7 i5 ]! P t4 `+ o0 K6 j0 H& G
1 Y* A$ n' [ J( z 某学生演员家长:这次演出,除了汉歌的演员,大部分小演员都是业余的,友情客串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真是难得。但人员有限,节目相对集中,演员们的劳动强度太大,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演员加入演出队伍。也有观众表示,虽然分的章节很多,但内容还是相对单薄,要想走出陕西推向全国还得加把劲。' q/ C' q8 `6 D* y" o
3 |, v, [8 Y' ^. s+ n4 R
不愿说姓名的观众:此章节取名《汉?雅》似不妥,应该叫《汉?风》更贴切。因为鲤鱼灯、木偶戏、渔鼓、端公戏、地围子、彩莲船、汉中坛子、背社火、羊皮鼓、拨浪鼓等二十五类本土民间艺术次递呈现,表现出的是汉中的民俗文化、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要强加一个“雅”字,有点牵强。' N) \0 n3 R5 A
% ?) E/ q( A5 q: K( z 演员心声- L3 ?2 ?$ H- O- J4 W. k
汉歌演员张坤:《端木偶》把艺术表演与地方风土人情结合,自己手里举的是真人木偶,除了要练好臂力还要相互配合,扮演木偶的小孩身体必须绷紧,动作要靠表演木偶戏的演员来完成,要做到对演出负责,更要对扮演木偶的孩子负责,表演时动作要干净利索、一步到位不能左右摇摆,更不能拖泥带水,每个细节都很关键,要表演好很难。但是,观众热烈掌声就是给我的最好奖赏。1 o3 u( ]2 {0 |3 h
- ]8 O( M* H' v' v/ Y
演员王汉飞:演员基本都是80、90后,对汉中古典文化了解的很少,对民间习俗基本不了解,要把艺术还原使其生活化,还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演员是极大的挑战。为了充分了解汉中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人文特色,我个人除了通过老师学习之外,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 a$ g1 q8 X0 ^3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