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在陕西省南郑区西南部,有这样一个古老的集镇,它曾在五代时期被设为县,后来历经变革,成为南郑区的粮油基地镇之一,这就是濂水镇。
l8 P0 `1 L9 N" ]5 P- p) y6 e 濂水在北魏开始设县,梁武帝延昌延昌中期分县西南部为“廉水县”(旧址即在今濂水镇境内),廉水县属褒中郡辖。( K6 K3 a+ m+ j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梁废“廉水县”仍入南郑。. N6 u9 L0 ?" }" ]
北宋绍兴四年(1134年)(一说为“光宗绍熙四年”),在南郑县西南部置“廉水县”,理宗绍定年间废除,复入南郑县。. ^/ R' V+ p) ?8 H7 B( Q9 R
清朝末年,设有廉水县坝,归属于西区。
1 l; B& Q+ r: f7 o! D& i( U: u 民国24年,全国推行保甲制,设濂水联保处,归属于西区。( h1 j+ m# I L8 E1 D3 V& b# m
民国30年(1941年),实施新县制,改联保处为乡(镇)公所,濂水乡划归褒城县。" q# U. T9 i5 {
1958年,设濂水管理区,随着褒城县与南郑县建制一被撤销,濂水管理区并入汉中市。( G4 R- V( }2 l3 u# _6 f5 e) J
1961年8月22日,被撤销了的南郑县重新恢复,设濂水人民公社,归属于黄官区工委。
! W+ ]5 r- N- t* A6 v" s) } 1963年8月将区工委改称区公所,濂水公社属于黄官区,辖辖濂水、柏杨、里仁沟、观音、莲花5个大队。
3 J* L# J5 T8 `7 P 1984年政社分设结束,设濂水乡,辖濂水、白杨沟(曾更名柏杨)、里仁沟、七里坝、莲花寺5村。9 b5 L% U. M* ~% `9 z: D. M
1996年6月,濂水乡与团堆乡合并,新建濂水镇,镇政府驻地濂水村。; w4 e* I' R! ]2 g1 [- ^4 m: V
此后在多次撤乡并镇的区划改变中,濂水镇变动不大,如今,濂水镇镇域面积约为25.7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人口约1.7万余人。2 l+ s" f O2 \
濂水镇东与青树镇接壤,南与黄官镇接壤,西与两河镇接壤,北面分别和新集镇、协税镇接壤,距县城17公里,濂水河穿境而过,沿岸以平川为主;南北山峦,丘陵相间。三黄路、周濂路、团濂路等穿境而过。濂水境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中药材等,属本县粮油基地乡镇之一。" S9 P0 u( r) `; D
濂水的得名源于濂水河,而濂水河名字的来历也颇具历史意味,清道光《褒城县志•山川图考》中说:“廉水源发古廉水县,山中有二源。北源自两河口双股并发。南源自三门子,稍长,东经新集合流名剪子河,以形似名也。”古廉水县,西魏置,辖今南郑县廉水流域,其东为大汉山与冷水流域为界,其西为梁山与养水流域为邻。清光绪《褒城县志二文物志》:“廉泉即廉水,其别源曰让水”。别源即是北源,即是忍水,即是让水。民国时期廉水称让水,曾经的南郑县草诩墓乡(新集东北,让水下游)设有让水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廉水才取代让水的名字。
- k( X1 a/ o5 [- N) U) h 关于廉泉和让水还有一段故事,如今汉中市汉台区拜将坛内有对联一副“文川武乡英雄地,廉泉让水仁义邦。”这副对联说的是范柏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明帝刘彧泰始三年(467年),梁州(治今汉中市汉台区)州将范柏年受刺史刘亮派遣,到京城建康(今南京市)请示机宜。刘彧与范柏年谈及广州贪泉时,问柏年:“卿州也有此水否?”柏年答:“臣所在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何处?”答:“臣所居,廉让之间。”刘彧欣赏柏年善于应对一,便留他在朝中仟仓部郎,后来升任晋寿郡(治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太守、梁州刺史。此后“文川武乡,廉泉让水”被世人传为佳话,范柏年也因此闻名遐迩。廉泉让水含清廉谦让之美德,范柏年以之与“文川武乡”对举,是对自己家乡汉中的绝好褒扬,因而流传千古。
7 f- h9 }2 b8 v. i3 h% Z 濂水中学7 o* F! B$ K* q1 `3 K7 r
廉水县城遗址便在在濂水镇,民国10年编纂的《续修南郑县志》中记:“今所遗者,唯一城隍庙。”,说明在民国年间,廉水县城已基本不存在,城隍庙于20世纪30年代拆毁,今濂水中学校址即原城隍庙。- I5 C" A6 M' Q) J% Q l6 J" L( x
廉水县城遗址曾有多次文物出土,1946年,出土陶罐1个,小银碗7个。1954年,挖掘城墙根火砖,从走向看原为一座方城。1974年出土北宋“直百五铢”、“崇宁通宝”等铜钱数百斤。从地下发掘与当地传说得知,原廉水河在今濂水河东约三里的孟家营、何家塝山麓下,曲绕而北,后河水改道,穿原县城而过。初步判断廉水故城在原濂水乡濂河村、孟家营与何家塝的田野中,其北正对莲花坡。
, `* H( ?4 A7 y t3 G8 v) | 濂水河& p) O' b3 W# e
位居濂水河源头的濂水镇,曾因廉泉让水典故以及南北朝时设过廉水县而古老神奇。清朝道光年间,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的后裔们,纷纷抛家舍业,从湖南、四川辗转来到地肥水美的南郑濂水边安居乐业,由此接力续写了颜氏家族传奇,不仅给濂水镇带旺了人气,更为千年古县南郑增添了诱人的光环。- S/ I" f% {: P+ ]( S1 F! _
颜氏故居9 s- W8 T: ~) a+ u/ v
颜家大院大院坐北朝南,院前汤汤濂水奔腾不息,大门口小桥流水别有情趣,院后连绵群山青翠如黛,四周茂林修竹掩映村落,成群的白鹭、燕子与这里的人们和谐相处。也许正应了古人所说的“前头有照的,后面有靠的”这句风水名言,这里的村民人丁兴旺、幸福安康,以至于这里的人家大都甘愿围着交通不便的旧庄基,也不想迁建在公路边上。! r( j/ `- Q \) V& C: Z- b1 w$ W
集政治家、艺术家于一身的颜真卿,生前清白做官、干净做人、踏实做事,曾告诫家人要不恋仕途,不谋商道,或耕读、或教书、或行医为好,志在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要留清风正气代代传。至今其正房门庭上方仍留存着由清朝道光十三年题写的“忠厚传家”家训,历经数百年,镌刻在木匾上的颜体大字依然清晰可见。侧门门框上雕刻了居仁、由义字样,时时提醒家人做人要心存仁义善念、做事要谨记道义规则。颜真卿命后人按“忠、书、子、承、士、明、德、启、良、云、盛、大、文、光、远、芳、行、达、天、庭”20个字牌取名,至今在这里已有十三代人了。正是这些固化的老规矩,激励着颜氏儿孙们矢志不渝地秉持着这一良好家风家训。居住在濂水镇联合村、七里村的160多位颜氏家族的后人们在当地普遍家业兴旺、口碑较好,从这里走出去在外工作的近30人,在各行各业竞相展现了颜氏风采!- b' d1 t- m& \/ w7 `5 o4 z$ n
颜家大院从历史中走来,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南郑区委书记李宏杰近年间先后多次来此考察调研,并就其抢救保护工作作出指示,明确要求把颜家大院建成乡村旅游的一颗“闪耀明珠”和家风家训教育的示范基地。县政府于2016年将此处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立碑铭记。酷爱民俗文化的县总工会主席熊举华情注颜家大院,相继采写了七访颜家大院系列文章,组织编写专门书刊,采集颜家墓碑拓片,极力呼吁建立颜家大院博物馆。县文物旅游局组织专家论证,正着手进行保护开发规划。濂水镇借机打造“清莲小镇,美丽濂水”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品牌,环绕颜家大院的千余亩荷塘清香四溢,由此引爆了乡村旅游热潮。' M/ W7 `- Z; y" j7 l, g" f& W; T
濂水镇生态莲藕产业园是濂水镇七里村农民钟豪2015年创办,通过县镇村三级扶助,流转水田500余亩,种植市场畅销的清水莲藕,打造集莲藕生产、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园区,每年荷花盛开时,吸引众多游客。
! B8 _$ f$ G) a+ P 美丽的濂水欢迎您!(中国美丽乡镇地理志)' ~) `+ c% g4 d: E9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