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小时候,我曾反复阅读爷爷珍爱的书《名人少年》,那是他的"得意门生"的作品;而妈妈在灯光下仔细批改作业的身影,更是伴随我长大。后来的我也走上讲台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懵懂到清晰,从青涩到成熟,我与日俱增的,有对教书育人事业的使命与责任,更有对语文教学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我是幸运的,23岁的时候,我执教的《爱莲说》就被遴选为全县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唯一的展示课。而一年后,在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校内公开课上,班上的小凯同学出人意料地站起来说:"妈妈在我9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她叮嘱我好好学习、听爸爸的话……我现在很想对她说:妈妈,请您放心,我一定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不辜负您的期望。"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师生无不为之动容。然而这个学生之前却是全校闻名的后进生,作为班主任,我曾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转化他,但都收效甚微。那节课后,他的纪律情况、学习态度却奇迹般好转起来。就是那节课让我意识到:语文课可以那样深地触及心灵,唤醒、激励一个学生蛰伏已久的自尊和自信,让我感悟到语文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的神奇魅力。
罗辉:我不懈地追求对教育的这份热爱
罗辉与于漪合影
此后几年,我把人生的重心偏向了家庭,放弃了自我专业发展的机会,直到2010年底参与地方教材的编写工作,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就在那时,一位前辈的谆谆教诲促使我在教育教学路上重新出发。
2011年是我教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机遇与挑战并存。层层赛教的学习历练,帮助我顺利度过教学瓶颈期,使我认识到:之前的课堂教学更多凭借的是满腔热情和新颖的形式,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文本和反思教学行为。在这期间,县教研室的万敏杰老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课堂存在的问题——文本解读不到位。正是他拨云见日的指点,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此渐渐擦去浮华,走上了一条回归文本的道路。他督促我阅读,通过他精选推荐的书,我了解了许多真实而鲜活、真切而可敬的语文名家;通过他的引荐,我结识了当地中学语文界的众多前辈,得以与他们交流,博采众长。我专业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着他的殷切期望与耐心细致的指导。我也渐渐领悟到: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当背倚数千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厚重渊博,应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睿智,应有视阅读为生活常态的诗意人生。随后一年多时间,我认真观看了100多节风格各异的获奖视频课,阅读学习了大量优秀教学设计,不断学习借鉴、博采众长。
2012年5月,我顺利通过市级赛教的选拔,着手备战省级教学能手的比赛。期间,我每天清晨5点准时起床,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我把精心写好的大量教案做成电子书,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仔细研读。最终,我不仅获得了"陕西省教学能手"的称号,更重要的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快速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不再依赖多媒体、也不再试图以新颖的形式取胜,而是更多地钻研教材、深入解读文本,我的课堂终于沉淀下来,有了内涵和深度。
五年前,我被调至汉中市第四中学任教,在感受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德国著名哲学家弗洛姆说,对孩子生命的肯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孩子的生命和成长,另一个方面即教育孩子热爱生活,使孩子产生这样的感觉:活着是很美的,做一个男孩儿或者女孩儿是很幸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愉快。对此,我深表赞同,在教育笔记中写下:我想建立这样一个班级——每位同学都有存在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想给予他们的不仅是学习的进步,还希望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做一个快乐的、有幸福感的孩子,更期望他们以后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心存希望,不自卑、不自傲、不冷漠,温暖地、阳光地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于是,当最近几年我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教学研究时,我渐渐明白:并不是一个个闪光的荣誉才能证明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我的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上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能在班集体中阳光快乐地学习生活,这亦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的幸福!
20多年前,爷爷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我的一生,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无愧于党的教育事业。"我那时对此一知半解,现在我懂得了这并无新意的话里包含了多少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说爷爷的教育情怀是兢兢业业,妈妈的教育情怀是爱生如子,那么我的教育情怀就是:用不懈的专业成长给孩子们更丰富的知识、更前沿的理念、更广阔的视域。(来源:《教师报》作者:汉中市第四中学教师 罗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