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11月7日19时32分“立冬”:红叶独带露,雪花已随风 0 L1 a: b5 |; X# L' d: E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中国天文年历》显示,11月7日19时32分迎来“立冬”节气。此时节,朔风起,地始冻,水始冰,天气一天天变冷,草木凋落,树叶飘零,一地金黄。4 O: e- |" E' t+ z. S+ b! p# s" j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立冬”是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22日或23日结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农历上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当然,气象意义上的冬天尚未到来,人体感觉也还处在深秋时节。! Q/ H! D3 `$ j/ \" ]- m r
立冬表示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一个“藏”字,尽显冬意。此时,物尽藏、农事休、人猫冬。2 A H9 R. W3 N$ ]/ W/ | A" x
立冬时节,北方冷空气频频南袭,可形成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说,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此时阳气潜藏,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注意保暖,常按足底,早睡晚起,勤晒太阳;饮食上要少食咸,多吃苦味食物,以助心阳,适合选择的食物包括芹菜、莴笋、生菜、柚子、苦菊等;适当进补,并辅以运动和精神调养。
. ?4 Z! e. v, y0 F “红叶独带露,雪花已随风。”尽管气温下降,天气日渐寒冷,大美秋色迎来极致般的绚丽,惹人迷醉。(新华社 周润健)
" O# {( M4 S. @( T
11月7日19时32分迎来“立冬”
% x; [9 a; [& N9 L, A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2 n8 d: e8 R) p9 l" A' M" t4 X: e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 M! F L" E1 ^, I# `4 ` 民间习俗! Z. _& X; N7 T
迎冬0 y7 Z& b) ^* l* m# C1 A* z( g* L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q2 o- V* L, o7 D" j
贺冬1 E9 O8 o( N$ f& U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9 O) l$ W! B. h% l* @; x* P" J3 H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9 X5 t( \" B- N 食俗
: Y ?9 q: i1 U) _, J9 }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f+ `2 L$ |5 i: E' g" [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 Z" ?- O0 {3 T4 q! @% Q5 K' ?- v# J& \, F! R- s- Q. R
, R8 P# w; M% @( E/ o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