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第十三个节令。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秋季已经来临。每年8月7日或8月8日太阳到达135度时为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e: j4 M W5 e2 N8 ^2 v
立秋节气以后,下一场雨天气就会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说法。
- J6 I/ C+ a. w" z. J" o 古代把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偏北风渐至,偏南风逐减,陕西关中农谚:“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就是这个意思。“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秋风微吹的树枝上得意的叫着。好像对人们说:“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3 V! ]* b- [1 g. h: I 但是,立秋虽然是凉爽秋天的开始,可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度至22度之间为春、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外,大部分在立秋时并未入秋,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仍处于炎夏之中。在陕西关中地区,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大概到农历八月十五以后才逐渐可以看到。
6 @/ G; L: h4 P: \! X0 ~ 总的来说,立秋不仅是一个节令,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非常重视这个节气。早在周代,逢立秋之日,天子都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此后历朝历代都承此俗,不过根据需要各有发展和变迁罢了。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 W! T2 \9 p3 a+ _9 [, l 同时,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在农村,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陕西关中农谚:“雷打秋,大丰收”、“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立秋有雨处处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等,都是人们在农业生产劳动中长期实践、总结的结晶,值得永久继承和发展。由此可见,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过草皆结顶”等,都说明一个收获的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王发刚)
; Z5 P: V* r: g2 ]* n4 M2 {8 f. t/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