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盛夏的城固,一股“乡贤文化”新风扑面而来,1605名乡贤们活跃在全县272个村(社区),担当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调节员、乡风文明的带头人、增收致富的引路人,为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助力脱贫攻坚锦上添花。
" w/ |7 X0 _) i 乡村治理的“安全阀”
0 K; ^* {6 L# }" d6 i. s) V 该县坚持重法厚德、法德并举,组织法治素养高、诚信意识强的乡贤代表,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大力弘扬厚德重礼、崇文尚学、诚信笃实、乐善进取的人文精神。广大乡贤主动帮助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引导和教育群众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t5 V$ q3 z3 v& U& |& I& J
70多岁的陈文昌被柳林镇草坝岭村民亲切地称为 “陈包公”,他总结出的“一听、二劝、三调”的“矛盾化解术”已为全村调节各类矛盾纠纷案件160余起,调节成功率100%。担任村监委会主任期间,他乐于当群众的代言人,将村民关心的集体财务收支情况,“一事一议”,村干部报酬,各种补贴等及时公开,得到村民的高度肯定与信任。5 H& d) D9 }+ i2 E; \) _& W$ N
回馈桑梓的“领头雁”
- T* E; L$ J. D: O9 u 该县依托乡贤眼界宽、思维活、资源广等优势,引领感恩进取之风,激发能人乡贤“辐射效应”,一大批乡贤成功不忘故土、致富心系家乡,用实际行动回馈桑梓、泽被乡邻,在做强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变革、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谋在前,走在前,主动作为。- }: ~- I8 K! A7 e3 \5 ]
桔园镇升仙村乡贤胡胜强作为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发动80户桔农成立“城固县胜强柑桔专业合作社”,以“诚信不欺客”而闻名,带领全村桔农将柑桔远销国内外,被乡亲们誉为“桔红娘”。* B2 H* ^ o* J8 L& s
要是没有这些乡贤的真情奉献,村子的发展势头也就不会这么好。”莲花街道办事处莲花池村支部书记蔡强感慨道,“乡贤宁龙福一次捐款45万元,修建水泥路1300米,对村上贡献很大”。从前的土路变成了沥青路,烂泥塘变成了水榭亭台,村文化广场上孝老爱亲、领里互助的村民故事会常年上演……村子的新变化无不倾注了乡贤们的智慧与力量。
7 j i) Z1 Z, V! n, O) F 扶志扶智的“催化剂”7 p. b& L! R+ P9 A
成立县、镇、村三级乡贤文化促进会274个,组建“乡贤宣讲团”20个,到“扶智学堂”和农村院坝开展宣讲,通过“村民小组会、道德评议会”等形式,注重发挥乡贤“劝、帮、教”作用,建立起“群众评、乡贤论、榜上亮”的思想教育新模式,积极弘扬“勤劳致富光荣,好吃懒做可耻”的社会风气,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 I3 j5 Y5 S8 ^" K/ U+ s# m' D% p# h 天明镇瓦屋村贫困户刘兴光几年前妻子带着儿子离家出走,从此一蹶不振,破罐破摔。如何让这样一个家庭脱贫,成为摆在镇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曹国华是瓦屋村的乡贤之一,他说:“像这样的家庭,要通过思想教育,激发脱贫志气。”找到症结后,曹国华经常到刘兴光家中,从精神上思想上给予他鼓励开导,还专门帮他制定帮扶计划。从这以后,每逢村里开展乡贤大讲堂和产业技术培训,刘兴光都积极参加学习,村里人都感觉他像变了一个人。如今,刘兴光不但把荒芜多年的土地种植了元胡,养了30只鸡,还主动外出打工,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村民们都说,刘兴光家的变化,乡贤们功不可没。(陕西农村报 通讯员 何继芹)3 M/ w- P( ]! J7 r/ g
% }) P+ x+ y3 V1 b9 E( v3 F4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