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曾记否,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了四川省汶川县,强大的地震波震动了全国,也让距离核心震区仅400余公里的汉中遭受重创。 * J& a2 f! g( X7 o: a! M
全市11个县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46.68万,因灾遇难48人,受伤1601人,倒塌房屋42112间,严重损坏房屋144186间,转移安置53.53万人,经济损失达108.36亿元。 6 S: W. n" ?! q0 T, ]- i# |# R! v
汉中“5·12”地震灾后重建十年回眸
1 P4 S( h( G" g% D+ l 2008年5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略阳县地震灾情,指导救灾重建工作。(资料图片)8 z! X- C, R g$ d' ~' A0 d: {% h
山河色变,举世悲恸。地震发生后,多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奔赴汉中察看灾情、指导救灾、慰问群众。特别是在月20日,在受灾群众最迷茫、彷徨和不安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陕西视察灾情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汉中市略阳县徐家坪镇徐家坪村,在受灾群众的临时帐篷前,问冷暖、听心声,一句“请你们放心,党和政府会帮助你们度过难关”,让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深深植入受灾群众的心田。
/ U! B1 t: J, D$ l3 Y 一趟不计个人安危的行程,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让汉中人民在灾难面前重拾信心,在恢复重建中大步向前。
7 p2 }" r. W: E$ G" V$ }( U' d 走过十年,如今的汉中早已完成灾后重建,倒塌的房屋修建一新,损毁的公路恢复如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更远超地震前。
: }# e4 C8 N+ @ 走过十年,受灾最为严重的宁强、略阳、勉县更是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一栋栋高楼傲然挺立在废墟之上,一间间淡雅素洁的重建新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一片片色彩斑斓的绿地公园中鸟语花香,一个个机器轰鸣的现代化产业园里孕育着发展希望。 ' m* t' \8 M" t0 b* \/ m$ @9 C
走过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在天津等地对口支援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汉中早已抚平地震带来的伤痛记忆,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追赶超越。
. K& p7 _5 o8 o- y( @ 走过十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的386万汉中人民用智慧与担当,书写了一份灾后重建跨越发展的满意答卷。 + P/ G! x$ D9 n' s
借力重建追赶超越,经济建设亮点纷呈 任何一次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5·12”地震带给汉中高达108亿元的经济损失,让2008年财政总收入不过34亿元的汉中顿时举步维艰。
2 |2 N* o! d, _1 I$ {8 o 但在我们背后有党和国家作坚强后盾,细数一下汉中灾后重建期间的资金来源: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基金60.74亿元、省级灾后重建资金8.71亿元、天津市援建20.37亿元、榆林市援建5000万元、省有色金属集团援建5000万元、省开行应急贷款9000万元、汉中列入国家和省灾后重建规划项目总投资209亿元…… N" f/ ^) W3 f9 y3 m+ Q' z6 @
一串串数字,一笔笔资金,让汉中在灾难面前挺起了腰杆,不但迅速完成了重建,更让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 1 E0 J4 {2 m* ~ U: X6 |/ W& Y
2008年至2017年,我市财政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期,财政总收入由2008年的34.1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3.07亿元,增长3.3倍,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12.3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5.65亿元,增长3.7倍。对比2008年之前十年收入情况,199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5.22亿元,2008年是1999年的2.4倍,地震灾后重建的十年,较之前十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灾后重建十年间,全市财政支出由2008年77.72亿元增长到311.7亿元,增长4倍,教科文、社保医疗和农林水等各项民生重点领域得到了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 ( B8 m. h% F9 W5 w
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33.3亿元、增长9.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创五年来最好成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3.2亿元,增长19.3%,位居全省第四;地方财政收入45.65亿元,增长9.6%,位居全省第五;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812元、9666元,增长8.7%和9.2%,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三。在落实党中央重大政策大督查中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汉中是陕西唯一的2017年免督查地级市。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及一、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1%、14.8%,均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6.8%、13%,均位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位居全省第三,创“十二五”以来首季最好成绩。 ) O1 w+ H4 r/ `/ u( w+ w
灾后重建十年里,汉中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质效双提上项目,追转并进兴产业,保持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项目拉动扩投资。扎实推进“千亿投资工程”,西成高铁开通运营,宝汉高速汉中段建成通车,引汉济渭、阳安二线、西镇高速加快建设,航空智慧新城、兴汉新区、滨江新区迅速崛起。2017年,304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2.5亿元。今年以来组织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2批次,开工项目212个、总投资805亿元。转型升级调结构。推进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和工业强基等八大工程,航空零组件等50个工业项目加快建设,21个省级工业园区营业收入增长13%;实施农业倍增工程,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扩规增效,洋县成功创建全国朱鸟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汉中仙毫”跻身“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全域旅游工程,连续9年举办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等30个重点文旅项目加快建设,“一老家四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汉中全域旅游美誉度不断提高,工作经验在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作交流,2017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52%。创新驱动强引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军民、央地、部省”融合创新机遇,推动经济三大变革,市绿色循环暨产业经济研究院成立运行,我市入选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录,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7.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3.6%。
4 X7 @, m8 H# M9 j
汉中“5·12”地震灾后重建十年回眸
6 e! v/ a+ F& E6 G8 Q9 Q
“5·12”地震灾后重建十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图为市中心城区一江两岸鸟瞰。 李仁义 摄* Y" Y( _$ X5 ?, E( B
如今的汉中,主要经济指标位居毗邻地区前列,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17年,全市社会生产总值是2008年的3.8倍,三次产业结构为15.8:46.3:37.9,一产占比较2008年下降9.1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占比分别上升7.7、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D0 G( R( i6 D8 i2 Q0 u3 C
以宁强为例,2017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352家,辐射带动农户12.6万户。通过抱团发力,建成优质核桃园23万亩,2017年销售核桃7208吨,产值达1.5亿元。在舒家坝、胡家坝等镇建成百亩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6个,产业覆盖16个镇167个村4120户,年产值达到2.65亿元。
$ E# i& ~" ~, m: _4 y 宁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成绩单,印证的是全市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我市持续强工稳农兴三产,推动产业发展向中高端特色化迈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增长5.1%,增速居全省第一,增加值是2008年的2.7倍。工业经济回升向好,2017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424.88亿元、增加值440.75亿元,均为2008年的5.4倍。旅游三产持续繁荣,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增长34%,收入是2008年的9.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05亿元、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三,零售总额是2008年的3.9倍。2017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3.21亿元,增长19.3%,增速居全省第四,投资额是2008年的8.8倍。我市促投资稳增长的典型经验受到中省充分肯定。在投资的强力拉动下,一大批事关汉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支撑日益强劲。2017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812元、9666元,增长8.7%、9.2%,增速居全省第一、第三,收入分别是2008年的2.7倍、3.3倍。城乡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群众福祉持续增进。 & C% v& P" h0 v8 F4 m; V1 U; O
更让人欣喜的是,市委、市政府兴县强镇筑基底的重要举措,让实施城镇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集群集聚,不断提高县域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逐步得到实现。 ' B. `% q& l; E! d9 f; r& y
强化县域联动。按照“错位发展、板块开发、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体思路,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推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争先进位,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特色县、县域工业集中区、全域旅游示范县。2017年6个县区GDP过百亿元,其中2个县区GDP过200亿元,南郑成功撤县设区。
4 m8 y: b; ]! H* K) O) `- W 推进城镇带动。持续开展中心城区城市建设重点年活动,去年火车站南北广场等431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5亿元,兴汉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核心区今年将陆续建成开放,一江两岸湿地公园和天汉文化公园逐段开园运营,“国卫”复审顺利通过,“国园”创建一举成功,青木川镇入选全国美丽宜居示范小镇,武侯镇列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 l$ F1 `; M. b
乡村振兴拉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规划编制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建成市级美丽乡村旅游精品村20个,佛坪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 ^* j6 U: V2 D$ V, W( s# N9 i 重建重生,大美天汉。十年后的今天,漫步在天汉长街、飞驰在西成高铁,在兴汉新区高楼前凝望、站在龙岗大桥上回眸,无处不展现着汉中的经济之美、活力之美。 ) l, S: x0 k. B$ K+ m! F
高端打造区域中心,构建现代宜居城市 4月15日,成都游客高先生与同伴在西成高铁宁强南站下了车。“去年我们从广元骑行到这里,还是建设工地,今天再看简直大变样。”眼前的变化让他感慨之余,不禁为汉中速度点赞。
2 |; }3 W- A, {! g 宽阔整洁的街道上商铺林立、人流如织,设计新颖的居民小区绿草茵茵、怡然成趣,配套合理的附属设施和安逸舒适的居住环境,让群众脸上笑容盈盈……在宁强城乡,这样和谐美好的画面随处可见,一个现代化的宜居新城渐显端倪。
4 F8 B. ^; Y5 I M: ~* F# P9 G 规划是发展的指南,城乡统筹发展一个也不能少。灾后重建中,既要保持速度,更要注重品质,确保“三五十年不落后”。为此,宁强县在重建中,合理规划城镇生活、商服、市场、卫生、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区,不断提高城镇在功能定位、区域布局、产业支撑、文化品位、建筑风格、个性特色等方面的建设水平。重建后的宁强县,已经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城市的典型案例。 9 |9 x! g7 M8 ^/ R% g4 w; O# l
在中心城区建设中,我市以项目建设为先导,抓融资、赶进度、强考核、保质量,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市民宜居环境的同时,扬起“陕西最美城市”发展的翅膀。十年来,围绕道路桥梁、广场绿地、火车站场等重点领域,我市努力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水平,在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挑大梁、当先锋”,为推动宜居城市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打造了硬件支撑。 & Z8 u- D1 ]6 q7 D6 x# a
打通“断头路”既是改善城市交通、带动片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天汉大道延伸段等7个续建、新开工项目开工建设,文公祠东巷、高家巷,海虹巷、药材市场巷、民主北巷、孙家坝巷、南并巷等10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这些道路的改造和建成,进一步完善了老城区路网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断头路造成的城市交通病,使城市南北、东西方向交通更加“舒经活络”。 $ o/ X I1 T6 l
而兴汉新区、滨江新区、龙岗新区、航空智慧新城等城市新区,作为中心城市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功能完善、形象提升的核心载体,建设保持了高速发展势头,已累计完成投资165.7亿元,成为城市建设深化年活动的主力军和主战场。仅2017年,4个新区就以道路桥梁、内置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共安排了80段道路,92座桥梁,总长约120公里的建设任务。截至目前,滨江新区天汉文化公园已基本完成园区道路、绿化亮化、水系景观等项目建设,区段正逐步对外开放。天汉长街累计完成房建约16.7万平方米,滨江文投影城、迪卡依旗舰店、文创街区80%商家已进场装修,天汉文化公园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全线突进,规模初步显现。 + [! @1 n% @) {' C
特别是兴汉新区建设一直呈现“爆发”增长态势。4个安置区项目,计划建设191栋楼,已开工建设169栋楼,宝峰中路等56条道路正在进行路基路面工程施工,翠屏西路等28条道路正在进行景观绿化工程施工,文昌星桥等30座桥梁己具备通车条件,水系、道路主骨架即将构成,新区的核心区域正逐步开放展示。5月3日,汉源湖大型光影秀《天汉胜景之光》的上演,更是让世人为之惊艳。 ( }5 ^1 Q5 b! ~% e+ Z2 E4 Z
在建好新区的同时,我市把棚户区改造作为焕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抓手。把棚户区改造与推动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整合、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近几年来,我市高标准快速推进火车站南北广场、南关正街改造等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目前,汉中火车站站前南北广场改扩建工程完成站房落客平台及引桥引道工程,完成商务、旅游配套建筑及2万平方米的重点区域广场铺装,建成投用后也将是展示魅力汉中新形象的重要门户。 聚焦民生补齐短板,社会事业飞速发展 临近5月,在略阳县徐家坪镇徐家坪社区的上坪居民点,村民们在平淡的日子里纷纷忙碌着。
5 I+ e) m1 i% N# f. } ] 48岁的蹇述平计划收完这茬蜜,马上转场甘肃追逐下一场花期;28岁的蹇婷小心翼翼地等待着最后一次产检,满心期待迎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23岁的黎亚妮即将代表镇幼儿园参加全县赛教活动,她打算冲入前三;72岁的高维兰用心经营着自己的菜园,想让生活在县城的儿孙吃上自家种的“外婆菜”。 a" n4 O4 d7 h5 A2 t+ s# F; T
在万千褶皱的秦岭南坡,这个忙碌的村庄处处闪耀着幸福的光辉。 ; y0 U, ~& K5 O
很难想象,十年前,“5.12”地震后,这里一片瓦砾废墟。作为全县地震受灾最重的区域之一,上坪居民点35户农户中,有17户房屋倒塌、6户房屋成为重度危房、8户房屋受损。
; O6 n3 n/ b" x% j8 V7 ^! j5 ` 现如今,翻过村头的山梁,31座白墙红瓦、整齐划一的农家小院便跃入眼帘。林田交错,樱桃新绿,几笼野花点缀着村庄分外美丽。 - g# F: S' U$ }) t7 ~* P" Y
而这,仅仅只是全市聚力完成灾后重建,补齐民生短板的一个缩影。灾后重建十年中全市各项社会民生事业飞速发展。
( C8 R& Z. }$ L2 Y 经过十年努力,全市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49个、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97个;建成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76所,供养床位6750张,其中集中供养农村和城市特困人员6269人;新建和改扩建12个救灾物资储备仓库、12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新建了汉中市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救灾应急指挥平台等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市年均救助各类对象41万人次,支出保障金8.3亿元;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0006户32975人,救助标准每人500元/月,农村低保对象42182户86060人,每人3470元/年;年均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万人次;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十年累计支出医疗救助金8.52亿元。积极应对多种自然灾害,十年来累计下拨各类救灾资金7.6亿元,成功创建20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880个,总床位数25117张,每千名老人床位达到37张;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15所,累计补贴扶持资金660万元。保障孤儿789人、城市特困对象562人,年度支出保障金744万元。为31万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2.37亿元。较好地维护32006名农村留守儿童、4296名困境儿童合法权益。累计销售福利彩票26.9亿,筹集公益金7.7亿元,为改善灾区群众生活以及助力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资金保障。 ) k, u2 H, A3 G5 G% p' r
以人为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和城镇基本医保异地结算,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和省“双高双普”县创建任务,高考实现“六连升”。组建全省首家健康管理联合体,我市创建为全国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为统揽,推进铁腕治霾攻坚和水污染防治五年行动,狠抓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三,大气质量综合排名全省第四;实施陕南森林化战略,建成8个国家级、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留坝被命名为西北五省唯一“两山论”实践基地县,汉中大水大绿大汉魅力更加彰显。 6 Q3 f1 a5 N$ Z! D0 V; D* b
教育投入由2008年的16.9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0.25亿元,增长256%,十年累计投入401.4亿元,年均增长13.5%。科技投入由2008年的0.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8亿元,增长260%,十年累计投入11.5亿元,年均增长27.6%。2008年至2017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投资541.65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40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2043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3公里,一级公路76公里,二级公路771公里,三级公路1035公里,四级公路16219公里,等外公路1756公里。10个县区通高速、所有县区通二级公路、100%的乡镇和97%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沥青路)、通班车。全市开通客运班线784条,通达全国11个省区市,拥有道路运输车辆24258台,日均发送客运班车5317班。所有县区开通公交,公交线路84条,拥有出租车汽车1863台。拥有通村客车737辆,所有乡镇通班车,行政村通班车率达94.9%。 4 t" U% G2 q7 t6 e
现如今,全市又迎来了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新高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健全“党委政府同责、四级书记主抓、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和“市县常委管块、市长县长管条、人大政协抓点”的责任体制,“八个一批”帮扶措施精准实施,“三大帮扶体系”全面落地,形成了“党政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干群苦干”的大扶贫格局。 3 {' ]" V( z/ i& V, t
市委书记王建军多次强调,要持续深化思想认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经过提高站位、全面发动,精准识别、全面整改,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秋冬攻势、决战全年“四个阶段”的冲刺发力,我市脱贫攻坚在全省2017年第三季度考评中位居第一。
$ |$ G' X- Z7 s6 T 我市制定深度贫困县村“1+10”政策体系,落实“十个一”帮扶要求,重点打好深度贫困、产业扶贫、基础设施等“八场战役”。积极推进“三变”改革,推广“党支部+互助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N+党员干部+贫困户”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一抓两促”教育扶贫经验,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入选国家扶贫办案例选编,汉中健康扶贫模式在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全国健康扶贫现场会、全国首届健联体高峰论坛在我市召开。
: A4 b* u: H$ c; k 通汉扶贫协作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带动、社区工厂、旅游景区、网络电商、劳务输出、“园中园”六种产业扶贫模式。“互联网+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建成投用,将在全省推广。开展“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加强一线扶贫干部的教育管理、奖励激励,培养锻炼了一批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党员干部,涌现出李怀君、余剑、王坤等一批先进典型。 ! R3 g% Q6 J+ C3 _+ V
依托资源转化优势,文化旅游结出硕果 十年来,我市以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为目标,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惠民为重点,齐心协力,改革创新,狠抓落实,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 G( I' d- ?$ g6 w6 ~5 [
在去年2月召开的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上,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市委提出了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目标。市委书记王建军讲话指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就是要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奋力把汉中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汉文化传播示范基地,实现由文化名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的跨越。
/ ?- j- J* Y" g4 y$ R6 }' G# B N* | 灾后重建十年中,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3个、省级文化先进县6个,镇巴县、勉县、宁强县分别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电影之乡”“中国羌族傩文化之乡”称号。文化投入由2008年的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7亿元,增长570%,十年累计投入34.5亿元,年平均增长42.5%。通过大力开展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开放场馆、政府购买演出服务、广播影视惠民、文艺精品创作、非遗保护、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为我市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居民能够便捷充分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 {, s0 {7 q2 z2 h: q# E- a h" J
灾后重建十年中,大力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创新开展“弘六德·展六美·建三市”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汉中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组建运营,国际学生感知汉文化基地项目成功启动,“汉中舰”入列授旗,“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影响力大幅提升。持续推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建成总投资76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的市非遗及羌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87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8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017个,实现公共文化馆站、文化信息共享县镇村全覆盖。累计建成农家书屋2767个,投入资金6200余万元,配送图书500余万册,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市223个公共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全民阅读广泛开展,“书香天汉”阅读品牌深入人心。据统计,仅“十二五”末,全市文化建设投入资金达7.5亿元,比“十一五”增长416.7%。
( i( Y9 q, b7 Z 灾后重建十年中,我市艺术创作成果丰硕。以汉中广阔深远的历史文化和禀赋独特的自然生态为背景,挖掘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精心创排了大型舞台剧目《汉上华章·风雅颂》之《汉雅》以及《秦巴山水间》《巴山深处我的家》《韩信拜将》等一批获奖剧目,创演的《汉颂》荣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汉中民歌《薅秧歌》《郎在对门唱山歌》获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银奖;电影《青木川传奇》获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电影《风过菜花黄》、专题片《汉源》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古路坝灯火》《风雨天池寺》等相继公映,电影《定军山情歌》入围第34届国际电影节并荣获最佳剧情奖,《云中谁寄锦书来》《陕南往事》《秦巴之恋》开机拍摄。记录片《汉水汉中》在央视播出,纪录片《汉魂汉脉》在陕西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汉中栈道》《汉中天坑》即将在央视播出,面向全域旅游市场打造的大型演艺精品《出师表》,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制作中英文版本《秦岭四宝》等电视专题片,参加了四川省金熊猫纪录片节,得到荷兰、英国等国外媒体机构好评。 6 d$ \% \/ {" K, I
灾后重建十年中,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成市县非遗保护中心12个、非遗展厅12个。相继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27个非遗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对4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按每人每年2000元给予专项资助。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6个、省级58个,命名市级非遗名录84个、县级305个,被认定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27名,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具有汉中地域特色的国家级非遗名录《镇巴民歌》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并成功亮相《星光大道》舞台和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金牌庆典活动。洋县贯溪非遗项目皮影戏远赴比利时进行交流,成为汉中民间艺术国际交流的凿空之旅。国家级非遗名录洋县《悬台社火》和宁强县羌族傩艺上刀山在西安大唐西市与国家级、世界级非遗艺术同台竞技。汉中民歌《清早起来去上山》《汉调桄桄》等4首乐曲被教育部纳入“国家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汉中傩舞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相继编撰出版了《中华梨园奇葩—汉调桄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邮册图典》《永远的文化记忆》等一批非遗保护成果。
# d2 E$ F- E$ G+ z6 X- i 灾后重建十年中,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和个体户5000余家户,从业人员近2万人,资产总额1000万元以上文化企业达到60余个,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互联网、影视传媒、艺术培训、工艺美术、印刷复制、出版发行、文化会展、文化用品生产等十大门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VR”技术体验、数字印刷、融媒体平台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主体快速成长,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序推进。天汉文化公园、勉县诸葛文化产业园等相继建成投用;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汉文化园、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宁强羌族文化产业园、城固张骞文化园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全市培育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25个。近五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3%以上,远高于同期全市GDP的增长速度,保持了持续高速、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
3 u3 d9 a4 o1 F# W2 x. c/ S 灾后重建十年中,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张骞墓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汉中三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龙岗寺遗址列入国家150个大遗址保护项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批准立项;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6处,其中国保19处、省保67处;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处、陕西省传统村落5处;有博物馆22座,馆藏文物2.2万余件(套)。
: i: Q1 s. O1 P1 i, z$ |/ P 经过十年持之以恒,文化的魅力终于和旅游的发展同步绽放,我市连续8年成功举办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在央视等中省主流媒体开展了“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宣传,实施了“汉中旅游惠民”活动。我市相继荣获“中国最美十大城镇”“中国休闲城市”“亚洲金旅奖•十大文化特色旅游名市”“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最具投资吸引力绿色旅游城市”等称号,我市油菜花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花节花会”。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4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30%和34%,分别是2008年的5.16倍、9.95倍;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7.4%,比2008年增加了10.8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引擎,为推动全市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增速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做出了积极贡献。 , A7 L6 _( X7 f1 {4 y( l$ `
着力抓好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日趋完善 灾后重建的十年里,我市严格落实《陕西省汉中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狠抓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g. e( ~+ ]) c3 A% E5 ?
中央财政下拨资金3.84亿,用于我市宁强、略阳、勉县三个重灾县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有力地支持了重灾县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略阳县凤凰山滑坡、宁强县庙子岭滑坡等多处危重隐患点进行了治理,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按照“十二五”“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逐年争取中省市财政补助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十年来,共争取项目121个,累计投资2.16亿元,目前大部分治理工程已完工,已初步发挥治理效益。 ' o; A! V" u- J4 ?- F" k
继2008年开展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后,2009年至2012年又开展并完成了九县两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做到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县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全覆盖。通过调查,进一步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数量、规模与分布规律;基本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初步评价了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与危害性,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初步建立起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为全市科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 Y5 E" _: y; ~ d _1 p2 N( v
建立了县镇村组四级防治责任体系,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防灾工作目标责任。积极开展汛前排查、汛期检查、汛后核查,及时将新增的隐患点纳入防治体系。市、县政府和两级国土部门全面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能,加强汛期值班,监测预警,及时开展应急调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 y. c4 D! }" ^3 p! D; Z7 ], T, m5 I 截至2017年底,全市18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全部纳入了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了发放明白卡、指定责任人、制定撤离路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争取省财政投资在南郑县大河坎镇董家河、佛坪县袁家庄镇庙垭沟开展泥石流专业监测示范区建设。 ' ^& T7 b/ C& a9 a- P
同时,市国土与气象部门建立了预警预报、视频会商专线平台,实时查看雨量分布数据,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十年来,我市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234期,发布预警短信40万条。建成了汉中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实时会商,配备市级应急卫星通讯和单兵调查、无人机遥感等应急调查设备。十年来,全市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6次,所有在册隐患点受威胁人员实现零伤亡。此外,我市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并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6 F: F7 S% i! h# T7 F. b9 A0 L
回眸这十年,是重建的十年、振兴的十年、追赶超越的十年。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市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省各项部署,牢牢把握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与中高速增长有机统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七大战略”,全面落实省委“五新”战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场攻坚战”,扎扎实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奋力谱写新时代汉中高质量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 (汉中日报 记者 孙崇政 衡俊昌 )
% S2 g; i$ S" Y$ _2 p3 p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