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汉中是一个有“濂泉忍水”的“讲礼”的地方。当下的“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有人将婚宴、生日、乔迁、生孩子、满月酒、升学等各种请柬——戏称为“红色罚款单”。过节成过“劫”,各种宴让人“厌”,说到要交的“红色罚款单”,许多人纷纷表示“伤不起”。的确,生活中的随礼现象越来越盛,特别是汉中,近今年来,礼份子涨的比物价还快,已成为人们生活的负担,既让人无奈,也让人难以承担。
4 m) z& [9 ~, C7 B: F% T0 g
6 N; n& J' V1 B" I* i# w% [* Q 这是一种经济负担。据一位婚庆主持人说,近几年婚庆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礼金的数量也在攀升,一般随礼都是200元,上千元的礼金也不罕见,一般人少于100元钱是拿不出手的。看来“红色罚款单”,主人发的是情义,客人花的却是金钱。对于一个工薪族来说,接二连三地送礼,经济上的负担可想而知。一个假期别人的六堂“好事”岂不成了自己的“坏事”?
1 S t K& C* F* B
- I* h% E7 O8 P' o: [% I: S 这也是一种心理负担。送礼难,难在不知该送多少好:少了,你不够哥们;多了,自己承受不了;少了,显得寒酸小气不仗义;多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人是比较势利的,往往以红包的厚薄来衡量情义的深浅,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什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时候一点都不重要了。送礼还是小事,怎样参加宴会才是压力。多个婚宴你说参加谁的好,自己又没有分身术,去参加了这个朋友的,说不定就得罪了那个朋友。: D t+ v% }% M/ e: q
) \, U3 j* \. g6 V/ D7 b6 ] 婚丧嫁娶,每个人都会遇到,与别人有何相干?可几乎每个人有事都要操办,四处通知,而且不欠他人情的,也要通知;多年没联系的,也要通知;甚至未经允许,就在请帖写上你的名字。难道请帖就是命令吗?简直就是抢劫嘛!人可以不参加,但如果不随礼,就会遭到非议。这种陋俗纯粹是低智商游戏,礼金上的往来,却让饭店老板受益。自己吃饭十几元搞定,随礼的饭票却几百元一位,造成极大浪费。+ Y9 y# M# |2 g H
( Q! b' M9 \ G+ l, C
自己吃饭是几分钟的事情,可在宴席上寒暄却要几个小时。常言道:“食不言、寝不语”,宴席上却要“没话找话”。少量饮酒有益健康,宴席上大量酗酒却会伤害身体。; j$ v8 q I3 Z% G( G$ t
: G# i- p# k S( m( C
变味的随礼风气不但疏远了人间的感情,而且给百姓的生活加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很多人想借自己有事捞回以前的随礼,使随礼之风愈演愈烈,随礼变成一种交易,可不是每份随礼都能捞回来的,比如:给年轻人随礼,以后人家辞职了而且换了电话号;给年长者随礼,以后人家退休而且搬迁了。4 B) v$ ^) p" T3 Z/ G6 Y
" q) J' q4 t6 x 随礼的理由也是名目繁多,例如:结婚、再婚、生子、满月、生日、谢师、升学、升迁、乔迁、开业、上梁、过节、当兵、复原、出狱、退休、葬礼、迁坟、猪下崽,等等。随礼的陋俗不改就会伤害子孙后代。那么怎样改呢?欠人家的可以随回去,否则应该婉拒。5 k5 X; e a2 _7 L) R& h- }
(lb3769933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