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549|回复: 0

[汉中百姓] 米仓山上引蜂人朱祎美身残志坚艰苦创业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7-9-25 08: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贫困不是荣誉,活着就要有奔头。”朱祎美的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许多人。近日,随着《我的脱贫路朱祎美:米仓山上引蜂人》节目在陕西电视台、陕西广播新闻等频道陆续播出,他朴素的言语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与此同时,他身残志坚、艰苦创业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并成为周围群众学习的榜样。

米仓山上引蜂人朱祎美身残志坚艰苦创业

米仓山上引蜂人朱祎美身残志坚艰苦创业

       割蜜快接近一半了,每割一块都要小心别带倒了竖立着的蜂巢。蒋永祥 摄
  今年32岁的朱祎美,家住西乡县大河镇河西村。地处巴山腹地,米仓山深处,山大沟深的自然环境阻碍了村民们从事经济发展。早年丧母的他先后在浙江等地打工,2012年其父亲务工遭遇意外,不幸离世,朱祎美辞职回乡,照顾年迈的奶奶及全家人的生活。2013年生活再遭变故,朱祎美上树摘柿子时,一脚踩空,摔成了重度腰椎骨折。手术后的朱韦美在床上躺了半年,在轮椅上坐了半年。那段时间,他每天面对寂静的大山,背负着看病的沉重债务以及有可能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终日以泪洗面。不过他总在想,我还能做点什么?我不能这样在病床上、轮椅上枉度一生!
  随着病情逐渐好转,他尝试着架起双拐在地上慢慢移动,这为日后生活带来了希望。小时候,他见过爷爷、父亲养蜂、造蜂箱的过程。弄些蜂箱放到山上,引来蜜蜂酿蜜,不就能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吗?于是朱祎美开始自学养蜂技术,动手做起了蜂箱。小时候家里只养两、三箱,规模小而且效益也不高。现在他相信科学,学习技术、扩大规模,通过不断地尝试,在家门外的两座小山包上,错落放置着40多个蜂箱,提高了效益。家人帮忙搬来了大石板盖在蜂箱上,细心的他在石板上铺了一层塑料布,用来遮雨遮太阳。每天上山的路,是他架着双拐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进入8月,米仓山上的小气候一天几变。遇到降雨,朱祎美就得起大早去查看他的蜂箱。土蜂蜜一年只取一次,进入割蜜季节,他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间。取蜜时的野蜂是最凶狠的,上万只野蜂乱飞乱撞中,他坐在地上安静地操作着。割蜜结束回到家,他还得抓紧将蜂巢称重、过滤、装瓶。这次取回的蜂蜜足有七、八斤,按50元一斤的基础价来算,这箱蜂蜜能带来三、四百元的收入。去年靠着30多箱土蜂蜜,朱祎美收获了一万多元的净收入,这也是他家近年来唯一一笔可观的收入。
  朱祎美家的外墙上,斜靠着五六个新做的蜂箱。今年以来,他又断断续续做了五十多个蜂箱。受伤后通过手机上网自学,他掌握了制作蜂箱和引蜂的技术。天晴时,他架着双拐上山引蜂、放蜂箱;下雨了,他就坐在轮椅上做蜂箱,锯木,掏芯、刨光、打蜡,一干就是一整天。
  创业的艰难过程中,镇上和村上干部以及驻村第一书记赵淼给了他许多帮助和关怀。办理低保,联系县残联办理伤残鉴定,让他享受残疾人津贴;找来县医院的大夫,上门指导他做康复治疗。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今年初,朱祎美又申请了五万元贴息贷款发展了四亩中药材重楼。目前,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凭着毅力和闯劲,他发展土蜂60余箱、茶园4亩、马铃薯3亩、中药材重楼4亩,预计年收入3万多元。忙的停不下来的朱祎美似乎忘记了身上的伤痛,其实早在一年半前,他腰内用来固定的钢板就该拆除了。为这事,赵淼没少往他家跑,并通过大病报销为他解决看病的费用,还给他联系好了县医院的大夫。
  如今朱韦美成了一家之主,和3岁的儿子、80多岁双耳失聪的奶奶一起居住。当地一位姑娘感佩于朱韦美不服输的劲头,走到他的身边共同面对生活。从低谷到爬坡,朱韦美正用自己的双手开辟着一条坚实的幸福路。 (汉中日报 通讯员蒋永祥曾庆国)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