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67岁的闫永健是一位热爱发明创造的绿篱种植管护工人,他发明的绿篱修剪机取得了国家专利,还因此获邀录制央视十套《我爱发明》节目。8月2日上午,记者在闫永健现在工作地——城固县柳林镇驻地军营采访到了他。
城固闫永健发明多功能绿篱修剪机
“要想走在人前头,就要不断地学习”
1949年秋天,闫永建出生在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竹林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大。
闫永健从小就喜欢不断“折腾”。“我小的时候,村里来了很多知识青年,他们组织了个文艺队,我想跟他们学拉二胡,可是人家不教我,还不让我碰他们的乐器。我就偷偷地看他们表演,慢慢的自己摸索,不知道是不是有天赋,几个月我就学会了,后来经常练习,二胡竟然越拉越好。”
初中毕业后,他去延安修过铁路,因为精通乐器,喜欢画画,还负责过文艺宣传工作。1981年,闫永健回到汉中开始搞建筑,从瓦工做到包工头,后来又自学绘图设计,靠着摸索学习,从一个普通建筑工人做到了建筑设计师。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经历,让他到现在的单位工作,修建礼堂、场地规划,现在主要负责园林日常管护。
四代绿篱修剪机的12年研发过程
“你看,这些树都是我来了之后栽种的,现在都这么高了。”闫永健指着路两旁的杉树说道,1992年他过来工作,3年后开始负责绿化管护。这里一开始大概有7000米长的绿篱,因为工作量太大,单位还配备了9个人同他一起工作,即便是加班加点,也无法按时完成工作。“工作前几年,还是用剪刀来修建绿篱,工作效率非常低,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还完成不了任务。后来虽然有了手持式修剪机,速度有所提高,但工作一天下来,胳膊非常酸痛。”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他就想,要是有一个机器代替人工来完成这项工作该多好。
闫永健买来了许多机械类书籍,开始研究。一有空,就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罗各种机械零件进行组装。一年后,第一代“手推式绿篱机”完成了。他将手持式绿篱修剪机与手推车相结合,人在后面推着,就可以进行水平式修剪,绿篱机的高度和深度都可以进行调整,机器顶上还安有遮雨棚。“之前10个人都干不完的活,现在一人一机就可以完成了。”他欣喜地告诉记者。
一代修剪机小巧、方便,但工作需要不断地走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又开始不断地研究,将三轮车融合进去,还模仿工人修剪绿篱的动作,增加左右摇摆功能。一代修剪机要来回4次才能将绿篱修剪平整,改进后的二代修剪机来回2次就能修平。但是却有一个无法忽视的缺点,绿篱修剪机刀片的来回摆动造成了机器整体的不稳定性,这会让人在工作过程中感到非常的不适。
第三代的修剪机就以节省人力、增加稳定性为出发点。经过多次研究,第三代“电动三轮车绿篱修剪机”不仅速度快,而且还具备水平、垂直修剪功能,同时,增加了一倍的修剪刀片长度。
他为“电动三轮车绿篱修剪机”申请了国家专利,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然而,闫永健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觉得这个机器还不够完美。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琢磨,他又在原有装置的基础上变三轮为四轮,提高了机器的稳定性,而且可以随机增加刀架,大大提高了修剪速度。他还研究出了可以修剪圆球、波浪造型的刀架,最高可修剪2.5米高的圆球造型。同时还安装了探头,让机器具备自动识别并避开障碍物功能。说到这里,他亲自操作机器现场给记者演示,很快修剪出了圆球型绿篱。如果只是水平修剪速度更快,每秒可修剪1.5米长的绿篱。
永不停歇的探索脚步
从2004年至今,闫永健独自设计发明共计四代绿篱修剪机器,但他依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目前,他依然在研究第四代机器,力求改进包装线路,以提高安全性。他还在设计一个可以自动聚拢收集残叶的装置,虽然有一个已经成型的机器,但是过于笨重不好操作,因此还有待改进。并且虽然绿篱修剪机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但是他也没有放弃对第一代机器的研究,他想再次改进第一代机器,充分发挥其小巧便利,操作性强,易推广使用的特点,造福更多的园丁。
当记者问到他在制作实验过程中有无受伤时,他伸出满是伤痕的手笑着说:“十几年来不坚持,根本做不出什么名堂。”
现在,闫永健因为发明绿篱修剪机而被很多人认识。其实在其他领域,他也小有成就:他精通小号、二胡、电子琴、萨克斯,婚庆公司常请他演奏;他热爱雕塑,曾经荣获2014年度汉中市优秀文艺创作展演奖和参赛优秀奖。他喜欢画画、唱歌,他说,只要是他热爱的事情,他就会用心做好。
记者手记:
绿篱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防烟止尘、美化环境的重要功能,定期修剪不但可以营造整齐的树丛,而且可以让绿篱生长得更科学,更繁茂。闫永健发明的绿篱修剪机,不仅给他个人工作带来了便利,也将对城市绿化做出更大的贡献。相信他敢想敢做,不断探索学习、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也会激励更多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们。(记者朱媛媛 实习生 骆春燕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