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005|回复: 2

[汉中旅游攻略] 即将消失的古村落:略阳县白雀寺古街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5-5-27 08: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雀寺古街位于嘉陵江上游沿岸,距略阳县城17公里。白雀寺镇内原修有一寺庙,取名白阙寺,后将“阙”字演变为“雀”故名白雀寺。明清时期,白雀寺镇为略阳南部重镇、嘉陵江航道的物资中转站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曾有秦蜀襟带、商贾云集、千帆过境、略阳南路经济中心之称。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镇内古街日渐冷落,也行将消失。& V# Y& p8 [+ f4 b1 l" [( N! |

3 g$ U! ~" x' l  y) B$ b) a       带天井的四合院 可收集雨水
3 U" [! m" G9 s( U9 z; G1 _: a0 v9 b5 n! H6 q, ~4 \2 H
  5月19日,在嘉陵江畔,白雀寺古街三分钟便可走完。一条街道,两排明清时期的房屋,都是冬暖夏凉的纯土木建筑,房子格局甚是巧妙,这都是老一辈人的智慧。" r: \  z2 k$ ^4 S( ?  B3 ~7 K$ y' h

略阳县白雀寺古街

略阳县白雀寺古街

' M! S" [8 C, l% o' B: Q( S  覃大妈租住的家算是村上保护比较完整的古宅,整个房间均为土木结构,整体成九宫格布局,总共分三层。从面对大街的偏房前门直接就能进入二层,十多平方米的空间看上去算是客厅了,要搁在以前,这房间是用来做店铺的。从偏房一步跨入正庭,有两间房子大,一半摆有桌椅成为餐厅,另一半则是四面瓦房汇集在中间留出的天井,雨天时,雨水被四面的瓦房汇集从这里流下,居民用各种器皿收集这上天的馈赠。, U. U: w: {% m
( q# E) v# O+ Y1 k2 i% z9 d( A- L
  天井算是房子的正中间了,它的左边是厨房,一个用石板石墩堆砌成月牙状的灶台,烧火做饭的地方有用石头砌成的台阶直通地下室,那里收集了很多木材,算是房子的一层,有唯一的一扇后门,后院紧邻嘉陵江。
1 A5 @5 L0 f0 T  A0 {( ~! `; E, y: a7 F% N- K# z% U
  天井的右边是两间相联通的房子与街道紧贴。天井的后边是个阳台,阳台左右两边均是卧室,“这是整个屋子里最好的东西了。”覃大妈指着三楼横梁上满满的腊肉说。整个三楼房梁空间狭小,是用来熏制美味腊肉的好地方。/ b. A' d+ N+ I4 O! [  A
4 w' D+ A4 n& D5 p% |9 \0 a
       幼时的拉纤场面已成往事8 u+ {4 L$ U; b; [7 ~! }

3 l  v2 ^1 X" H- g( Z' ?* j  据史书所载,白雀寺镇因其“水陆兼济”的优势,很早就成为嘉陵江上游一处重要的远航船舶停靠码头和南北物资集散地。经历了南北宋及明清时代,持续发展的“舟楫之利”,将这里逐渐培育成一个店肆林立、街巷井然、商旅辐辏的江畔古镇。仅在民国时期,就吸引了西安、韩城、成都、安康、汉中、徽县等外地商客,云集此地拓展业务,共开设大小商号30余家,诸如“永生魁”、“德润生”、“泰和店”、“白茂恒”、“白茂永”等等,都是常年生意兴隆的诚信老店,经营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和土特产,上至陇南,下至蜀北,遐迩闻名。5 {) V  k4 U' T/ i( a6 {4 \) G6 [4 T

7 x5 f4 U- L  m7 z4 f2 |  如今,繁华已逝,从老者只言片语中,或可窥见昔日白雀寺的荣光。* R6 V" Q4 {; ?, ]
4 M( b, n# a4 c0 R, \/ m7 G0 G
    今年已78岁高龄的宋银周,仍能讲述当时纤夫拉纤时的号子声。“我那时候很小,嘉陵江还通水运,遇到货船经过,都会请人拉纤,除了好耍,还能挣点零花钱。有的大船要几十个人拉,场面很震撼。”在宋银周看来,铁路的开通,给山里人带来便利的同时,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纤夫这个职业,也随之消失。
( `+ G: M9 L# h' Y% L1 J& \, R6 [
: C( l" Y7 A, @- M) n8 V! [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5-5-27 08: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宅渐成危房古建筑被楼房代替
) n( z' X. L. m$ d4 ~6 i( v
. R' T* q  p! T* [2 J  据村民介绍,1981年的洪灾,给白雀寺古街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洪水暴涨到街道上,把整条古街都淹没了,房屋就这样泡在水里,水退以后,很多房屋受损甚至倒塌。”村民们说,经历那次洪水以后,大部门古建筑变成危房,从那时候开始,古建筑开始被人们拆除。0 Q/ ^$ r5 M% R  |# C# p
0 m5 P, O6 Z. f
  2008年地震后,原本已经脆弱的古宅再受打击,几乎全部变成危房。和宋银周一样,原本深山的老人一起搬到白雀寺镇租住。儿女外出打工,就只剩下了老人们留守故土。村子确实正在消失,在一座座失去了主人眷顾的房屋里,有些已瓦面破落,雨水侵蚀,无人问津。
' U2 d& |% n2 i9 U

略阳县白雀寺古街

略阳县白雀寺古街
2 u, r# O, T+ Q2 ?/ F- g
  “原本山上还有一部分古建筑,都被村民拆了,盖成楼房,可惜了。”一位参与古村落保护的人士不免痛心。1980年代开始,和国内千万个村庄一样,白雀寺镇也遇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挤入城市,老人们则逐一被时光消磨。
1 f4 y( u; M9 s" M2 Q' S+ w, z  c$ V& R% ^1 p; v
  外出打工的年青一代,或在城里买房,或在古宅的原址修建楼房,曾经远近闻名的“商业区”,在楼房的阴影里,日薄西山。
( p* G! H  ?) Q6 Y& r1 f! d
! G; a5 T* I6 k/ O' U0 q0 e. J" u       入选我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 q/ S1 e7 Q8 b. Y
; Y% I- [& V2 l% w  白雀寺村经历历史变迁、地震与洪水等灾难,现存三分之一不到,长度不足百米,或始建于明朝的山村正在慢慢消失。城市化进程从来都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最深刻的阶段。! A: U9 T0 f& F9 q

; I4 O" m) ]) S  x7 C  按照曾经的规划,仅剩下的两排古宅,将被拆除,建成统一规划的楼房。在古街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白雀村入选我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白雀寺古街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也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按照古村落的保护要求,严禁随意拆并传统村落。
" y: {8 M& j' H6 J
1 b0 Q6 g; X5 o( q8 Z  宋银亮仍然喜欢和三五老友坐于老街的屋檐下,回忆儿时的江边拉纤的场面。街头行人稀少,老人、小孩与奔跑的小狗,成就这个村上几处生气。
, a9 F7 ?* u8 C0 o0 I
  D+ u& X# h1 p" h+ l# |* t, X  J  n% b  白雀寺古街,走到一个新的关口,有阵痛、有迷茫,也有孕育希望。(华商报 作者:王亮 杨栋迎 王警)
+ C) Z- S9 }) z# ~+ L
! k1 w) C* a) [- b* g
a
0 0
  @ME: 
发表于 2015-5-27 13: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