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2014年10月27日,从首都北京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全国第十八次千年古县专家评定会及专家审定,南郑县已被中国地名遗产保护促进会认定为“千年古县”。1 n' T( j, l. z6 I+ f
南郑参加千年古县评审全票通过
- F" b7 u# Y) M: I& X" d
5 N# T, s9 d- N4 D1 Z ~
0 r7 z# i- r9 h# u7 h3 o “千年古县”是由联合国地名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共同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走出去战略项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项目之一。依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体系”和“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鉴定标准”,在中国现存的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进行“千年古县”的重点保护和国内外宣传工作。2014年计划将在全国推荐评审出10个千年古县。
7 B2 Y- z. i( q- D) d2 C
2 ^) p; ]5 Q7 M& T* P 2014年10月20日,县长郑永涛带队赴京向专家组汇报了南郑申报千年古县的情况,接受了国内外30名专家的现场答辩,我县全票通过了评审。) v6 `: m% ^; Y+ T5 @0 ~
& I* V+ j3 X8 G$ d/ X2 M W
: k; q1 T% u+ n7 a7 b% l 南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富集,素有诗画家园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郑”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76年,见于《穆天子书》和《竹书纪年》,“穆王元年,筑祗宫于南郑”。南郑从公元前451年,秦厉共公派左庶长修筑南郑城起,至今已有2465年的历史,一直是汉中郡、府、道附郭首县,而且名称被保留延续至今,是陕西省唯一的一例。同时,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县境北部梁山脚下的龙岗旧石器遗址,迄今已有120万年,早于蓝田猿人遗址,是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南、北文化区分与联系的重要遗址。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v+ }7 L4 _4 H9 |9 P
南郑参加千年古县评审全票通过
2 j' T2 H2 q/ `* T
自然人文景观荟萃。南郑素有“衣冠文物,甲有一郡”之美誉,境内共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文物古迹等389处,县内馆藏文物3628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22件、三级233件。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方面主要有何挺颖烈士故居、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旧址等。其中,龙岗遗址是汉水上游一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前文化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F( N7 j, F9 {5 J; l3 c
% r+ }6 B! w0 z+ M+ h, e 地名历史内涵丰富。“南郑”这一地名名称,除公元544年至公元581年间更名为光义县外,长期没有改变,县名的一惯性、建制的连续性,是南郑地名文化历史的重要特征。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景观以及鲜明的语言特色,成为区域地名形成、采词和演变的环境与土壤,造就了全境地名词语的显著特征。
/ e; I1 e2 r6 q* G8 v2 z) ?, [. R2 p! K
地域文化丰富多样。南郑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早在西周时期,民歌即已兴起,史有“旱麓兴歌”记载,后来“汉山樵歌”更以其地方特色名噪汉中。萌生于元代的地方戏剧“汉调桄桄”,历700余年而不衰,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郑棕箱及棕制品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春倌说春是陕南民间独特的说唱艺术之一,曾在全国民俗乡情文艺节目大赛中夺得头奖。南郑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南郑名茶连续六届在国际茶博会上荣获金奖。1 ~. [% Q) s6 I/ n
( J( L' q# @6 i- m \+ B 千年古县的申报成功,是南郑人民的骄傲。它不仅能进一步聚焦世人的目光,同时在遗产保护、文化发展、旅游崛起、城市建管、市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将会产生更大的效应。3 q) S( t. \# l7 y: c% ~5 v: N6 e" x
1 d6 T& r& A. i. T: [% {
1 D1 ?8 h3 {- D; x2 ^! @ O
: p9 p9 w1 f; w7 \4 o3 a& O9 F' ]$ J3 ]% K! u0 S2 K. |: a
, z' q4 a6 j& `( A9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