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401|回复: 5

[发展] 成为国家水源地后,陕南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4-8-30 12: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10月全线贯通,为抢抓机遇,探寻未来发展之路,推动“北调之水”70%的提供者——陕南——国家核心水源地的全面发展。8月23日,陕南发展研究院在汉中举行了“汉水进京与陕南发展”研讨会。研讨会特邀我国和我省著名水利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以及相关领导,就“陕南未来的走向”进行了深入广泛且极具建设性的研讨。& ~- a: d' r1 g, C0 e/ v, F& W
2 c" y5 a5 Q( C& n' v3 Y) e
  要将保护置于首位,用活用好水资源。走农、林、牧、副、渔特色发展路子,应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1 J/ Y2 B3 l! q7 b+ ^) O# m7 ?; H2 {, Y
  李佩成(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6 G* z3 _# V. i9 I

陕南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陕南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 v) U1 x/ z  F- b6 q, G0 S
  我国中线调水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陕南的汉江,约占调水量93亿立方米的70%。如何面对这个事实,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行动起来。
# T3 z) r  B# U9 f  g% @% C. r2 J% W8 F( w( e0 s8 R; L
  一、面对中线调水的现实,陕南的建设必须作出科学的规划,保山护水,加强水土保持,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并将保护置于首位,用活用好水资源。
" O9 o; _3 D3 v8 |' w& ]& l3 X/ D; c& ]4 J
  我们要学习河南、内蒙古、山东等省区发展从农业起步的经验。6 s$ o* F: D2 m) `+ D7 O

- o. i" `/ [6 I. I/ t& s  陕南地区生物资源异常丰富,主要有:蚕桑、茶叶、桐油、棕榈、生漆、板栗、核桃、柿子、食用菌、猕猴桃等;中药材有:杜仲、黄姜、西洋参、银杏、绞股蓝等。目前,绿色农业在种植业的比重逐年增高,绿色食品在市场中的份额逐年加大,而且上升势头强劲。走农、林、牧、副、渔特色发展的路子,应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发展特色产业,不能“透支”森业资源,要靠山护山和养山。
) F/ j( k; @  J& q8 g
( h0 `* Z3 w7 a1 E# Y  二、建立水市场。《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经济原则,以促进采取有益于环境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行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以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
0 ~. M3 d+ M) p; X1 M( U( F: L6 n: h0 e! g2 Z% o( i
  水资源作为21世纪的战略性资源,也毫无例外地应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精神。目前,我国的水市场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表现在水资源价格的严重扭曲、水源地与受水区之间的用水户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生态补偿资金偏少等。因此,建立水市场势在必行。3 R. v+ @3 ]2 G: a5 s0 A

' V0 K/ Y0 I" ?9 v7 |  三、争取把陕南流域水资源补偿列入国家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不仅涉及到京津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而且还关系到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汉江、丹江流域的人民生活问题。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开始了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试点。山东、安徽等省市先后确定了试点流域。建议省政府积极争取将秦巴山区的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列为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地区,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 I  _  b5 ]" Q( J9 x2 @

/ F/ H+ ]9 u' ]! X' [  建立水资源费征收返还机制。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投产后,建议对供水受益区按供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并返还水源区,用于水土保持、污染治理和弥补经济损失,使水源区、用水区人民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共同受益、共同发展。如果国家能够按照《水法》的相关规定,将征收的水资源费返还于水源涵养区和供水地区,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对改善水源涵养区、供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汉江水质和保障汉江水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F' S' j4 t% e2 B$ c1 d: g; E! ~
) r( l' T/ D2 _7 {  四、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在调出水情况下的水文生态研究。中线调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大量水的调出以及因调水而采取的水质保护措施,必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对汉江的历史和未来的认识,这些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
+ G6 f# J6 m* s& W! [) m: }5 W2 s  a  X9 p4 H2 P* c( e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2: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房产信息网
       建议设立国家级汉丹江水源地生态保护区
; T9 y2 q* y; u! C4 s. _" Z0 F- b8 U8 r7 x! R
  王圣学(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安大学教授 陕南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6 N  V$ G$ ?. e" O% B' R, g3 T
: r9 ]" Q# ]$ ]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移民搬迁和输水管网建设无疑是重要的,但对汉江、丹江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更应关注。因为没有优质的、充沛的水源供应,惠及四省区、一江清水供北京将不可能实现。
( R7 N2 G! N. A, L3 C% S
6 K1 |% a, Q$ ~* k& q; Q% `  水源地保护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 R9 L5 A9 n! l# }0 j% B9 r" M0 b( E$ Z1 ?
  (一)水土流失严重。据最新卫星图片资料显示,汉江流域尚有水土流失面积0.9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9%,占中线水源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0.25%,年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4060吨,年土壤侵蚀总量高达3900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洪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量泥沙随洪水进入河道,冲向下游。
7 j7 [0 `- y) L5 t; J
6 O, E2 G$ R6 M, }; z4 z6 p7 F) i  (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陕南是我省重要的粮油基地,目前水稻、油菜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而且茶叶、柑橘、生猪三大产业规模产量居全省之首,在6.27万平方公里的汉丹江流域内,每年大量的农作物都要使用农药和化肥。据相关部门的保守估算,陕南三市年化肥施用总量为113万吨,仅汉中一市就达59.25万吨,农药745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所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有相当一部分随悬移质进入汉江,这严重威胁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 C+ J# [0 L/ g9 b

6 E0 ~" t# N/ P  p' ?, P, y  (三)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严重不足。陕南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和水质保障区,在保护生态过程中,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不仅影响了工业发展、增加了就业压力、减少了城乡居民和财政收入,而且在水污染防治、垃圾处理、水土保持、森林管护等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目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资金杯水车薪,严重不足。8 O; a( D9 q7 t7 v* o2 u1 z

. h4 V: L! W7 I) _- G: ~$ O  (四)地方配套资金缺乏。由于陕南地处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三市28区县均为贫困县,地方财力十分困难,很多南水北调的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度较大,加之中央投资补助标准下降、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例如:水土保持项目由于中央资金安排要求配套资金量大,很多县区拿不出配套资金,只能让群众投工投劳。+ J: o5 P0 f: d4 f
: x6 |1 W* o/ h* @
  (五)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运行费用高。从各城镇建成的污水、垃圾处理厂(场)运营情况看,由于国家批复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规模一般不能达到完全覆盖,污水管网建设普遍不足。同时,很多老城镇雨水、污水管网未进行分流,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运行费用高;而居民收入水平低,物业征收费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所收污水、垃圾处理费用远不能实现保本运行且缺口较大。
+ z& X# ~' c: U% j) w" ?) J" y4 A& \* H
  为此建议:
) Q* z9 ~# Y1 }/ _, [8 _: U$ J( F2 `7 ], P  }. m
  1、加大水源地补偿机制和对连片贫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j* f9 T6 u. d3 K+ W9 `/ ]0 [0 Q  v
! x  Z, ]7 d' ^# i, G4 z
  2、引入市场机制,以利益为纽带,调整水资源供需各方面的关系,提高陕南各市县保护水源地的积极性。  X7 ~! S; X* `/ i/ x
/ M+ K& Q* T4 h. f
  3、建议设立国家级汉丹江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国家给予保护区特殊政策和更大力度的财政支持,以促进水源地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j( c, ~1 e  y0 d) a! V4 F

! C/ U+ q# H, p) R/ J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2: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南三市应成为国家“生态保护补偿”的核心地区" T) ~- @9 J. q2 H/ P. r) J

# o) P3 f7 O4 g7 l  李永宁(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博导 陕西省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2 J3 I- X9 \8 _1 U7 K- B

- G( n; X2 t$ M) |6 q5 d  一、“生态补偿”正名及其对陕南经济发展的意义。
, T) E1 L5 @( \: g3 a" a/ c
7 n+ |/ k( {6 }  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作为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基本法,新《环保法》第一次把生态补偿制度写了进去。新《环保法》第31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从新《环保法》对生态补偿的规定可以看出,法律对生态补偿涵义的规定,与人们的理解有细微的区别,这种区别对于推动生态补偿研究有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作用。
4 q4 G4 O' [4 Z/ v
0 Z1 K( y" D0 K5 L2 P) @0 a  我省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商洛)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的水源地,发源于汉中宁强县的汉江(包括其最大支流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取水口湖北丹江口水库的核心水源。此外,陕南三市所在地的秦岭,还被誉为“中国之肺”,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调节气候、森林碳汇造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动植物等方面都发挥着显著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要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要让“中国之肺”健康呼吸,陕南三市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劳,他们既要保护环境,还要忍受为维护良好环境所付出的发展机会损失,如关停大量工业企业、禁用化肥农药、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等。因此,“陕南三市”是生态保护的典型地区,也是生产和制造环境正外部性利益最富集的地区。这些特质,决定了陕南三市应成为国家“生态保护补偿”的核心地区。
7 R" p( V; ~4 q% M4 k$ ?, e/ i0 H% N: S
  作为获得生态保护补偿的核心区域,得到原本应得到而过去却从未得到的利益补偿,自然就构成为三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三市人民为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劳动被立法所承认,劳动成果——青山绿水及其环境生态效益,经由“补偿”实现其价值,三市的GDP因此被赋予大量绿色的成分,环境保护将不再是导致陕南三市贫困的原因,也不再是三市人民的负担,将转化成三市人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当三市人民真正充分得到保护环境的利益的时候,这种收入增长也必然会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如(1)以获得“补偿”为目的的专业性生态服务型企业,像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专业性公司;(2)为推进环境生态保护,强化保护功能的科技性服务型企业,如环境保护技术及设备开发与生产等专业性公司;(3)为打包并便捷服务交易,实现服务价值而形成的碳汇市场、碳交易市场和生物多样性交易市场等。这些具体增长点只是可预期的发展形态,随着三市人民收入的增长,三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发展模式、产业类型、企业形态等都将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4 ?; D' ^$ j) X. J1 _& @

' T' t& _/ u6 s: N9 m/ t1 f  二、新《环保法》规定的生态补偿机制7 @3 d  M! }% `7 y: W6 a3 {" J
1 u: g0 I0 D* \( v- W  C
  新《环保法》对生态保护补偿作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实现补偿的机制有哪些?三市应该如何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补偿机制?新《环保法》第31条的第一、第二款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第一款中规定了“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在第二款中规定了“协商”和“市场”两种机制。其中“协商”又可以具体化为“横向转移支付”和“其他灵活的方式”两种具体方式。因此,按照新《环保法》第31条的规定,我国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外乎四种方式:国家的纵向转移支付、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市场交易以及其他灵活的经济援助方式等。  \! ]5 l; W# O$ A4 e8 i
6 D8 y! P$ N6 H1 X( b7 J* h
  三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以及三市所在地秦岭所承载的重要而特别的生态功能,决定了要特别清晰的区分生态利益创造者各自所创造的利益份额,以及不同类型受益者(含地区)所得到的具体生态利益数量,都将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三市目前最现实的补偿方式,应是国家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
& b8 P6 V$ S6 {- }1 y- U  ^6 V5 f' y- r
  最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还必须充分关照到三市群众的利益,不管是转移支付,还是其他方式得到的生态补偿,都必须有适当份额为三市群众所得到,因为他们才是生态利益的直接创造者,只有照顾到他们的利益,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从而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为秦岭保护提供持久性的动力。+ C' a1 b" W3 Y; A) B2 ^  `& [8 m4 U+ f- h
  k% {6 D0 Y! u' H0 V
  三、实现补偿必须的路径- M& G" c. R9 Z& t! I' _
) g4 O- o7 j, z! h7 M1 [
  科学确定生态利益的表现形态及数量。目前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理论研究的成分仍然远远大于对生态利益的实际研究,特别是我省及陕南三市在呼吁补偿的同时,更应该深入研究到底补偿什么和补偿多少的问题,确定的补偿数额要有科学依据,要有充分的说服力。为此(1)我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生态补偿实证研究的支持力度,每年确定的科研项目应有一定数量生态补偿实证研究的课题,相关政府部门应支持生态补偿的研究,并在政策、资料及数据等方面为研究工作提供方便;(2)应扩大生态补偿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支持举办全国性生态补偿研究会议,支持出版与发表生态补偿研究成果,省内科研评奖也应向生态补偿实证研究有一定倾斜;(3)陕南三市及陕南地区高等院校应把生态补偿研究作为地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力争在短时间内拿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要在学术界形成影响力,并最终为生态补偿政策及立法提供理论支持。! |0 s( A8 r- P9 v6 a$ s8 G2 G- k
4 u7 K! J: Z, i- Z! \
  陕南三市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美丽不是也不应该仅仅属于当地人,应该让更多的人、全国人民享受她的美丽。同样,为了延续她的美丽,陕南三市人民有责任保护她,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民也有责任保护她。通过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相信美丽的陕南定会为中线调水、为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更多、更积极的贡献。/ i; s8 g. M2 l0 K! @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2: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陕南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功不可没。6 v4 _: q8 z0 j" n( ?

2 ^+ F% o( j  D' s4 ~  谭策吾(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水利厅原厅长)# F* ~% j1 v6 E+ x$ O! H% y! @
% S1 X6 w1 `3 D) K1 f
  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也是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的、调水距离最长的、受益人口最多的、范围最广的跨流域的调水工程。一期工程调水90亿立方米,所调的水70%来自于我省陕南汉丹江的出境水。南水北调工程2005年开工,至今已经近10年,陕南三市为保证一江清水供北京,各市县为加强陕南水源区的保护,持续不断地实施了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也放弃了大量的工业建设项目,减缓了陕南工业化的发展进程,陕南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功不可没。" u4 ]- u) ?. |4 Q. k: Q
  B- Z. H, I2 @/ s0 ]& W8 x
  建议: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意义的再认识。水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跨流域调水是国家实施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应该全力支持。陕南地区为汉丹江保护水资源地安全,失去了工业化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陕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应该在转移支付上、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我们的重点产业的转移与发展上给予支持和帮助,缩短和关中地区的发展差距,省上在区域资源配置上,不能老向关中、陕北投,也要关注陕南,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上也应重点向陕南倾斜。第二,要进一步理清陕南发展的思路。南水北调影响了陕南的经济发展,但是,也使陕南保持了一个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这是非常难得的,例如我们的关中,东中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了,但还得投入很大的资本治理生态环境,陕南应该以生态优势引领经济发展。第三,陕南要按照循环发展的思路整体突破。在工业上要走循环发展之路,但目前,陕南的一些园区引进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没有循环能力,影响了南水北调水源的生态环境。第四,要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的有利局面,要把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带动陕南经济发展。
& y3 n. R  g" S* M. X  i# Y; D* F6 y5 j: I7 c( R: f
  陕南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区的历史地位,决定了陕南发展模式的选择
* w3 x; @; a" t' B& O: G# ^8 N3 T" x+ n- _  D: O
  蒋建军(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v0 d* A2 Z8 I  K

! {, ^0 I5 B* t; u  一、陕南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区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唯一水源区的历史地位,决定了陕南发展模式的选择。
; b; U& I5 G8 I1 F' h9 B
2 N" m% g3 r: e5 f2 d( r9 }  (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年入库流量388亿立方米,陕西省年汉丹江出境水量27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入库水量的71%,也就是说,国家南水北调不管近期年调95亿立方米还是原规划调145亿立方米,其水量的70%多来自陕西的汉丹江,来自陕南,这必然使国家把中线水源区的保护责任主要放在陕南。
& ?! H& _3 v  I# Y% h$ |( H% w6 L. A" t0 ]7 F/ o; z6 f
  (二)两大调水工程目标:一是解决中国华北中原的缺水,二是解决黄河流域内关中地区的缺水,且都是以解决这一地区生活和工业用水为目的,对水质的要求非常严格,都要求水源地的供水水质优于二类。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水质目标要求将更加严苛。
; w4 S( y2 [: L- n/ J1 s3 Y8 W: E0 u- B  K, F) a/ y7 t1 Z; `
  二、陕南所处的区域自然环境和中国对改革开放30余年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决定了陕南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4 [+ D! T! `5 O( ^/ t
+ R5 J' v  `/ S1 F4 [! H4 S
  陕南水资源总量约320亿立方米,占全省420亿立方米的76%左右,森林覆盖率55.5%,比全省37.3%高18.2个百分点,比全国18.7%高36.8个百分点。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二级37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尤其是全球独有的朱鹮,二级50种;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15个,总面积4085平方公里;有国家森林公园9个,省级15个,总面积708平方公里,两个面积合计近5000平方公里,还有新鲜的空气等等,这些资源的优势,也正是自身发展的优势,也是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y1 d' i9 b7 y: w3 o- `) ?% j

- P% W* P, S7 X. P. v  精准把脉,找准陕南发展的突破口
, R6 c/ }8 I3 d0 U, a9 j0 H& }3 s; E& I
  王春丽(汉中市副市长)
1 u# s* z# w; z, `; n' f3 K0 \3 d8 D  s+ A
  汉中作为汉江的源头城市,是主要的水源地,境内的干流在汉中270多公里,流域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为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汉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生态、环保、绿色为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即将通水,我们觉得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将会和安康、商洛两市一起努力把水源地保护好,把我们的生态保护好,也把我们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发展好。
2 ^$ q1 }! y* \# }* E3 W" A& U& u
a
0 0
  @ME: 
发表于 2014-8-30 15:4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等事自有肉食者谋之,我等谋了也白谋。
发表于 2014-8-31 08:55: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为水源地,经济发展或许会受限,但生态环境一定会得到保护。祸兮,福兮?+ k: P: ?( B6 P& P1 w( N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