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842|回复: 4

[汉中旅游攻略]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1 17: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秦岭以南,有一处美丽的地方。那里,春天遍地是黄灿灿的油菜花;那里,生长着素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那里,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四宝”同栖一处;那里,就是“朱鹮之乡”——汉中洋县。; z7 t$ n" X, F
7 n# [  p. z; `
        汉上明珠
. }6 L7 X) R8 P: ^  d8 g" w. c5 D
# b3 x/ ?  t# H% m% I' P        洋县,古为“洋州”,地处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自西而东横贯其中,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历来被称为“汉上明珠”。
. K! C% e2 G% D+ l1 u7 ~2 t$ @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8 F" Z7 D* U2 ~' [( n        洋县域内地貌多样,以汉江为界向南、北呈阶梯式上升,最高处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东南的昏人坪,海拔3071米,最低处为黄金峡镇的白沙渡村,海拔389.7米。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2~14度,降水量800~1000毫米,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4 F6 P$ X% R+ C" ~2 F5 l9 M

" L0 e( i4 U) U$ u; K$ `         洋县境内物华天宝,资源丰饶。现已探明矿产16种,非金属矿点7处,其中钒钛磁铁矿、电气石、铜矿、石灰石、999硅石英石、膨润土等矿藏已列入《陕西矿产储量表》,石墨储量2300万吨,居陕西省首位,电气石资源储量达66.6万吨,属亚洲第一大矿,开发潜力巨大。水能蕴藏量36.64万千瓦。出产厚朴、枣皮、黄芩等中药材469种,被称为天然药库,是陕西省中药材基地县;米中“三珍”和五彩米闻名全国。
2 k( Q  V  }; R- b+ Z1 F: |朱鹮之乡0 V( h2 x- k9 s0 A0 J

! m% d, J& T: Z! `) ?  c. f' K3 I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地处汉中盆地的洋县成为北方物种和南方物种的混杂生存地。这里风景如画,雄奇奔放的北方山脉与清丽秀雅的南方峰峦并肩站立,形成罕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 N9 P- \3 H' p! Q6 q$ X

  Y5 u. ]- f: @1 [         洋县境内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动物5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2级保护动物62种,有321种树木,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基因库。0 g; z+ i6 i, F5 Q3 |

4 k: P# t1 }* ]: V. O3 U* j          洋县内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禽“东方宝石”朱鹮的唯一野生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种源地。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四宝”同栖一处,全国罕见。
& y- b( G8 k. S5 j' v2 W/ y
( m- z% ?* B2 x0 f5 _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8: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房产信息网
        文化底蕴丰厚
; Z9 D' |3 Z6 q  i. e. ?; i% G0 M
        历代文人墨客多在洋县驻足,杜甫、白居易、韦庄、苏轼、文同等名士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和千古佳话。0 L7 l2 T: v3 ?3 U) S, r

4 t# v; ~3 G; y/ u        成语“胸有成竹”便出自北宋苏轼描述时任洋州知州文同画竹的文章《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文同赏竹画竹之处,就在古洋州十二景之一“筼筜秀竹”的筼筜谷。0 D, t7 C' r  R3 f
2 @) R& R4 f1 G8 Q% x+ o8 P
        城东10公里的龙亭镇,有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发明者、汉龙亭侯蔡伦的封地和葬地,如今这里还保存着始建于东汉,重建于明代的蔡伦墓祠和当代拓建的蔡伦纸史博物馆。5 m- p' Z+ [: ~' B

6 u) p4 G& z. z        此外,闻名遐迩的唐代开元舍利塔、元代良马寺觉皇殿、明代智果寺藏经楼等文物古迹尚存。$ w: t( N* n3 B

; W( i0 I8 H% C- B        陕西旅游发展重点县之一
% r) }6 B- C' o7 U5 s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 u: k  [$ E3 [6 s8 \- R- E
        洋县是陕西44个旅游发展重点县之一,也是汉中市实施“146旅游工程”重点发展区域。$ |* p2 i+ h/ D/ N6 `

* N' G4 ?+ R+ b7 k/ B2 e         洋县旅游资源涵盖山水风光、瀑布奇观、原始森林、冰川遗迹、“秦岭四宝”、历史文化、宗教寺庙遗址等8个大类、23个亚类、8个基本类型。尤以生态、人文、红色三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 c' ^3 |/ N8 t% B/ F. x. [& }! s
. `$ C7 y4 ?+ t2 ~/ j# I# j
         华阳古镇、秦岭生态、朱鹮观赏、蔡伦纸文化四大旅游品牌初具规模,华阳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是人们观光览胜、休闲度假、澄澈心灵、放飞梦想的天赐福地。
- i& s. Z8 V5 U6 |) S: G+ S0 h$ B$ b7 Y+ a9 K/ n" ]! s
        大力发展有机产业& C1 k0 I" I  u5 Y* u, Y+ V2 w' ^
7 Q! t& `+ x9 M2 G
        1981年朱鹮的发现,使得洋县在朱鹮保护区内全面禁止使用农药;1990年,洋县将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到全县3000多平方公里区域内。为了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洋县提出了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的战略,着力发展有机产业。' K) m- a, ?% w
; d# d0 a& l( d% A
        截至目前,洋县政府累计为14户企业落实资金1462.4万元,扶持朱鹮黑米酒业、双亚粮油等一批有机生产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县共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3大类55种8.17万亩,发展有机产品加工企业19户。: F8 d* c+ r8 N# W/ t0 d
! D; A) z0 N: g  |2 W0 }
         2013年全年,洋县实现生产总值85.05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12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6618元,增长15%。其中,实现有机产业收入20156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5755元,同比增长17.8%。  
9 ?% j6 `7 D% Q2 a
* K2 m- V, E4 n8 j1 Z( C8 o: G. M& s% {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9: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是地处“西北小江南”的汉中盆地,历来被称为“汉上明珠”,这里位于秦岭南麓,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它成为北方物种和南方物种的混杂生存地,形成罕见的“生物资源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这里设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的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区。这里,就是被称为“朱鹮之乡”的陕西省洋县。# g8 C; J# r# L
7 c9 |' \. x" W% ^
        198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先生和他的朱鹮调查小组历时三年,走遍大半个中国,行程五万多公里,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从此,朱鹮的命运和保护开始被世人关注。" t/ E: y* K8 X9 e, I1 K
+ D" F# p2 O3 g0 O7 ^
        30年来,洋县有效保护朱鹮野外种群,加强朱鹮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走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的道路,朱鹮数量迅速增长,种群质量稳步提升,逐渐摆脱了濒危局面。目前,朱鹮这一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已经生活在3个国家,种群数量超过1800余只,其中野生种群突破了800只,野外生存范围涉及陕西省境内的2市7县(区),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朱鹮的成功保护已成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得到了国际保护组织的高度赞誉。
6 ]0 t; _& B' ]2 P: }2 z1 K; h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0 x- l4 }$ v8 h3 ~       全民动员参与保护3 V/ K" p# p* t
4 i6 H( ~% P- N$ q. b
         1981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教授和他的考察组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7只朱鹮,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震惊和关注。
/ o& \+ G1 d& Q& m0 Z6 t+ _( }0 E' p+ Y& K3 }
         洋县林业局专门抽调4名职工组成保护小组,昼夜跟踪关注这群朱鹮。当时,参与筑巢繁殖的仅有2对朱鹮,为使它们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和天敌伤害,在3至6月的繁殖期,朱鹮保护人员在每棵巢树下搭建观察棚进行24小时监护,为了防止蛇、黄鼠狼等动物上树,在树杆上涂抹黄油、安防刀片架,为了防止幼鸟掉巢摔伤,还在每个巢下悬挂尼龙网。这些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卵和幼鸟安全,野生朱鹮的成功繁殖得到保障。5 I+ t# i3 Z1 x8 i0 o& c
$ ?+ J# D9 |0 j* V# q. |
         1993年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朱鹮保护站委托当地巢树所有者的农户实施监护保护,收到了显著效果。30年来,每一个野生朱鹮繁殖巢树都落实专人管理,提高了繁殖成活率。
# U$ K7 H/ V" W: O0 r7 `8 F0 _$ o
/ H& O- m) l6 |( y" r9 ?- O         随着朱鹮的发现,当地政府就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981年8月,洋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通知》,在朱鹮活动区禁止开矿、狩猎、砍伐林木;1983年,根据专家的建议,通过政府倡导,保护区引导的方式鼓励农民不在朱鹮活动和觅食的稻田使用农药、化肥,并扩大和保留一定面积的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使朱鹮觅食地得到了保障,朱鹮及其主要食物泥鳅中毒死亡的问题得到遏制。同时,当地还多方争取资金800多万元,恢复朱鹮天然湿地3500多亩,保留和整治冬水田1500亩,封山育林40000多亩,疏通渠道30多公里,种植树木3000多株,为朱鹮营造了一个适宜生存的栖息环境。
9 R4 A2 D! h/ h% A% o; l: m5 W. g" r3 e8 k9 j
        1981年秋天,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站在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成立。1983年、1986年,在国家林业部支持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和陕西省朱鹮保护站相继成立。  u4 _1 H# o& M: m! B

4 h! R" h: ?0 O7 {1 T% o# m        几十年来,在保护站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野生朱鹮种群数量逐步增加。
6 m7 g- r$ |! a& s2 h) {5 {6 N7 p
# n& H. `3 C8 {8 K' o+ Z: t% y       人工饲养异地保护
( @% {$ f" Q, z  ^
$ E9 \" f% W' \
        按照濒危物种保护的国际惯例,在加强野生种群保护的同时,通常采取建立人工种群的方式迅速增加物种的数量。朱鹮人工种群的建立和繁育技术的成功,使朱鹮快速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危险。
0 Z6 I' c1 |  P( i2 M2 p! w9 t; @1 j" F% K
        易地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1990年,原林业部为了使野生病伤朱鹮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在洋县建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专门负责病伤朱鹮个体的抢救、饲养、繁育工作,使野外保护和人工饲养同步发展。- K" ^: _/ m, q9 }7 H" `8 k
4 F6 v5 B* A7 }$ K. Q& v3 Y; _
        20年间,在设施设备简陋、无经验借鉴的条件下,保护站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人工饲养和繁育技术方案,攻克许多技术难关,为后来朱鹮种源的输出和异地分散饲养奠定了基础。
7 w. }7 j; V8 k2 _# ^. y
0 i+ }* Z. A% b; A6 C! a        2000年,陕西朱鹮饲养救护中心首次开展人工饲养朱鹮自然育雏实验并获得成功,实验培养和恢复朱鹮人工种群的自然繁育能力,攻克了人工饲养繁殖领域的难关。- d% u3 z1 c5 G: l7 \/ S/ X5 d1 Q

9 T) v  I3 z- Q0 k, h7 G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G2 _! p9 ^+ s) b, B! e! K
- S/ Q1 q5 H+ X6 q
        在朱鹮人工饲养繁殖种,科研人员攻克了人工孵化、人工育雏和笼养条件下朱鹮不能生育育雏的重重难关,摸索和 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饲养繁殖技术。
6 [; K: P+ Y0 s0 I: Y6 N' d, D. b; O* ?0 L! |! g
         2007年,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成果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与奖励。其中《朱鹮生态学研究》、《朱鹮的人工救护饲养繁殖》为代表的科研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83——2000年“朱鹮栖息地环境背景值监测分析”、“朱鹮生态生物习性研究”、“朱鹮救护与人工饲养繁殖”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2004和2007年出版的《中国朱鹮》、《朱鹮研究》和《トキの研究》(朱鹮研究日文版)等专著深受中外学术界的关注,成为朱鹮保护的指导性文献;2007年“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成果又获得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i9 j/ B) o! r& l/ C. w7 s# Y1 ~

1 ]3 }: j) `0 g        从1987年起开展的朱鹮环志标识、种群谱系、人工繁殖、代孵代养野化放飞试验等实用研究,一直走在世界朱鹮研究的前列。! h+ `4 f  i, H9 u; z0 T
) m& F4 B6 h4 p/ _( P. P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9: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放飞喜获成功: p8 d9 P' `+ l; k8 t6 _
* }7 W& g4 n( _$ q( ]
        1983年,朱鹮保护工作人员对姚家沟发现的掉巢朱鹮雏鸟进行了半野化饲养,获得成功;1997年开展了人工饲养朱鹮野外代孵代养实验;2002年开始人工饲养朱鹮自然孵化育雏研究;2002年建成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朱鹮半野化训练大网笼,对人工饲养朱鹮进行飞翔、觅食等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为实施野化工程培养放飞个体。( a5 E' M7 w) i% H# U

4 o+ `& `6 H2 d' ?        2004-2006年,保护区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联合在洋县华阳镇开展的人工饲养朱鹮的野化放飞实验,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连续两年放飞23只朱鹮,成活13只,放飞成活率达到56.5%,放飞朱鹮于2006年与野生朱鹮第一次配对繁殖,成活幼鸟3只,截至目前共繁殖成活幼鸟40余只,野化放飞实验取得成功,为朱鹮异地引入积累了经验和方法。$ u6 Y4 S! u: H- J; C
" i* M. O9 j) I' w. C
        2010年,为了更好地开展鹮野化放飞和科学研究,又在华阳建立了朱鹮种源基地和3600平方米的野化训练大网笼。目前保护区建立的一整套完善的野化放飞和异地饲养管理系统,走在世界前列。. ~) [9 @7 C& T3 s8 O) D# x
: Q) [' E4 S; z* ~) |
        朱鹮的成功保护,开辟了世界濒危物种成功保护的先河。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视察朱鹮保护工作时指出:“朱鹮保护非常成功,为国家、科学界争了光。”/ K1 `% x1 Y$ K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走进洋县 探访“朱鹮之乡”的别样风采
! k8 b( \" ?- y/ V( h- y* C9 \8 ~
       保护与发展共赢
. w" ~0 {9 A- d, H7 d) ?: R2 n/ B+ x7 G
        1986年开始,为了保证朱鹮分布区具有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生态效益,在强化社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保护区先后投资600余万元扶持社区发展多种经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整修道路、桥涵、小水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资助失学儿童,对受损农作物进行国家补偿,引导农村发展绿色农公害食品产业,以高附加值的有机产品收入弥补因管制措施造成的农民收入减少问题,使朱鹮主要栖息地的16个行政村3200多人在保护朱鹮中收益。
( s7 Q7 j" W# b% D6 a6 G) Q
' L9 k# w1 j* \- K7 c( k         2003年以来开展的“朱鹮大米”种植项目,在从根本上改善朱鹮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同时,为当地群众发展绿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6 r1 Y: B$ o* Z5 v
+ l; F% J" ^/ H+ ^# m
         在朱鹮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地区,保护局还争取国家补偿资金直接兑付给受损农户。
/ g( ~- c+ |( H  `1 |5 Q4 {6 i: `) N
# n. J, n( O" H4 Y' P         国际合作增进友谊' d8 f& l7 x+ g9 w( _  n# E

- k$ z5 \6 N9 E# _( ?) g$ K# X0 C         朱鹮保护的国际合作,推进了朱鹮保护的进程和对外友好事业的发展。朱鹮成为中国继大熊猫之后又一外交亮点,备受世界瞩目。, j( L4 L9 x1 G* l

% }8 K+ C- a  d         朱鹮重新发现以来,在世界引起了极大震动,不仅中国政府及野生动物保护部门重视,也引起了日本等国家和国际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30年间,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专家学者和朱鹮爱好者来朱鹮栖息地考察访问,促进了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流,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 f" L2 d6 d8 G& i  H& Z! |9 s) ^. U
         1998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向日本政府赠送一对朱鹮“友友”“洋洋”;2000年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又向日本提供一只朱鹮“美美”;2007年温家宝总理再向日本提供一对朱鹮“华阳”“溢水”;使日本的朱鹮种群发展到近200只。2008年11月,应韩国总统李明博的请求,胡锦涛主席向韩国赠送一对朱鹮“龙亭”“洋州”。值得提出的是,我们不仅提供了朱鹮种源,还先后向日本、韩国和陕西楼观台等地派出科技人员和饲养人员,传授朱鹮饲养繁殖技术,践行了我们“同一个地球,同一个物种”的朱鹮保护理念。现在,以洋县地名命名的朱鹮不仅把中国人民、洋县人民的友谊带到的世界各地,更在那里成功繁殖、孕育后代。洋县不仅是朱鹮的故乡,也是世界唯一的朱鹮野生种群的分布区和谱系清晰、血统纯正的朱鹮种源基地。
5 U4 K7 _1 P" E0 _% v, I) d
, }2 k) U( S! l0 }# ?6 d9 R1 P
a
0 0
  @ME: 
发表于 2014-4-12 08:4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洋县人保护朱环,朱环还给洋县一片洁净的蓝天碧水。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