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南郑,汉中大地上比汉中更古老的地名,得名于“郑民南奔”,公元前687年置县,自东汉起基本上一直为汉中的附郭首县。《水经注》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康熙字典》引《一统志》语:“南郑,古褒国附庸之邑。桓公殁,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此两说法除表明南郑得名外,同时清楚表明,即使按较晚的前者说法从公元前770年桓公殁算起,南郑得名也早于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置汉中郡400多年。
8 Q% L b& x6 s* T8 B! a! q2 `) Q; G$ C% |4 ]4 i% k# n
2770多年前的这次“郑民南奔”为汉中大地烙上一个永远的文化符号,那么这次“郑民南奔”究竟是什么样的规模呢?笔者认为这是一场“盛名难副的郑民南奔”,在此从两个方面论述: 5 d( Z" x2 M0 Y
- j0 Q2 G4 r1 B t首先,南奔民众人口数量少。
: X3 \3 h- J4 e r# [原因有五:其一,当时处于青铜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且战事频扰,整个社会人口就很少;其二,郑国为西周末年封侯,经营时间极短,辖区在今华县、华阴一带,举国不过一两个县地盘,人口自然更少;其三,郑桓公死后,“大部队”随郑武公有组织地“东迁”到了河南新郑,而“南奔”者仅为无组织的“小分队”;其四,“南奔”要穿越秦岭,避犬戎、斗野兽,风餐露宿400公里许,难免大量失散损亡;其五,无论是“东迁”,还是“南奔”,都不可能是举国全部迁徙。
j; V) G" Q% D) z4 f* G: c* J% u
在此,笔者做如下粗算:根据当前学界主流观点,西周末年中国总人口至多2000万,当时版土基本囊括了今天大部分的汉族集聚区,对应今天的行政区划至少有1000个县,郑国版土不过一两县域,至多三五万人,减去“东迁”大部队和留守者,“南奔”小分队能活命抵达终点者估计至多也就三五千人。另外,郑亡后郑人以国号为氏,可当前郑姓并非汉中城区大姓;而且也未像张鲁时期“南奔”至洋县者一样至今保留关中口音,或留下其它习俗特征,这也从侧面表明当年南奔人口甚少。 ! n- Y3 O/ [! n: p) O
/ P- |7 q; j" a+ ]* H其次,南奔民众社会地位低。
0 j0 K3 g9 [: N. `' O
# N4 X% f( g4 T; u5 ~. V“南奔”和“东迁”相比,不但人口数量少,而且社会地位也较低。东迁有郑武公领队,到新郑后建都创业,曾显赫一时;而“南奔”却未见有任何领袖人物,因此似有乌合之嫌。对此,笔者认为可理解为郑国的裂变,“南奔”应该是郑民逃避凶残犬戎入侵屠杀的自发行为,此中或有与郑武公道不同抑或郑武公不能控制的因素,由于缺乏重量级人物,而且来汉中后并没有独立建政或做出其它大事,所以史书只是不留名地粗略带了一笔。
# h- M6 n- v* V5 c& R9 z# b- u& R6 j: j3 r
另外,南奔郑民来汉中后的社会地位依然不会高,原因有四:其一,汉中在商代时就可能是文明古国,而且从汉中出土文物以及《诗经》中相关篇章来看,当时汉中的文明程度并不亚于郑国;其二,当时为农耕社会,由于南北差异,这些人很可能不适应汉中以水稻为主的南方农作物种植方式,未免陷入贫穷;其三,南奔郑民人单力薄,未能做出让汉中原住民刮目相看的大事;其四,郑人在中国是遭受地域歧视的先驱,故事如郑人买履、郑人逃暑、郑人爱鱼、郑人争年、买椟还珠等等,而对于逃亡者的歧视可能尤甚。
& R; _3 [8 o9 P/ J& Y: i
2 ?* ~0 W6 @% ~既然南奔郑民人口数量少、社会地位低,连可载入史册的人物事件都没有,那么为何籍此来命名一个地方呢?笔者认为此中体现了“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印迹,称南郑主要是秦国的推动,这除了乡情方面的考虑外,但更多的是方便秦国对汉中的扩张。 / _8 }. h* ]. F7 I
1 c3 n2 f$ K0 z当时汉中称为褒国,早在大禹时就已获封,和后起的秦国并没关联,而强称为南郑后便扯上了一层关系,如此不但有利于南奔郑民的认可,而且有利于削减褒国原住民自成一体的意识形态和基于其上的反抗斗志,从而达到减少夺取和占领成本的目的。公元前451,秦厉公在汉中筑城为南郑名称的强化奠定了坚实的实体基础,从此南郑名称便在官方文件和史书中首先固定了下来,并逐步传承了下来。 综合上述,鉴于郑民南奔的史实,笔者认为,郑民南奔的规模和其给一个地方留下的文化烙印相比,是盛名难副的。 * r2 O" x; E. J1 W
% q, S' O. q1 {! A, S9 ~
K9 X! V3 ]& g7 i" S) P,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