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距汉中城区20公里秦巴山深处,有个沙河沟村。地形险峻,无通讯信号、互联网。大部分家庭移民搬迁后,这里尚留有很少一部分人,驴友视为探险宝地。
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沙河沟村小学仅有3名学生,校长吴长录仍坚守岗位。他住在河东店镇移民搬迁安置房里,惦记着学校的三个孩子,心里并不踏实。匆忙吃完早饭,他乘车赶到麻坪寺渡口,坐渡船到对岸,骑上寄存在村民家的摩托车,行8公里蜿蜒崎岖的通村路,到达学校给3名学生上课。
摆渡人提供便利
9月12日,从汉中到达麻坪寺渡口,摆渡人李师傅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还忙着去别处送人,听说记者找吴长录老师,李师傅立即提供便利。“先送你们,吴老师是我们的恩人。”
乘船到达沙河沟村,按照李师傅的指引,步行约20分钟山路,远远望见飘扬的国旗。沙河沟小学地处汉台、勉县、留坝交界,海拔一千多米,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进入学校大门,主体是一排砖混平房,教室、厨房、活动室、微机室和吴老师宿舍。
汉台区河东店镇一小学仅有三名学生 校长身兼多职
3名学生轮流听课
上课铃声响了,吴长录带着教案走进15平方米的教室,高低摆放的5张课桌,坐着全校两个年级的3个学生。
这里仍采用早已“淘汰”的复式教学方式:给高年级授课,低年级自习。给低年级讲课,高年级自习。三年级的党金花捂住耳朵朗读拼音,学前班的两个孩子在诵读课文。吴老师纠正了党金花的发音,然后坐窗边批改作业。接着,三年级上数学课,两名低年级学生复习。同一教室,40分钟一节课,每个学生享受公平待遇。
“当初学生多,新学期的作业本、课本须渡水背回来。”吴老师说,2008年以前,到镇上单程得两小时。50多学生的书,来回跑三趟。
新来的老师留不住
上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的吴长录放弃考学、招干、参军机会,选择回乡教书。1995年,才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从无怨言。2002年,吴长录调到沙河沟小学,11年过去了,他依然坚守。
当初,学校是土坯房、茅草屋,课桌是泥台,照明是油灯,石灰墙涂层黑漆是黑板。近年区上先后投入20万元改造校园,学校有了电脑、电视、活动室,还配置了一间厨房。陕南移民搬迁开始,很多村民陆续搬走。50人的山村学校,只剩3名学生。
吴长录说,他舍不得家乡和孩子。在这当老师,既能教书也能顾上种庄稼。很多老师来了待不住,前年两个教师来支教,因交通不便,生活日用品全靠背,每两周休息一次,从家带米面,在学校自己做饭,还要负责学校清洁卫生。年轻老师不愿承受,都走了。
“山里的娃只有上学才有出路,我必须站好最后一班岗。”吴老师说,党金花因家庭困难,家长找到他,希望孩子在沙河沟小学上学。
家长对校长很感激
杨升华是这里出的首位大学生,四川大学数学系毕业,是吴长录的骄傲。吴长录表示,他最骄傲的是村民叫他老师。调到外面去生活会更好,但他是山里人,不能耽误了孩子们。
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吴长录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送给条件差的孩子学习文具和作业本;有的孩子中午不回家,吴长录总要准备些零食给孩子们吃。下课后,吴长录带领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块打乒乓球,学校里的3个孩子都非常喜欢他。
放学后,他把孩子一个一个地送出学校,离家远的学生他还义务骑摩托车送到家里去。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以后,吴长录急忙在学校的厨房里做一些简单的饭食,然后又回到办公室进行备课和批改作业。因为路远,有时候等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八九点钟。
党金花说,我们吴老师对他们很好,她家住得远,吴老师经常接她上学,送她回家。
村支书张猛说,这十几年来,吴老师在事教学方面都是兢兢业业的,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无论天晴下雨他都一如既往地坚持来给学生上课,放学他一定要等到家长把学生接走以后他才回家,“我们的两个学生都在他学校里上学,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我也非常感激他,他是我们村上辛勤的园丁。”(记者 王亮 实习记者 王若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