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979|回复: 4

[养生交流] 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否定中医?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3-3-11 19: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关于中医,我想说的东西很多,都是跟师父学习多年的心得,思维一直受着师父的洗染,却不盲从。一直想找个机会让更多的朋友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谢孔宣的贴子,用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进入我们的讨论。也感谢明月,让大家比较宽泛的大致了解了什么是中医。


孔宣的议题是:大多数国人为什么会反对中医?我觉得可以反对。
当我们用一件东西,觉得不好,肯定会排斥,会弃而不用。
十年前,我第一次用手机,彩屏的很贵,用一年就坏了,我从此再也不买这牌子的手机。
正如当年的鲁迅,童年时代经常去街上给父亲抓药。我现在都能想象一身布衣的鲁迅在雾色笼罩的昏暗街头,从怀里掏出几个带着体温的铜板,递到药局,想用这些来之不易的铜板换来父亲的健康。可药一包包的抓回去了,大夫一个换一个的看了,父亲的病依然屡治无效。
西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最时髦的姿态进入了中国。
这个时候,中医在世界上已有几千年历史,而西医的历史不过两百年。
这就是历史上鲁迅反对中医的最初一幕。


民国时期,有位不起眼的民间中医姓张。
在一个夏天的正午,看到家境阔绰的李姓男子被反复往井水里放。
李公病了月余,越来越重,大渴欲饮水,唇舌干燥不已,大便十日未解。
近日燥热难耐,央求亲人把他放进井水里方觉舒服,放进去,又嚷着让拉上来,拉上来,又燥热难耐,又让往井水里放,如此反复。
西医检查做遍,没有病,中医看了很多,诊为阳明病,大下后,依然无效,巫师大神轮番做法,家人已疲惫不堪。
这位不起眼的民间中医上前一摸脉,洪而无力,尺部不及,速拿一杯冰水往李公唇边递,李公一把夺过,放唇边轻啜之,又推开。
张医随手一张方,四味药:附子,干姜,甘草,肉桂。
余医惊而不已,李公如此大热,大便干结,适逢酷暑天,安能用大温大热药,岂不速毕其命?家人均不敢服之,其族长闻听张医为人秉性直爽,诊病细致,遂让试之。
一方服后,病人寒战不已,盖五层被子仍不解。
张医立断此为真寒假热证,又继续加大原方剂量跟进。其微汗出后,李公第二天彻底恢复。
这位不起眼的民间中医,就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著名的中医——张锡纯。
所用的方子,是《伤寒论》中的名方:四逆汤,用回阳救逆法,挽回了李公的命。

鲁迅的父亲究竟得了什么病,屡治无效?
试着想想,如果鲁迅的父亲遇到张锡纯,病会不会好?如果鲁迅父亲的病在张医的手中很快向愈,那鲁迅在后来的作品中,会不会对中医持另外一种态度?
最可惜的是,鲁迅的父亲没有遇到良医。
这才是造成国人对中医有偏见的最大原因。

(二)

为什么在张锡纯之后,中国再没有真正的中医高手出现?
为什么在当代,中医在西医的强势排挤下举步维艰进入困境?
让我们华夏儿女生存下去的,除了必须的食物之外,最重要的,我相信就是医疗和教育。
试着想想历史上那些战乱纷争,瘟疫横行的年代,是什么让这个民族繁衍了下去,强大了下去?我相信是中医!
再举前面的手机例子,我当年买的那个牌子手机,就在去年的一次酒宴上看到一位农村大叔仍然在用,我很惊讶。他说是他儿子送给他的,用了十年了,从没坏过。
大叔接完电话,对我说还是老牌子的东西好使。
也许是我运气不好,没有买到真货?
至少从那天开始,我对这个牌子手机的偏见开始动摇了。正如当年鲁迅先生用乌鸡白凤丸治好许广平的白带后的心情,我相信是一样的。
患者没有遇到良医而已。
就是这么一个症结。

(三)

良医是怎么练成的?高手是如何造就的?
为什么我们得病了,找不到良医?良医究竟在哪里?
我们来看古代的中医教育。唐代是盛世,中医学在此得到重要的转折和发展。
在唐代开始举行的医官考试中《唐汇 要•见八十二医术》:“从医学界选拔人才, 和选拔官吏一样,都要进行考试,自今以后,至公元 759 年,各试医经考试题目共计36道题:方术10条;《本草》2条;《脉经》2条;诸杂经方医2条;《黄帝内经》10条;张仲景《伤寒论》10条。
如此看来,古代的中医教育,《伤寒论》和《内经》和临床实战这三样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学通《内经》《伤寒论》再加上临床多习多揣摩,离良医就不远。若再有良师引领,三年出大医,三年出明医高手,并不是传说。
这两本经典,其本身就囊括了中医会用到的辨证论治的大部份体系。
我们再来看今天的中医教育。
教材是由西医学中医的一批教授改编的。把中医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学》改成了今天的西版教材。而四年的中医学本科生,《伤寒论》和《内经》等四大经典医学科目成为学生的选修课程。
高血压,心脏病,癌症,高血糖,细菌病毒感染等等这些只有西医体系里才有词语,开始和中医理论一起进入教材,从五十年代开始,永恒不变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子,让中医这个温良而厚重的男子,在那个时代,就强迫着披上这件华丽的燕尾服。
所以,四年大学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唯独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我所熟知的很多中医学院出身的专业学子们,百分之八十的改了行,少部份改成了西医,大部份压根就不再从事医学,怪自己当时报错了专业。

(四)

所有的人都可以学中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中医学好,所以良医永远只能是极少数。
历代大名医,所具备的条件首先是天份,其次是传统文化基础,扎实的文学艺术功底,和吃苦勤奋的学习态度,缺一不可。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不或之年才开始拜师学中医,几年下来,声蜚江南。
朱丹溪当年乡试时就是才子,母亲得病后,自己研习医理医方,治好母亲后,去江南寻大医为师,罗师不收他,他站在师父门外整整七日,感动了师父,加上自己刻苦勤奋,造福了一方百姓。
他们的教材也是《伤寒论》和《内经》,在先贤的基础上,才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自成一家。
当年李时珍也是乡试的才子,经常挑灯夜读,温病大家叶天士、吴瑭等历代大家无不如此。天才出自勤奋这句古人言也是经典。
而今天,社会体制发生巨大改变的今天,注重时效和速成的时代,又有几个愿意刻苦研习经典,能发下宏愿,誓愿菩救含灵之苦?

(五)

再用一点时间说说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简单的说,打个比方,用文学作品来形容,中医就像一首诗歌,西医相当于一篇通讯报道。
一个求的宏观印象和感觉,一个力求细微的事实求是。
中医是建立在哲学体系之上的,和西医的诊疗体系完全不同。比如西医看病,一般不问你是否因为生气或者情绪原因,但有无气郁是中医诊疗中非常重要的问诊和审察项目。
同样来十个咳嗽病人,西医的治疗一定是抗病毒和细菌,止咳嗽或者化痰,药物也好,液体也好,离不开这几条,而且所开的西药效果不能保证。
而十个咳嗽病人,在中医这儿开的方绝对不一样。如果辨证得当,应该很快向愈。
因为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感邪因素不一样,所患的疾病绝对不一样。
在中医这儿,这个咳嗽,也许是风寒,也许是风热,也许风寒还夹有气虚,或者风热夹有阴虚等等,或者气郁也会引起咳嗽,也许是阳虚,也许是阴虚,血虚等等,需要四诊合参,辨而知之。
经典和其它东西的最主要区别就是经典绝对不是1+1=2,如果1+1=2这就是西医的模式。
在中医这儿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方向正确,无论坐飞机,开火车,步行,都可以到达。

(六)

最后再说一下很多中医师开方,为何药多而无效。
还是教材的问题,或者说是中医师开方时思路的问题。
后世教材教导的医家们,喜欢用脏腑辩证,其思路受到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的影响,会进入辨治的迷宫,这样开方也有理,那样开方感觉也有理,如此这般,克来生去,辨来辨去,有时连自己也进入不解之态,用药很多,反而影响疗效。
在此,必须得说说最优化的六经辨证,此为伤寒论的辨证大法,更何况伤寒论是开辟中医临床辨治的先河之经典。
六经辨证,把病分出三阴三阳。病在不同的层面上,用什么样的方药,加减什么样的药味,都是有理有据,非常科学的。
中医开方中,还有很多兵法的成份,这也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缘由之一。
为什么不为良相就为良医呢,良相和良医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治人亦如治国,有章有法,有张有弛,有理有据。
比如敌在外,你就用驱除法,兵力不足,你就援军。敌迫在城下,你既要保全城内,又要打击城外。什么样的敌,将什么样的兵,哪个部门兵力不济,你增加哪个部门的能量。
如果方子里药太多,试着想想,岂不是外内皆顾?不需要增加兵力的地方,也许你不小心增援了兵力,正需要打击的敌对势力,你没有架上强大的攻势,兵太多就容易生事端,兵少的地方,敌力太强,城池安能不破?
举个简单例子,处理一件事情,聚众闹事,能闹出什么结局?到是那些最会通融,懂得事理的人,往往能用几个人就可以获得很大成功,这也是传统文化基础,中医开方亦如此。
君臣佐使,各有法度,古代大医开方,很少有药味超过十二味的,大多五味,六味,八味。还是前面所说,他们学习的体系,都是建立在以《伤寒论》为蓝本的六经体系。
好了,关于中医,简单就说到这里,希望能让更多的朋友对中医有些更充足的认识。
(汉中长夏)

相关阅读:(文中提到的张医介绍)真正的中医高手——张锡纯传奇的一生http://0916001.com/thread-3260-1-1.html

a
0 0
  @ME: 
发表于 2013-3-12 11: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房产信息网
     中医的衰落最重要的是两个原因:1、利益驱使;2、传统文化被毁。
    第二个原因不便细说,说下第一个吧。
    现在社会,道德沦丧,人心虚浮,一切唯利是图。什么能带来效益,就大力发展什么,在赚钱上,中医很难望西医之项背。所以以搞中医的基本都会弄不到多少钱(最少比不过搞西医的),所以就很少有人能耐的住寂寞了。现在边人的心都被商品化了,大多数医生都是商人,而不再是板凳宁坐十年冷的学者了。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一种谋生手段,而非什么治病救人的事业。
     中医就这样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死胡同,要想走出,只有去掉功利思想,埋下头来,多点读书,多点思考。
a
0 0
  @ME: 
发表于 2013-3-24 12: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认的是效果,是速度
a
0 0
  @ME: 
发表于 2013-3-30 19: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都是利益的驱使,
a
0 0
  @ME: 
发表于 2013-3-31 08: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要雄起啊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