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天,低头耕地,莫忘寻路。 陕南可以走什么样的现代农业之路?2014年,汉中市农业总产值32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33元,农业增加值190.49亿元,增速5.4%,居全省第二,现代农业五大“特色产业”从规模到产量,均居全省之首。从2014年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到2015年深化“全产业链”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汉中市为实现“品牌农业走出去”探明了出路。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全国社科普及名家孔祥利表示:“近年以来,汉中农业多个特色产业的重要突破值得肯定。目前,汉中农业‘标准化、链条化、品牌化’的先进理念,正在将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营销平台等环节有效嵌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种养殖到农产品加工、流通、消费,从低端到高端,从田间到餐桌,实现了‘产业竞争力、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的综合效益。” 清明节前,汉中西乡春茶开采。记者 朱剑 梁潇 张权伟 文/图 “农业倍增”在陕南:力破山区农业“分散化”之困 2015年3月,留坝县江口镇。这是一个距离县城35公里的偏远乡镇,也是留坝县合作社最为活跃的地方。 三年前,“我一天拉两千斤的香菇出去,竟然连一个客商也供不起!”因为“囊中羞涩、军中无粮”,面对三五千斤的大订单,80后经销商孙泉泳只能“放弃”。于是,多年在外从事经销的他,选择了“回头做做功课”,以林溪菌业专业合作社为原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与加工。 “汉中出产的食用菌品质上乘,国内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是,我们能一次出手的存货太有限了,农民坐等客商上门,产量分散、品质参差,市场价格几经波动。”孙泉泳说,“在市场热销的品种上,手中有量,市场就会找上门来;手中没有存量,才是我们追着市场跑。” 今年,林溪菌业合作社引进了全县第一条电脑恒温烘干设备,将干菇加工成本从每斤5元降至2元。孙泉泳说:“如果要再投入一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必须达到一年3000万袋种植。而留坝全县的种植量有800万袋,还不足以保证精深加工的原料投入。” 由于陕南“七山两水一分地”的现状,大面积土地“分散化”经营,几乎无法推广东北和关中地区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并直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水平落后。什么是符合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之路?如何力破山区农业“分散化”之困? 以汉中为例,农业分散化种植与经营比例达70%以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7%,贫困人口占全省近七分之一。然而,这不意味着陕南可以脱离山区实际,或始终进行“小而散”的缓慢发展,它需要从单家独户的农民出发,立足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革新。 2014年初,汉中市出台《关于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的意见》,从研判山区农业实际出发,在农牧业、林业、渔业等优势产业上,支持集约生产、精深加工、市场流通、品牌打造等,计划用7-8年时间,使全市农业总产值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用5年时间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 “发展农业不能忘本。小产业做不大,大产业做不活。究其原因,我们对山区现代农业的基本情况研判不足,导致种植与市场‘两张皮’,农民与产业‘两张皮’。”西乡县委书记马世生分析:必须把农户紧密联结在产业链条上,从统一种植品种和质量入手,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化和产品标准化,引导山区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至目前,汉中市农业倍增工程,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已拉动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总值达557.6亿元,农民收入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3个百分点的年均速度持续增长,全市13.8万人实现脱贫。现代农业五大“特色产业”从规模到产量,均居全省之首。 2014年,汉中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55个,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5个,全市合作社成员总数达8.9万人,带动周边农户19.3万户。这其中,全市食用菌产量达3.1万吨,专业合作社92家,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孙泉泳说:在林溪菌业合作社成立三年以来,采用土地入股、用工入股等方式,发展香菇标准化种植,吸纳贫困户社员达80%,年带动贫困户增收4万元以上,“每个农户真正成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主体和受益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