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住宁强禅家岩镇偏远小山村的女孩王小琴大概不会想到,长大后,她会将妈妈、姨婶们手中的羌绣绣针接过,并带领600多深山中的绣娘一起,把传统羌绣带出大山,被外人所熟知。 也不会想到,她把15平米的小裁缝铺做到了年产值三四百万的公司,产品远销海内外,从山里的绣娘到省级非遗传人,在一切都顺风顺水走上坡路的时候,去年4月22日的一场意外大火,将她十几年创业的心血付之一炬。库房被烧得只剩下架子,包括羌服、绣线、绣片、布料、手工艺品等各类羌绣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所有机器设备全部化为灰烬……“我能怎么办?那么多绣娘、工人等着我,我必须要坚强地站起来。” 于是,一切从头开始。王小琴咬着牙关带领绣娘拿起针线,借钱重新购置设备,加班加点完成被烧毁的订单交给客户……个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去年12月,王小琴在距宁强县城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新建了社区工厂,她吸取安全教训,特意将厂房、仓库、展厅分开,“选在这里主要是离附近留守在家的绣娘和工人近一些,方便她们上班。” 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头帕、毡帽、无袖羊皮褂等都是经典的羌族人的服装。 宁强历史上长期被称作“宁羌”,是一个有着浓郁羌文化的地方,羌绣和以羌绣工艺为主要元素的羌族服饰,在这里有着完整的传承谱系。但在上世纪,这个地方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经济的落后和物质的匮乏,即使精美艳丽的羌绣羌服,也被视为落后和封建的象征,甚至被人为摒弃。 “我们小时候家里人穿的这些衣服就是妈妈们手工缝制的,上边的羌绣图案都非常非常精美。”但王小琴也认为,随着时代和人们穿衣习惯的变化,这些羌绣图案必须和现代人的服装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喜欢,愿意穿,才会有市场,才能传承下去。“我女儿是零零后,平时就喜欢买笔袋、书包之类的文创产品,我就在想,能否把羌绣的元素嫁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文化用品上去?让年轻人更愿意购买?” 王小琴羌绣公司的的展厅里有很多自己设计的产品,从衣饰到包包到笔记本……无一不是结合产品特点巧妙的点缀上了羌绣元素。“如果没有设计理念将羌绣图案和人们日常服饰等穿搭、缝纫加工结合起来,那么技术再精湛的绣娘、再精美的刺绣,也只是一片绣片。”王小琴说。 这些羌绣元素对于绣娘来说,比传统的刺绣制衣工艺要简单、省时得多,但是经过市场价值却会翻几番。2015年9月,王小琴注册了“羌州绣娘”商标,先后在该县毛坝河、禅家岩、青木川、燕子砭、代家坝等镇举办羌族刺绣技能培训班六期300余人,每期培训10天,培训绣娘600余人。形成了“公司+合作社+绣娘”的文化产业模式,使宁强很多留守在家的妇女学到了一个技能,有了一份在家就能做的工作。 现在更多时候,王小琴做的都是公司的管理和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从一个在家里耳濡目染会点羌绣的小女孩到今天,王小琴的经历可以说离不开学习二字。羌绣制作有手工和机器工艺两种,手工虽然更精美但是耗时耗力,许多订单需要机器工艺来辅助完成。而最开始,她对电脑操作非常陌生,甚至连粘贴复制都不会,更不要说学习电脑制版了。于是她走路、吃饭都在琢磨,以至于每天做梦都在修改制版的针法、图形。现在,公司的产品设计都是她动手完成,再将设计好的图案分发到乡镇培训点。 王小琴希望通过去高校等地交流学习,以及互联网,捕捉更多时装设计领域的动态,“国际时装周的很多衣服都运用了中国元素,我们也可以挖掘。”也是因为王小琴对羌绣的热爱和工作上的繁忙,平时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13岁的女儿,“我才不想当女强人呢!”女儿曾这么给她说。“她刚刚上初中,我私心是希望以后她能学设计,但是还没有交流过这个问题,也不强求她,目前还是以学习为重。” 王小琴拿起最近从乡下收上来的绣片,连连赞叹,“你看我们的绣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绣出这么漂亮的图案!”这也坚定了她将羌绣手艺要继续传承下去的决心。“山里很多老艺人手艺都非常非常好,要把羌绣文化保护、传承下去,就要把这些传统的图案和技法交给更多绣娘。” 王小琴已经慢慢从那场不愿再提及的大火中走出,她想在宁强培训出更多绣娘,想增加产量开网店,想带领更多人脱贫,想把家乡羌绣推倒更大的舞台上,让更多人知道羌绣喜欢羌绣。羌州刺绣和这位39岁非遗传人“浴火”之后的人生,正重新打开局面。 |
城固县依托江湾社区优势,出台“免租+简装”创业优惠
全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平整的操场跑道……汉
疫情防控期间,烧烤店竟然变身聚众赌博窝点。近期,城
孟夏五月,月季飘香。5月1日,正值“五一”小长假的头
“五一”节日期间,汉中市市场运行平稳,总体呈现“商品供
一个多月前,关于汉中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得
记者从汉中市教育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汉中市已建成投
暮春时节,育种的天麻进入花期。在勉县天麻主产区的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