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汉中第一网 首页 南郑新闻 查看内容

因社火出名的千年古镇,南郑协税镇

2019-1-29 16: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9| 评论: 0

摘要:   说起古镇,人们总会想到以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见长的集镇,在前面,我们说到了一个南郑区的青树古镇,今天我们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个古镇,这就是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的协税古镇。   协税社火   ...
  说起古镇,人们总会想到以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见长的集镇,在前面,我们说到了一个南郑区的青树古镇,今天我们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个古镇,这就是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的协税古镇。
因社火出名的千年古镇,南郑协税镇
  协税社火
  协税镇位于汉中市南郑县城以西2公里,是南郑区20个镇中距离县城(城关镇,即周家坪,现改为汉山街道办事处)最近的一个镇。协税镇东与汉山街道办相连,西与素有“小汉中”之称的新集镇毗邻,北依濂水河,南接“陕西第一湖”——南湖和享有“八宝荧光寨,九顶铁塔山”美称的青垛山,以及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濂水镇。平均海拔535米,是南郑区一大重要城镇。
因社火出名的千年古镇,南郑协税镇
  协税镇称得上是南郑真正的古镇了,西汉时期协税街被称为“萧何街”。当地有个叫“马场”的地方(今徐坡管家山),相传为丞相萧何养马所在。随着后来明末清初的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协税古镇接纳了大批湖北移民,协税街一度被称为“湖广街”,而协税镇名的由来,颇有意思,这与褒城和南郑二县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协税原名“萧亭坝”,地处褒城和南郑二县交界处,其手工业与工商业非常发达。明崇祯年间南郑、褒城二县曾在此设税卡,二县于该镇南路寺(今南路村)老染房设置机构“协商收税”,“协税”一名由此而生,如此得名,在我国税务史上绝无仅有。
因社火出名的千年古镇,南郑协税镇
  协税古镇的街道(协税街)有两条主街——前街、后街和几条辅助的巷道(如鱼集巷等)组成。整个街道呈典型的“井”字形。虽说简约,却历史悠长。据说协税古镇始建于元朝(1279~1368年)末年,清朝(1644~1911年)初年得以兴盛,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年)则达到鼎盛。
  协税曾经是通往四川巴中的必经之路,过往客商翻越巴山都要在这里休整片刻,古镇成为当时巴山南麓一个物资交流和集散重镇。镇里集市众多,设有米粮集、柴炭集、棉花集、竹木集、线集、布集等交易场所,还有当铺、铁匠铺、马庄、茶馆等,附近还有染房、酒房等。每逢集日,协税古镇商贾云集,方圆数十里的乡民赶集买卖,盛极一时,在汉中有东铺镇、西协税之说。
  半个世纪以前,协税古镇经济文化繁荣,俗称小汉中,民国初年即设立男女分学堂,佛道合一的东岳庙,公演戏剧的阅搂坝,意大利设在后街福音堂。在全国乡镇,文化宗教集于一地,大江南北实为罕见。
  协税镇的上一次建制,即出现于清初的褒城县;褒城县辖领协税镇一直到解放前后。
因社火出名的千年古镇,南郑协税镇
  协税镇农田小道
  1949年,协税古镇(不包括周边)属褒城管辖,1949.12.8以后协税镇划归南郑,南郑县城驻地十八里铺,以及城郊乡镇全数划归汉中市,南郑县机关设置周家坪和协税镇,协税镇为汉山区公所驻地,1958公社化时期,南郑县与褒城县被撤销,原来下辖乡镇全部归属汉中市,协税属汉中市中所乡。1961年9月,南郑县恢复,县城从汉中铺镇迁往周家坪,当时大部分县直机关设立在协税街,此时协税属于中所区公所。1963年,协税公社属于冷水区。1984年协税人民公社复设乡。在1996年的撤区并乡建镇中,由原协税乡的大部分及连山乡合并建立老名新镇(其中原协税乡的潘营村、张坝村和原连山乡的石门村、汉坪村划归汉山镇),即现在的协税镇。如今,全镇辖上街、下街、徐坡、南路、枣林、吴坝、张坪、三官庙、黄家沟、马家岭、茨坝、大营、瓦营、王庄一村、王庄二村15个村民委员会。
  协税古镇历史悠久,商铺林立百工诸业农贸市场齐备,千百年来,据传当年由西汉丞相萧何主导修凿得“鹿头堰”渠(渠首在濂水河畔新集段南岸),纵贯协税古镇东西,更从协税街的外围、北环流经而过。加至濂水河和“石门堰”渠(渠首在红庙镇红寺湖)的滋养,以及地处二县交界之地等有利条件,唐朝时,协税已形成一个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的经济重镇,由原先的一条“湖广街”发展为前街与后街,两条街内集市众多,设有米粮集、柴炭集、棉花集、竹木集、线集、布集等交易场所,还有当铺、铁匠铺、马庄、茶馆等,附近还有染房、酒房等。每逢集日,协税古镇商贾云集,方圆数十里的农民赶集买卖,使得集市市场十分兴盛红火。协税古镇成为当时汉山北麓、濂水河南岸片区一个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集镇;街巷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于此,盛极一时。1949以后,协税镇始终是汉山区区公所驻地,1958以后重农轻商,严格区分农村和城市户口,协税镇各行业工商户弃商归农。1961年,随着1961年临近的南郑县(周家坪)县城的修建和县城北郊阳春桥的开通,协税古镇从此逐渐中落。据说1965县委书记鞠二丑,撤销协税公社市管会,将仅存商户手工业者,全部迁入周家坪称作五一合。从此协税镇完全取消集市贸易,千年古镇的民间桄桄戏和戏剧社火,完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较为富裕的经济条件和协税古镇逐渐密集的人口数量,为协税高跷社火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道教和佛教盛行,协税古镇四邻有大小庙宇13座,各种热闹的庙会,为协税高跷社火提供了表演的机会。而当地人民群众由于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的需要,使协税高跷社火的表演形成与表演内容受之影响,初具雏形。南郑协税高跷社火是陕西社火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协税镇被誉为“民间社火之乡”,早在2009年 “协税高跷社火”就被陕西省授予非物质遗产第二批名录加以保护。南郑县协税镇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陕西省2014-2016年度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除此之外,协税还是“汉调桄桄”的发祥地,“汉调桄桄”又称南路秦腔、汉调秦腔、汉中梆子戏,是陕南最大的剧种,始于元代,鼎盛于19世纪中叶。
         “汉调桄桄”又称府坝桄桄,主要采用巴山语音,善演小旦、小生、小丑为主的“三小”剧目,唱腔高亢、婉转、悠扬。南郑县桄桄剧团的演员大都出自协税。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协税社会
  协税曾经存有众多的寺庙。据考证,曾有魁星楼一座,狮子亭两座及七个寺庙。最有名的为始建于明初洪武元年(公元1368),为纪念东老爷——黄飞虎而建的东岳庙(即木佛寺),(黄飞虎是民间崇拜的东岳大帝,旧时皮革业所信奉的行业神。)当地生意人常来拜神,香火很盛。除木佛寺外,还有崖合庙、八角庙、沙歧寺、青垛山庙、二郎寨庙等,后来皆因缺乏保护遭毁,实为可惜。
  协税古镇历来教育氛围浓厚,当地居民大多热衷于接受国民教育,历来人才辈出。据有关的史料记载,该古镇曾走出去协税籍“黄埔军校”学子多人,如今,在协税古镇唯一留存下来的几块古石碑上,还能清晰可见褒城县所留下的历史印迹,如褒城县立第五小学,褒城县立第二女子学校(于1925年创立,即后来的协税小学)。协税古镇东北郊曾有赫赫有名的男学堂(今协税镇初级中学)和民国初年的女学堂(位于今协税镇初级中学西侧)。
  (协税中学碑刻上记载:“1925年(移建)由几人发端在院中建土木楼一座及楼后平房数间,次年竣工为……男学堂(今协税中学),与后建镇西之女学堂(建于1924年,即原褒城 <1958年撤县> 县立第二女子小学)对峙。”
  协税古镇女学堂在西北和秦巴山区,是如同大熊猫一样的珍贵遗存。这里还是还曾经是红军时期,地下党的活动据点,陕南特委派赵德茂、翟碧莲,在这里发动革命斗争。协税镇女学堂遗存的恢复建设,从女子教育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来看,是十分有意义的。
  如今的协税,面积达39.8平方公里,人口接近2万,辖15个村委会,2018年5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2018—2010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千年古镇,在汉中市的城镇定位中却被定位一般镇,其实也不难理解,作为距离县城最近的乡镇,协税镇已经成为城市向农村过渡的区域,集市重点肯定都在县城里,如今随着南郑的撤县设区,协税在未来也不无可能被城区所吞并,无论协税镇未来如何,我们都希望这个千年古镇能将自己所拥有的文化、技艺传承下去,永不褪色。
  希望协税镇越来越好。
  备注:参考资料来源于南郑区人民政府网站、《南郑县志》、等。图片来源于百度黄官镇吧、天涯社区、陕西日报等。如有不详不实之处,请多多指正;另外,大家如果有对集镇、乡村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给小编提供材料,最好是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了解到到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山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