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汉中第一网 首页 汉中新闻 查看内容

汉中市为何没发展起来

2020-4-21 09: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1| 评论: 0|来自: 同城资讯

摘要:   汉中为什么这么贫穷落后!   汉中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上一直是富饶之地。如今已经完全没落,究其原因,我认为是:   1,早在2000年时,四川的高速就已经连接到川陕边界的汉中宁强县,等于是修到陕西的家 ...
  汉中为什么这么贫穷落后!
  汉中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上一直是富饶之地。如今已经完全没落,究其原因,我认为是:
  1,早在2000年时,四川的高速就已经连接到川陕边界的汉中宁强县,等于是修到陕西的家门口了,这时陕西开始被迫修建西汉高速,一直未通车,要到2007年!如果陕西先修汉中连接四川的高速可提前7年让汉中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2,宝成铁路复线四川境内早已建成,而陕西这边至今没有动静!要是汉中是四川的城市,四川为便捷北向出川通道:成都--汉中--西安。根本不用绕道宝鸡!
汉中市为何没发展起来
  3,陕西为了保留没落城市西安的地位,有意无意忽视,甚至打压汉中(汉中的交通建设可看出来).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假设汉中要是四川的城市的话,本着发展川北到武汉的铁路通道,阳安铁路必建复线,东接襄渝铁路,西接兰渝铁路.这样华东,华中到大西北根本不需绕道西安,西安的地位自然大大降低,汉中盆地的腾飞指日可待!
  陕西省的如意算盘打的太好了,不仅牺牲汉中的利益谋求关中的发展,可恶的是同时压制了四川的交通,陕西压制四川的北向出川通道的劣举实在是地区保护主义的登峰造极!
  如果汉中不归蜀,除了建条到西安的高速外,汉中经济腾飞的希望极其渺茫!看来汉中的崛起之时,就是关中地区交通地位的衰落之时!陕西坛民吹嘘的已经没落了的城市西安必将遭到又一次严重的打击。
  巴山蜀水割不断。汉中,元代才从四川母体离散出去。汉中人,与我们四川人同文同种,是血缘亲属。这就相当于几百年以后,我们四川人会说:公元1997年,重庆才从四川母体离散出去。与我们四川有血缘关系的汉中及安康兄弟,600余年一直被关中的胡秦人当局所边缘化,从来都没有引起过重视(共和国成立后,湘川人操盘的“三线建设”时期除外)。汉中,就象一些生癖的GDE词汇,我们永远都记得住它,但关中的胡秦当局从来没有用“汉中”作主语制造过任何一个漂亮的完整句子。
  打通大巴山脉,远比翻越秦岭来得容易!将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进行整合,这件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伟业,应该、也只能交给我们四川人来操办!四川人,有解放后第一时间修通成渝铁路的辉煌记录;四川人,有翻越万丈二郎山、修通世界顶级难度的川藏公路的历史斗志与历史激情。
  农业产业结构:关中和陕北是苹果的优生区,省上扶持,金融财政算是到位到家了,也确实让那里的农民先富了起来。而陕南是烟、茶、狝猴桃的优生区,天然药库,天天在叫,得到的却是挤奶式的扶持。
  (1)1906年新西兰传教士由四川入陕在宁强吃了狝猴桃感觉味美无比,把种子带回了新西兰,种植遍布澳洲,出口世界各地,中国也曾进口叫“洋桃”。1972---1974秦巴山地搞动植普查时我们才发现,这里有600多万亩,4个品种的野生狝猴桃。最后获知澳洲狝猴桃种子是从汉中偷去的。八十年代汉中就开始大力发展这一产业,也不停地向省上争取基地建设项目。争来争去却让次生区的周至争去了。据说现在还是“最好的”,而优生区却不好
  (2)汉中的种烟历史有三百多年。历史上“汉中一带烟草种植相当发达,专而销售而经营”⑧。陕南的气候土壤、海拔高度是烟草的优生区。烤烟质量是仅次于云烟高于贵烟的优质烤烟。汉中卷烟厂一度的辉煌,主要是选用了当地的优质烤烟作为基料。
  宝鸡烟厂曾经的亏损与渭北烤烟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尽管如此,九十年代初期全省的烟草基地除安康有一些县外(安康人徐山林时任常务副省长),大部分却建在了渭北旱塬。其结果是汉中烟厂上划省烟草专卖局后,汉中当地的优质烤烟卖不出去,老百姓拉到乡政府烧了,而渭北的烟叶却源源不断的进了烟厂。一年之间汉中烟厂便奄奄一息了。渭北的农民算是又富了一把,汉中财政却完了蛋。烟卖不出去,发给干部顶工资。最后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干预下,省上才认识到这一点,果断决定“北烟南移”。汉中烟厂才又恢复了生机。而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永远拿不回来了。
  (3)安康茶叶发展
  历史悠久,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基地。但是由于安康经济条件比汉中差,财政根本无力扶持这一产业。而汉中对茶这一产业财政在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了一点点的资金,这个产业就发展起来了。现在无论是规模(24万亩)、产量、品牌的知名度上,安康茶叶都已无法同汉中茶叶相比了。这正说明了一个产业的扶持与不扶持产生的巨大差异。幸庆的是关中不能种茶,若能种,汉中同样发展不起来。  
  (4)1980年洋县发现了七只朱鹮,震惊了世界,从此洋县当地的农民为了保护朱鹮,稻田不撒化肥,不施农药,上万亩稻田每年损失三百多万元。二十多年农民损失几千万元,生活相当困难。农民没有怨言。朱鹮迅速增加到了四百多只。
  二00三年保护站终于争取到国家的一笔资金,规划建设朱鹮保护区。从此当地农民可以通过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脱贫。不幸的是这笔资金大部分被投到了周至楼观台的“野生动物抢救中心”。
  把洋县的三十对朱鹮迁到周至去。当地百姓的愤怒可想而知,把运朱鹮的车堵了几天,最后还是强行拉走了,说是要异地训养,再辟栖息地。曾经就有人问过“佛保局”的动物专家。据专家讲“濒危动物在没有脱离濒危状态时,是不能搞异地训养的,那样风险太大,是极不负责任的。镇巴有六十多万亩原始竹林,纬度又低,按理讲生存条件比佛坪好,我们都不敢把大熊猫迁过去。朱鹮活下来是庆幸,若死了怎么办?谁负责!”没有资金,保护区至今也没建起来,老百姓依然过着困苦的日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