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586|回复: 7

[发展] 汉调桄桄急需传承人,让我来吼吼吧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18 13: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2006年由陕西省汉中市申报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华遗产保护项目。 0 d" z* |! L& {3 u3 e, U: E
; [2 Y8 B8 F8 u; [5 q+ Y
. _% `  I9 X) F* F
《非遗中国.汉调桄桄》录像
9 T! |6 I9 M. F- f! w. f+ D4 H  t7 p; d+ u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面理》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经失传或残缺。 8 O1 O5 K. _; |1 l4 Y0 n
         汉调桄桄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旦角唱腔高昂,讲究唱“硬三眼调”;花脸擅用“犟音”,声高八度,多以假声演唱,尾音拖腔较长,人称“老少配”。唱腔的板路包括二流、慢板、尖板、拦头等多种,且有“软”、“硬”、“快”、“慢”之分。“软”为表现悲凉情绪的苦音,“硬”为表现欣悦情绪的欢音,“快”为快板,“慢”为慢板。汉调桄桄的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原以盖板二弦为主奏乐器,后改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与之配合;武场使用尖鼓、平鼓、钩锣、铙钹、梆子、牙子、木鱼等打击乐器。 + _7 e( C$ n+ m1 |' U7 x  e# }9 P8 a, _
          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民国以前,汉调桄桄演出时,生、净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头上插花即可出场。其服饰和化装虽简单,唱工却十分讲究,当地人习惯于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1 X" v* q; m/ j! N& r        近年来,汉调桄桄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已经或即将失传。目前仅有南郑县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仍面临经费困难、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难以长久坚持下去,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抢救和保护。今年我县剧团,进行了中央电视台汉江系列片《汉调桄桄》的采访和录制。
3 a' ]4 [% f; [" n* B4 s
1 G9 P( \0 O- W9 `( H) b9 i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19 08: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房产信息网
汉调桄桄剧种介绍录像0 Q- k% r+ g. H+ v& H* r) t

( j/ z: y5 y8 E* [* {* m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19 08: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调桄桄《春秋配》录像 南郑县桄桄剧团陈晓君
8 F6 d& U: A: d! M0 ?8 a& G. _, G  M+ k& K7 T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19 09: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调桄桄《黑杀船》录像6 k8 l& z% Q$ W/ q+ A- P0 t
7 j5 g  w" K8 D5 K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0 14: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汉调桄桄从我们的手上消失,我们对不起先烈,也对不起后代。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1 13: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除加大对汉调桄桄的经费投入外,现在最急需的是扩大人才库,但是比这一切还重要的是要更多的现代年轻人喜欢他,比较有土壤的植物,才会枝繁叶茂。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 14: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个介绍镇巴民歌的,汉调桄桄,好好学习吧:+ q! m6 S* l/ e6 K

. u8 `4 F" D& F5 Q3 j, p                                      为镇巴民歌鼓与呼 4 {1 I+ e* w' C
) N" P0 V* g3 p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略阳工作。因为有剧目入选,我有幸参加了1973年举办的全地区文艺调演,从而结识了镇巴的马骥家、刘光朗、董晓铎诸君。尔后,则听到了光朗兄演唱的由他谱曲、马骥家作词的镇巴新民歌《巴山顶上修堰塘》和《背二哥》。那歌词写得优美、顺溜、上口,那曲儿更是如行云流水般熨贴,既粗犷嘹亮,又诙谐幽默,富有情趣,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极大的艺术享受。难怪它风靡一时,甚至唱到了北京城呢!从此,镇巴民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引了我的注意。
- B1 y' v. W) D       前几年,友人赠送了我上下二册厚重如砖的《镇巴民歌总汇》,才真正领略了镇巴民歌的浩如烟海、积淀丰厚,也真正见识了镇巴的文朋艺友们为搜集整理镇巴民歌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奋斗精神,对他们敬佩不已。我不禁暗自感叹:这实在是一座民间文艺的宝库啊!不然,身为中国音协和陕西文联主席的赵季平先生能意兴盎然地为之作序吗?2 b3 C: ~0 D% I1 _! j
       最令我激动和兴奋的是,2012年春三月,我应邀观赏了镇巴全县的民歌大赛。那壮观的场面,热烈的情景,扣人心弦的歌声,实在令人痴迷沉醉,心驰神游,物我两忘……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周身涌起热流。% Y$ I6 {" v$ W6 m4 a
       镇巴不愧为“民歌之乡”。民歌大赛参赛者范围之广泛,民歌种类之丰富,演唱水平之高,皆令人击节赞叹,可谓普及和提高双丰收。从乡村到城镇,从村民到领导干部,从学校到机关单位,从少年到老翁,演唱民歌的各色人等,遍布全县。那些原汁原味的“土”民歌与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的“洋”民歌相辅相成,竞相生辉,其中最本色和最优秀的演唱者,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毫不逊色。年过古稀的刘光朗和年轻的彭光琴便是杰出的代表。' g+ y6 g  D6 i
       决赛那天,正好团省委的好几位领导干部来镇巴调研,也应邀观看了比赛。他们与我邻座。我发现,他们个个也听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赞美和惊叹之情明显地写在脸上。镇巴民歌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 p" ?+ X3 B- B! n  `
       镇巴县委和县政府几年以前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文化强县”的施政口号。现任镇巴县委书记赵勇健同志对这一战斗号令身体力行,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民歌大赛活动。我感到,这对于他这个关中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爱好,更重要的是一种职务行为,一种责任感。他所期待的是,用传唱民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山乡文化,让缺乏文化艺术生活的山民们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而振奋精神,增强自信心以及劳动和创造的活力,精神变物质,成为推动镇巴开创新局面的助力器。作为一名文化战线的老兵,我对此无比钦佩。, A6 p; u# F6 Z/ U$ J
       我认定,镇巴全县上上下下这么搞,决不仅仅是为了图个热闹,而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一种苦心孤诣的创造性施政措施。其潜移默化的能量不可低估,比那些就经济而抓经济的举措分明计高一筹。正因为如此,我要为镇巴民歌鼓与呼。鼓者,鼓力鼓动鼓吹;呼者,呼吁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促使其更强有力更持久更健康地发展、成长……+ m, K# q! A  ^2 Q+ S
       我相信,在镇巴县领导层、文化工作者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镇巴的民歌必将会与户县的农民画、安塞的腰鼓竟相媲美,享誉于三秦大地,乃至全国。
a
0 0
  @ME: 
发表于 2013-1-22 19: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起镇巴民歌来,南郑的汉调桄桄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啊
1 f1 u- A& R) D3 P0 ]3 d) I8 G) O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