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每到年底,朋友、亲人的问候短信、电话便多了起来。但如果陌生电话让你“猜猜我是谁”,那你可要留神了,因为这是很多骗局的开场白。
5 @' k' e) \; k: G4 t0 R3 ? R 骗术一:陌生来电“猜猜我是谁”2 o+ I1 U! l1 f8 _ ~9 U5 @% g
“猜猜我是谁”,这种朋友间的小玩笑经常被不法分子利用到电话诈骗中。
7 Q, j. C% }7 t5 [9 R 今年年初,在汉中工作的刘先生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电话中,对方叫出了刘先生的名字。当刘先生询问对方姓名时,对方亲切地说“你猜我是谁”。刘先生想了半天,觉得电话中的声音与多年没见的大学室友小李很相似,就问对方是不是小李。对方在电话中顿时高兴地笑起来,称自己正是“小李”。* i+ C$ b: e+ ~/ M$ n: i* T1 |
过了几天,刘先生接到“小李”的电话,寒暄之后,“小李”称自己在太白县游玩,开车撞了人,身上所带现金不够赔付,希望刘先生能汇2万元救急,并通过短信发来银行账号。刘先生告诉妻子:“准备2万元,有急用。”刘先生的妻子提醒再核实一下,刘先生一核实,发现自己的同窗室友小李并未出任何事故。
7 i4 J9 ~. N2 ?8 G7 u+ T 民警提醒:“猜猜我是谁”的骗局屡见不鲜,骗子都是从“认亲”开始,利用人们对熟人戒备心弱而着手诈骗。面对这种电话,直接询问对方姓名,如果对方言语闪烁、纠缠不清,便要加倍警惕。对方不报全名绝不轻易相信,通过亲友验证身份,绝不轻易汇款。7 N3 r/ ^+ S9 x) }( I/ ^3 ?. T
1 @% A& e$ ~# ?9 F( h. l 骗术二:“同学”来电“儿子出了意外”3 R7 @$ S) A2 h- i @4 q& S" e. B
汉中市公安局汉台分局民警介绍,此种骗术与“猜猜我是谁”诈骗形式相近。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谎称是受害人某亲人、某朋友的朋友,以受害人亲人或朋友生病,出车祸,嫖娼、酒驾被抓或子女被绑架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账户汇款。 Q$ b% ]! l- Q5 b5 A& J
市民吴女士讲述,去年年底,她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对方自称是吴女士儿子的同学,说吴女士的儿子在校外出了车祸,非常严重,手机也摔坏了,现在住在医院,急需要2万元救治。吴女士正准备给对方汇钱,却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才知道自己差点上当受骗。/ R5 _: k/ ], X1 y$ K U. E) O
民警提醒:此种骗术在网络上也很流行,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聊天软件实行诈骗。以当事人亲人突遇事故,或冒充亲友借钱等形式实施诈骗。因此,在接到借钱、汇款等要求时,不要轻信,一定要通过见面或正式通话,多方了解确认无误后,才能汇款。
, Z. @% Y2 f) s) Y5 [9 m! ?
$ k6 `" `! }# U 骗术三:冒充公职人员电话诈骗9 R. \! X3 K8 z# T" B9 |9 l5 S
近期有市民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省公安厅的,说有人冒用市民的银行卡从事不法活动,让其将银行卡里的钱全部转到公安专用账户进行“验资”。 c1 H7 b3 b V6 M5 ^
民警提醒:这其实是典型的冒充司法机关人员实施诈骗的案例。此类诈骗有“电话欠费”、“银行卡透支”、“法院传票”、“有线电视、宽带欠费”等方式,让人防不胜防。
8 t, R7 G3 t" ~8 n& H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牢记“四个绝对”:“公检法等国家机关绝对不能任意互相转接电话;绝对不存在所谓安全账户;绝对不会通过电话办理案件;绝对不会未见面要求群众转账汇款”。
6 ~4 T6 [" U" u7 S( b1 M+ t4 z9 R& ]. C/ G, `# `
骗术四:利用网络、电话、群发短信诈骗) X6 R$ d. D5 l/ v+ N%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通过手机或网络接收到信息,例如“您的尾号为××××的某行信用卡在某地刷卡消费×××元”以及“中奖信息”等。% O8 V+ q5 @+ _2 d. U& U
民警提醒:不法分子利用短信群发,谎称受害人在某商场刷卡消费,当受害人拨打短信中提供的电话后,自称是银行客户服务中心,以此逐步骗取受害人财物。发布中奖信息,不法分子主要是诱骗受害人向指定账号缴纳所谓“公证费”、“拍卖费”等从而骗取钱财。
* R; a' l, [6 U# ^ 总之,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些骗术,一定要立即拔打110报警,及时举报犯罪线索,将防骗的方法转告给您的家人、亲友、同事和邻居,从源头上有效遏制此类案件发生,保障自身及家人财产不受损失。 (记者 陈兴 通讯员 马星 李力)
6 ^( h$ h$ r7 P7 R5 l3 M-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