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7 22: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城有四音" ?: V7 F0 {/ n, U% l* o
/ s6 U0 p( L* c$ I5 f4 u h$ y
很多时候,我们是靠声音来辨别一座城市的。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的分别,很重要的是口音,是方言,是城市居民惯常的言说习俗。可要说同一座城市里居然有操着四种口音的人,那就很少见了
. `8 d; t! S1 Z' b" u6 p ——汉中就是这样一座城。
# C, u. m( {# z' C. W6 _
4 t$ P& K8 Z& F8 E" \ 东关人说的基本上是河南话。例如“月亮”他们会说成“yuéliāng”,这是典型的郑州话;他们把“麦子”说成“meízi”,这跟河南话又有点不一样了。西关人说的是褒城腔,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勉县话。同样是“月亮”,他们说成“yuēliang”,把“麦子”说成“meīzi”。北关人说的很怪,但基本是褒城腔的变调。比如三里村人,同样是“月亮”,他们会说成“yōliang”,把“北关”说成“beīguān”,这跟普通话很接近了。差别最大的是南关一带,像建国村、过街楼村、曾家营村的人,他们说的是典型的四川话。同样说“月亮”,他们会把“月”字拖了很长很长的下行的甩腔,听起来实在很夸张。四川话在汉中的影响非常大,除了汉中城,它们散布在东郊的铺镇,以及南郑、镇巴、留坝等县。9 J& y a% b- q6 P# y/ x
6 S" b6 l0 Q- U }. V' @4 o
在这座住惯了的城市,随便哪个人,只要他(她)一张口说话,我就知道他(她)的家乡的大致方位。在汉中,无论哪个角落里的方言,听起来总那么亲切、温暖,方言是汉中人的身份证了。还是不说“汉普”吧,汉中人要说起“汉普”来,那一定很雷人,它们大致是电影《抓壮丁》里王麻子的油腔滑调:“三嫂子,我们脸过(两个)耍一合儿噻?”你听听,那是活脱脱的痞子腔!+ ]6 p4 s4 `0 o- Q1 H% e
8 _" H, F8 Y' N 一城有四音,恰巧印证了汉中城的历史文化——汉中曾经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1 A' [7 N/ n- H3 j$ R
M/ Y2 S. J" t, h' d0 } 湖广填四川的年代,汉中城是四方移民的必经之地。走到这里不想走了,有人开溜,汉中城的青山绿水把他们留了下来,这是近代汉中人的祖先。查汉中城里人的祖籍,三代以上绝不会是汉中。湖北的,湖南的,四川的,江西的,安徽的,河南的……甚至还有甘肃的,大量移民的涌入,极大地丰富了汉中的方言。方言里保留了祖先的基因,那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8 e: @; T1 S: S* i& I# R ~7 K; `6 G
再后来,抗日的烽火为汉中城送来了一大批北方知识分子。为避兵祸,他们沿宝汉公路南下,流亡到汉中才渐渐定居下来,在汉中城里兴学校,开书店,置产业,极大地带动了汉中的人气。汉中人第一次听见了标准的国语,汉中城也成了国民政府抗日的大后方之一。. e4 Z. q8 k5 O8 c( i/ d
) @4 [6 I( l9 `3 {/ l3 o5 @ 最近一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一批东北工业企业内迁,为汉中城带来了现代工业,也带来了东北话。汉中城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衣着时尚,神情潇洒,说着响亮的东北话的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江浙一带的农民来汉中做小生意。他们在汉中发了财,也给汉中城带来了鸟叫一样动听的南音。从这个意义上讲,封闭的汉中城又是十分开放的,包容的。' `; P* A& v9 N1 h i
* g8 u# t" A9 j( ~+ `0 ]7 R' R7 e
语言学家们要考察汉语方言,汉中是非来不可的,这有一座很大的方言仓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