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3030|回复: 11

[闲谝] 汉中林文华新作:汉中这座城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2 20: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中这座城2 K: ]8 B$ j: ~7 }
                                                      □ 林文华
0 }9 \* d* t- u4 x                                                一江有两岸
6 M4 L- u6 E$ i& N+ m
       这是一句废话。难道还有三岸、四岸不成?可没有这句话,就难以尽述今日汉中城。, _- ]  b5 [" F
       汉中人老把大的东西往小里说,把汉江叫成“汉江河”。那是我们的母亲河,没有汉江河,哪来汉中城?汉江河之于汉中城,就像黄浦江之于上海,珠江之于广州,长江之于重庆一样密不可分。
, y8 j8 t) G; T6 X6 r9 _1 m       汉江河就在我们脚下。有一年,汉二中整修操场,挖两个深坑预备填埋建筑垃圾,把过于低洼的操场往高里垫。没想到挖着挖着,竟挖出了河沙和卵石。哪来的河沙和卵石呢?而且面积还那么大,埋藏得那么深厚,显然不是人工填进去的。只有一种解释——那是汉江河的古河床!
9 t" W. f* Z5 V( x/ ~, }        汉水东流,亿万斯年,貌似柔弱的流水却以百折必东的磅礴气势,锲而不舍地淤出偌大一个汉中盆地,冲积出一大片开阔的平川,真让人感慨自然的伟力。河床自北向南,逐渐推移到巴山脚下,在现在的位置上固定下来。一座秀丽的小城在古老的河床上安卧着,宁静而端庄,古朴又大气。流走的是河水,沉淀下来的是沙石,是泥土,是诗经里苍苍的蒹葭,是三国两汉唐宋明清的历史文化。7 J8 H& l2 f5 ~3 b+ I
        有河必有岸。河是岸的恋人,岸是河疯狂的底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汉江河流过城区的两岸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两岸的开发迟迟提不上议事日程。2006年,“一江两岸”工程的初步建成,汉中的城市中心从此开始南移,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江南江北都建了公园和许多楼群,连接两岸的大桥也由原来的一座增加到四座,计划中还要修建汉江五号桥、六号桥。“一江两岸”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的空间,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古老的汉中城正经历着旷古未有的深刻改变。
) z9 B+ _& H' \        这里绿树成阴,芦苇飘荡,草滩、沙丘分布其间。新建的汉江大桥凌空飞架南北,桥头新建的南北广场给“一江两岸”镶上两颗绚丽多彩的明珠。 广场设计新颖,宽敞靓丽,使大桥与南北市区紧密相连,成为一个市内公园。不必说春来桃花耀人眼,江滨公园柳如烟,也不必说秋至江水如明镜,江堤桂花香满天,单是沿两岸江堤步道一字排开的“汉”字浮雕的汉白玉护栏,就令人惊叹不已,驻足流连。仔细观察,每个“汉”字的写法都不一样,从汉隶到唐楷,从魏碑到章草,林林总总,洋洋洒洒,蔚为大观。那是一轴打开的屏风,那是一席书法的盛宴,更是一道独特的汉文化风景线。! c9 V4 _6 c0 K$ Q7 V( m
        我家住在莲湖路,属于汉江河北岸,离汉江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弟弟家住在汉江河南岸的大河坎,出门就是江滨公园。每次接老母亲进城来玩,她都会住我弟弟家,每天早晚都会去河边走一走,看一看。兄弟俩隔江相望,维系我们的是一个老母亲,还有另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母亲。' U8 M5 H5 P( h7 Q" E5 Q

3 z9 h2 L7 m- A9 \* v  _% ~, F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3 09: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不觉就读完了,写的很不错啊,有大家风范,有点汪曾祺的味道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4 11: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汉江河到河两岸,再到亲情的家,让人了解了汉江,了解了两岸,也了解了浓浓的人情味,而这一切都像是一条小河慢慢地流淌出来的。亲切自然,不愧“大家”二字。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4 12: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这座城真好,在林大师笔下,越发可爱,不过好像没写完啊,只写了汉江,期待你写完啊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5 10: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下文
匿名  发表于 2012-12-7 22:12:45
一年有四季

       这还是一句废话。四季的产生缘于地球绕日公转,哪个地方没有四季呢?

       这样的地方还是有的,是两极和赤道。除此而外,其他地方应该有四季的,只不过不甚分明而已。虽说大地深厚苍莽,但四季分明的好地方并不多。汉中城位于北纬33.6度,恰好在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以南。要是在北回归线以内,四季的分别就不那么明显了。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之一。汉中城一年有四季,每一季恰好三个月,一年被四等分。四季分明的气候,群山环抱的地理,丰富多样的物产使汉中成为全国仅有的20座宜居城市之一。

       季节的列车正点到达汉中站,几乎从不晚点。立春那天,汉山脚下的迎春花仰起小脸,在春天的大门口笑迎八方来客。阳春三月,汉中的油菜花炫亮了天空,也吸引了数以万计来汉中踏青赏花的游客。外地人一来汉中就不想走了——哪来那么好的青山绿水啊!立夏那天,莲花池“小荷才露尖尖角”,城里绿柳拂风,城外秧苗青青。汉中的土地咋就那么神奇,似乎插根筷子都能发芽。在夏天,汉中的每一座山都青葱翠绿,从秦岭到巴山,没有一座山是荒芜的,这让北方人非常感慨。

        汉中城最美的季节还是秋天。兴汉路、南团结街以及天汉大道两旁种着很多银杏树,每到深秋,树叶黄得那么纯粹,那么耀眼。古老的树种,高贵的颜色,配合着古城悠久的历史,似乎在上演一出古装大片。走在这样风情四溢的街上,不免要泛出一丝古典的,罗曼蒂克式的伤感。在汉中,最美的一棵树要数兴汉路银监会门口那棵银杏了。那棵树不是很大,但树形很美,长得很茁壮,很阳光。每到深秋时节,茂密的叶子渐渐变黄,黄到纯粹,纯粹到没有一丝杂质,晴空下树身通体透亮,天真得像个孩子一样。每年的那个时候,我都会在那棵树下久久凝望,用深情的目光抚摩那一抹黄。

       立冬了,汉中城像个月娃,在秦岭巴山的怀抱里晒着太阳,神情那么憨傻、舒适,惬意得让人心生嫉恨。城里的闲女人悠闲地在街上溜达。偶尔有寒流越过秦岭南下,饮马池里结了一层薄冰,上学的孩子们嘴里哈出了白汽。像许多南方城市一样,汉中的冬天没有暖气,呆在家里反而比北方还冷。隆冬时节,有小贩子推着车子满城里转,清冷的空气里传来循环播放的吆喝声,还是宁强口音:“元宵,醪糟。” 听起来好温暖,好甜蜜。汉中的雪来得很是时候,通常是随着新春的爆竹光顾居民楼的屋顶。一层薄雪,几声爆竹,余下的便是使人心安的寂静,像一段生锈的铁轨一样。

        气候太好了,汉中城太安逸了,安逸到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2-12-7 22: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城有四音" ?: V7 F0 {/ n, U% l* o
/ s6 U0 p( L* c$ I5 f4 u  h$ y
       很多时候,我们是靠声音来辨别一座城市的。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的分别,很重要的是口音,是方言,是城市居民惯常的言说习俗。可要说同一座城市里居然有操着四种口音的人,那就很少见了
. `8 d; t! S1 Z' b" u6 p       ——汉中就是这样一座城。
# C, u. m( {# z' C. W6 _
4 t$ P& K8 Z& F8 E" \      东关人说的基本上是河南话。例如“月亮”他们会说成“yuéliāng”,这是典型的郑州话;他们把“麦子”说成“meízi”,这跟河南话又有点不一样了。西关人说的是褒城腔,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勉县话。同样是“月亮”,他们说成“yuēliang”,把“麦子”说成“meīzi”。北关人说的很怪,但基本是褒城腔的变调。比如三里村人,同样是“月亮”,他们会说成“yōliang”,把“北关”说成“beīguān”,这跟普通话很接近了。差别最大的是南关一带,像建国村、过街楼村、曾家营村的人,他们说的是典型的四川话。同样说“月亮”,他们会把“月”字拖了很长很长的下行的甩腔,听起来实在很夸张。四川话在汉中的影响非常大,除了汉中城,它们散布在东郊的铺镇,以及南郑、镇巴、留坝等县。9 J& y  a% b- q6 P# y/ x
6 S" b6 l0 Q- U  }. V' @4 o
       在这座住惯了的城市,随便哪个人,只要他(她)一张口说话,我就知道他(她)的家乡的大致方位。在汉中,无论哪个角落里的方言,听起来总那么亲切、温暖,方言是汉中人的身份证了。还是不说“汉普”吧,汉中人要说起“汉普”来,那一定很雷人,它们大致是电影《抓壮丁》里王麻子的油腔滑调:“三嫂子,我们脸过(两个)耍一合儿噻?”你听听,那是活脱脱的痞子腔!+ ]6 p4 s4 `0 o- Q1 H% e

8 _" H, F8 Y' N        一城有四音,恰巧印证了汉中城的历史文化——汉中曾经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1 A' [7 N/ n- H3 j$ R

  M/ Y2 S. J" t, h' d0 }        湖广填四川的年代,汉中城是四方移民的必经之地。走到这里不想走了,有人开溜,汉中城的青山绿水把他们留了下来,这是近代汉中人的祖先。查汉中城里人的祖籍,三代以上绝不会是汉中。湖北的,湖南的,四川的,江西的,安徽的,河南的……甚至还有甘肃的,大量移民的涌入,极大地丰富了汉中的方言。方言里保留了祖先的基因,那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8 e: @; T1 S: S* i& I# R  ~7 K; `6 G
        再后来,抗日的烽火为汉中城送来了一大批北方知识分子。为避兵祸,他们沿宝汉公路南下,流亡到汉中才渐渐定居下来,在汉中城里兴学校,开书店,置产业,极大地带动了汉中的人气。汉中人第一次听见了标准的国语,汉中城也成了国民政府抗日的大后方之一。. e4 Z. q8 k5 O8 c( i/ d

) @4 [6 I( l9 `3 {/ l3 o5 @        最近一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一批东北工业企业内迁,为汉中城带来了现代工业,也带来了东北话。汉中城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衣着时尚,神情潇洒,说着响亮的东北话的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江浙一带的农民来汉中做小生意。他们在汉中发了财,也给汉中城带来了鸟叫一样动听的南音。从这个意义上讲,封闭的汉中城又是十分开放的,包容的。' `; P* A& v9 N1 h  i
* g8 u# t" A9 j( ~+ `0 ]7 R' R7 e
        语言学家们要考察汉语方言,汉中是非来不可的,这有一座很大的方言仓库。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8 09: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我喜欢,喜欢楼主笔下的汉中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8 11: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等到续集了,不错啊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9 13: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景致,有人文,有历史,有文化,汉中这座城,在作者笔下更饱满了。
a
0 0
  @ME: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13: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三餐有面皮
) k# ^% Z: l0 r. g! ~现在的城市建筑,外观格局大同小异,要想从形状上辨别很难,从色彩上辨别也不靠谱,比较可靠的还是气味,是千差万别的地方美食的味道。汉中城的气味就是面皮的酸辣鲜香。
' w$ X  _4 {+ f+ t9 a& U看《舌尖上的中国》,一遍一遍地看,很仔细地看,硬是没看见汉中面皮的俏丽身姿。4 Y  R- O; y( b6 N* P
说到秦地的美食,西安的羊肉泡馍拍了,歧山的臊子面拍了,甚至连陕北的杂粮馍馍“黄馍馍”也拍了,可我一直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拍汉中的面皮。
$ H7 {4 \' q+ N2 S- @# y- y汉中面皮不好吃?汉中面皮影响力不大?不是,是人家根本没拿咱当陕西人。在外省人眼里,陕西就是西安,陕西就是关中的锅盔加上陕北的羊肚子手巾信天游。从地理上讲,汉中被秦岭挡在关中之南,融不进八百里秦川;从历史上说,汉中最早属于楚国,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始置汉中郡、筑汉中城;从文化上说,汉中属于巴楚文化,而面皮的酸辣鲜香自然带有很鲜明的巴楚文化特色。6 Y- Z6 K  k& F. O, I
面皮是汉中俗世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俗文化最经典的符号之一,简直俗到家了。
6 l2 |; v' {( S4 R4 Y3 v" ]9 i; L汉中人没有不爱吃面皮的,面皮是汉中人的最爱,有的家庭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了面皮。逢年过节,招待亲友,面皮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寻常日子里,形制各异,规模不等的面皮店散布在汉中城的背街小巷,星罗棋布的,却家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这其中的奥秘还在于汉中人对面皮的这份挚爱深情。香软可口、味道浓郁的面皮滋养了汉中人的肠胃,也让许多汉中人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很多汉中人到全国各地卖面皮,把面皮文化推向全国,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喜欢吃汉中面皮了。
8 u( F4 g$ i1 r0 a$ Q& b" g+ }( P在汉中,面皮文化对应的是悠闲自在的慢生活,汉中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碗热气蒸腾的面皮开始的。已经一大早了,懒散的汉中人才洗漱完毕,不紧不慢地换衣出门,就在家门口的面皮店里坐定,要一碗热面皮,多放点油辣子,再放点豆芽鹅(儿)和蒜泥,再要一碗菜豆腐,不慌不忙地慢慢享用。蒸腾的热气送来新炸的油辣子、陈醋和大蒜的香味,吸一条又香又软的面皮进肠胃,有说不出的安逸。汉中人要是三天不吃面皮,那一定会馋得发疯!
* |5 X# `5 o0 |" i面皮是汉中的一道招牌菜,面皮的味道是汉中城特有的味道。小到餐馆,大到星级酒店,汉中人逢席必上面皮。上至达官贵人,小到平民百姓,没有哪个汉中人不喜欢吃面皮。热面皮、凉面皮;米面皮、面面皮、苕粉面皮;酸辣面皮、麻辣面皮;炒面皮、烩面皮……小小面皮可以鼓捣出千般样式和滋味。不仅汉中人喜欢吃,一些久居汉中的外地人也渐渐习惯了面皮的滋味,饮食习惯为之大变。
) A2 ~4 c+ X+ n3 z6 B最吃亏的是那些出门在外的汉中人。或在外求学,或在外工作,或在外旅行,他们打电话到家里,亲人总要貌似关切地问一句:“想不想吃面皮啊?”对游子的肠胃来说,这种问候实在是一种酷刑。下车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就近找家面皮店大快朵颐。一碗不行再来一碗,直吃到肚儿滚圆,走的时候还要带一碗回去。你瞧汉中人这点出息,还不都是面皮害了的?
  g- W: E( M; v; m/ d" I; Z1 N其实,面皮不只是一种食物的味道,那是家的温暖,是断肠的乡愁啊!
# h: g- ~  T2 ~6 Z3 j1 }# ?(完)
a
0 0
  @ME: 
发表于 2012-12-27 1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台中学林文华老师接受汉中电视台专访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