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近日,一则“汉江惊现古河床”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得众多市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往古河床游玩、拍摄。神奇壮观的古河床为何出现在这里?它与千年来奔腾不息的汉江水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跟随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理学博士杜建括和地质学博士吴洁一起前往古河床进行了实地探访。) u( _' j, v3 }, N, {7 T
汉江汉中段惊现古河床!听听专家怎么说
- f2 B& z. s8 N) s0 p! [2 j! l
新晋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
8 d7 a# T) m/ T% b. s 1月11日下午,记者在汉江桥闸向东大约两公里处看到了这片古河床。古河床东西向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东西走向沿水流方向平行排列,其中沟壑均匀分布,河心处凹槽最深达2米。古河床主体呈黄褐色,少量呈青灰色,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W0 P, G( x5 U
这一“奇景”引得不少市民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游览,大家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纷纷用手机、相机、小型航拍设备等记录下这一壮美景观。“我是在抖音上看到这个古河床的,感觉特别震撼、漂亮,专程赶来看看,从小在汉江边长大,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的河床。”市民张馨兰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惊叹。4 R) v( O1 ?) [; O
“我大概是1月9日在微信朋友圈和抖音上发布了拍摄的古河床的视频,没想到一下就火了,很多朋友留言问我具体位置。最近我再过来的时候就发现这里已经游人如织了,最多的时候河滩上差不多有200人以上。”摄影爱好者汉中夜猫告诉记者。
8 B* g# F4 H$ d" K 神奇的古河床是怎样形成的?
0 n3 x+ ]1 C" R1 c7 X* K0 \$ g 古河床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河流改道或因其它原因被废弃后遗留的河床,多分布在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地区,组成古河床的泥沙较粗大,地下水较丰富,与生产关系密切。记者看到,古河床主要由砂砾夹杂着小块鹅卵石沉积而成,河心处沟壑最深,由中心向两岸逐渐变浅。$ E& g5 u' g0 @7 c
杜建括博士告诉记者,从卫星遥感影像上可以观察到古河床位于冷水河汇入汉江干流的下游地区,冷水河河道狭窄,汉江河道宽阔,冷水河汇入汉江后河水流速逐渐减慢。这样的情况下,湍急的冷水河携带大量泥沙汇入汉江后,水流变缓,挟沙能力下降,因此在此处形成大量沉积,经年累月的沉积作用下就形成了古河床。这片古河床的北岸大部分属于河流不经流的废弃河道,也属于河漫滩地区,因此是可以被称之为古河床的。! L+ ~& V7 r" r; R: G
为什么河床会突然显露出来?记者致电了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防汛调度办公室主任李平文查阅并对比了历年同时期水库到汉江的流量,表示除因枯水期汉江水位下降致使古河床显露以外,与去年夏秋季节的洪峰过境及三号桥闸提闸放水使淤泥等覆盖物被冲刷掉也有关。
- i0 K/ m6 t- R$ `* U8 q8 T0 E 在古河道现场吴洁博士对土层进行了采样,她表示,尽管可以判定这里为古河床,但到底有多“古老”还不能确定,需要通过样本采集并进行专业的碳14年代测定法试验,才能知道它到底是千年还是万年古河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床底部沉积的砂砾裹着小块鹅卵石一层一层呈水平定向排列,压得非常紧实,这说明其一定是经过了长时间洗礼形成的。”6 Y. z# p& T* S+ T5 |
这些深浅不一的沟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杜建括博士说,沟壑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比如洪水期河水带走大石块对河床造成破坏形成凹槽,并最终呈现出我们看到的景观。此外,河床沉积物性质的差异、河水不同部位动能差异等都是沟壑形成的原因。吴洁博士补充道:“之所以河心处沟壑最深两岸较浅,这主要是因为河道中心的水流速度最大,流水对河道中心的侵蚀作用也最为明显。”# J. n D, h/ F' n1 J. X
汉江汉中段惊现古河床!听听专家怎么说
- t; l* V8 [2 X- R" @
因汉江生态环境良好 未来古河床或许会消失+ s; _& e0 {# s* @& P0 W
在古河床中心区域,距离顶端1.7米至1.8米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分层。这一现象引起了吴洁博士的注意。吴洁表示:“这就是一个特征非常明显的沉积间断,下部以粗砂和砾石沉积为主,上部沉积粉砂和黏土,这些沉积物质地比较松散,并未固结成岩。”
# o# M/ ?" w8 S/ y: s" A y 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杜建括博士解释说:“这与汉江水文环境的改变相关。很多年前,汉江水流量较大可行船,这就意味着河流挟沙能力强,颗粒较大的物质被搬运的距离更远。而近些年来,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干扰,水流量变小、河流挟沙能力减弱,且水库等相对稳定的水环境接纳了更多的泥沙沉积,导致河道的泥沙环境发生变化。此外,汉江上游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这些都是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 y K, G. u9 f6 {4 W
汉台区水利局给出的数据显示,汉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同时近年来不断对汉江实施“清澈”“修复”“秀美”等综合整治行动,新建河堤、关停沙场、恢复滩地、投放各类鱼苗等都对增种、保护水源起到了改善汉江水环境,恢复水生态的重要作用。
; [5 u) \/ ]1 Z8 I 杜建括博士表示,依照此情况可以推测,河水不能为古河床的持续沉积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若干年后,或许会因为古河床的沉积速度赶不上大自然的侵蚀风化作用而消失。
* H) i k) j3 D5 w t. P 在此我们也呼吁广大市民朋友,在游览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好古河床,减少踩踏,让这一神奇壮美的景观尽可能更久地保存在天汉大地上。(汉中日报记者:王茜) o$ }- ^4 b. I3 m$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