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的时候,小区附近一条路上就会挤满了来接送孩子的车辆,因为这里有很多培训班,有学文化课的、有学音乐的、有学美术的、有学机器人的、有学全脑的、有学体育的,每个培训班都是人满为患。 平时家长们见面的时候,也会聊起孩子上培训班的事情,然后互相比较一番。说不定因为一次聊天会给孩子增加一个新的培训班,家长们对培训班热衷程度真的很高。
总会羡慕不曾有过的经历
和儿子一起学琴的一个女孩,那时候才4岁,一天就要上5个培训班,钢琴、古筝、舞蹈、美术、魔术,忙得团团转。孩子妈妈说,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有这些经历,所以一定让孩子补上,以后也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本领,不会感到自卑。
上很多培训班的孩子,和一直在玩的孩子,以后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让我回忆起上大学的时候,农村来的同学和大城市来的同学,在一些方面区别就很大。
班里有几个是大城市来的同学,他们有的会跳舞、有的会弹吉他、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是因为小时候就经过这样的训练。
有点文艺基础的同学,就会获得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在文艺演出上展露头脚,处处显露自信的光芒。
没有任何基础的同学,自然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心中难免会羡慕万分。每次班里举行文艺晚会,需要全员参加,很多同学因为自卑而逃避参加。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同学们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会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将来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不至于太尴尬。
上培训班的孩子以后会怎样
当然,并不是所有上培训班的孩子都会令人羡慕,上培训班要看孩子怎么上。
一无所成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上培训班,很多情况都是家长的意愿,让孩子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孩子不喜欢就不会学好。
还有的孩子没有毅力,不管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一直在上培训班,结果没有一个是学的精的,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
或者是家长总是好高骛远,没有主见。看人家报什么班,就认为别人的更好,跟着人家学。总是随意给孩子更换培训班,孩子同样学不好。
也有很多孩子因为上培训班,而没有时间玩乐,不喜欢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长大后总是不合群,别人玩的自己根本无法参与进去。
知乎上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父母对他的教育投资是家庭收入的一大半,坦言后来却一无所成。
三岁开始学舞蹈,因为学不好总是挨揍不学了。
4岁开始学手风琴,妈妈觉得他适合,就算了,又改去吹笛子。
妈妈了解了一个很牛的声乐老师,让他去学声乐,结果一个月又不让学了,改去学画画。
学蜡笔画的时候总是捏碎蜡笔,改去学素描。学素描的时候玩橡皮,也不认真。
上学了,又报很多文化课的培训班。
他几乎天天在培训班度过,没有和同龄人一起玩过,无法融入同学之中,一直是被孤立被欺负的角色。
过得更好
如果孩子一直很喜欢上培训班,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培训班情有独钟,一直坚持下去,以后肯定会展示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技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我一个大学同学,她从小练习舞蹈,也很喜欢舞蹈。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组建了舞蹈队,她就被选了进去。每次学校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她都有机会参加,整个人都是自信满满的,确实让人羡慕。
有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培训班,也不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个技能,只是为了让人帮忙看孩子,对孩子没有很高的期待,就是玩着学。孩子自然也没有什么压力,所以不会对孩子的童年造成不良的影响。
知乎上一个朋友说,她从小就是一直上培训班,学画画、学跳舞、学游泳、学钢琴,妈妈跟老师说“我也不指望我家孩子学成啥,老师您就看着我孩子别丢了就行”。
她在培训班也一样和有相同爱好的孩子玩,因此也有更多共同的语言,所以并不缺乏同龄人的交往,也没有失掉童年。
妈妈到周末的时候也会带她去去图书馆、科技馆,去郊游、爬山。她在高考的时候,以全省前1%的成绩考到东南大学。4年后,入职国家电网。再后来,辞职创业,在一线城市生活。
一直玩的孩子以后会怎样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应该玩,但是孩子一直玩就真的好吗?也要看孩子都是怎么玩的。
玩疯了
如果放任孩子不管,让孩子尽情疯玩,只能是玩疯了。让孩子玩手机游戏、看视频直播、在外面交往一些不良朋友,孩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孩子把时间荒废在玩乐上,只能是一事无成了,说不定还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烦恼。
随便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有太多的孩子给主播打赏,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出手大方,他哪知道那是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救命钱,只认为那是一个数字呢?
还有的孩子因为贪玩辍学,和社会不良人员混在一起,偷盗、抢劫,不干什么正事,屡屡危害社会,最后被绳之以法。自己不管孩子,最后只能让别人来管孩子了。
成就也不错
如果孩子不是疯玩,而是真正发挥他的天性,玩的有技巧,当然会造就不一样的孩子。最初并没有培训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认知水平发生变化,在教育上获得的收益好,人们才格外青睐培训班,所以以前很多牛人都是没有上培训班的。当然,绝大部分普遍人自然也是玩着长大,但是玩的好,混得也不差。
知乎上的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这一点。
一个男孩子从小和小伙伴玩跳山羊、玩泥巴,在山上疯跑。
他喜欢看电视,但目的是解决他各种各样的“为什么”
他会尽量多地“和能回答他问题”的人接触。
结果,高中各种竞赛奖拿到手软,本科是南京大学,研究生读中科大,毕业后在微软工作。
是让孩子上培训班还是玩?
对比来看,上很多培训班的孩子,和一直在玩的孩子,以后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也分人,针对不同的人来说,并没有可比性。不管是上培训班还是一直玩,都会成就一个人也会毁掉一个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父母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面对让孩子上培训班还是玩这两个选择时,要注意分情况。孩子需要一技之长,也需要玩,两者结合是最好的。
选择适合孩子的培训班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给孩子选择一个他喜欢的培训班,孩子一直坚持下去,会学有所成,为自己的未来提供更多机会。如果总是替孩子做出选择,上各种培训班,而且没有一个坚持到底,最终只能一事无成。所以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班最合适。
大宝小时候的兴趣就是玩积木,先是简单的基础拼插,后来喜欢电子积木,再发展到喜欢各种带动力的积木,最后喜欢上编程。到了编程这一步,家长就无法再帮助孩子了,只能去报机器人培训班。因为有兴趣,所以一直坚持学习,不断深化,现在上初中了依然很喜欢。到了学物理的时候,就学得心应手。从小打下的基础,迟早会有用武之地。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喜欢舞刀弄枪,认真观察孩子,顺着孩子的兴趣来,给孩子报一个培训班,孩子就容易坚持下来,还能找到有共同爱好的小伙伴,对于成长是有意义的。
在玩中学
最高境界是玩中学,像知乎上那位朋友,人家就是会玩,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游戏,锻炼身体,培养同伴关系。长大了通过玩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是受父母影响就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如果父母没有太多知识储备,可以引导孩子像这位朋友一样,用电视、书籍、求助他人的方式为自己答疑解惑,保护孩子的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或者愿意学习新的育儿知识,当然更能够助孩子一臂之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在自传中是这样阐述自己是如何玩的:
父亲和他玩小瓷片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堆叠在一起,而是按照不同的颜色排序,教他序列,进行数学启蒙。
父亲给他讲恐龙的高度时,会用家里的窗户高度来衡量,轻松地把模糊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在山上看到一只鸟,父亲会告诉他各个国家都是怎么命名的,然后带领他仔细观察鸟在做什么。让他学会真正弄懂一件事该如何做。
父亲常常引导他进行观察,当他提问为什么时,父亲会给他解释清晰的原理,而不是告诉他一个晦涩难懂的名词。
费曼看上去也是在玩,但是人家玩的就是有知识含量,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在玩中不断获取知识,引发思考,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
一直上培训班的孩子,和一直玩的孩子,以后的发展到底怎么样,并没有准确的结论。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培训班不贪多,玩也要玩得有模有样,不要误入歧途就好。(凝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