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0岁到18岁之间通常要经历3次比较明显的叛逆期。这是孩子明显长大的三大标志,家长应该高兴才是。
前提是家长懂得: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并用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尝试着去研究孩子,才有可能走近孩子、懂得孩子,帮助孩子顺利跨过这3次叛逆期。
第一次叛逆期称“宝宝叛逆期”
(一)孩子的第一次叛逆期一般发生在2-3岁之间。
2岁左右,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变得强烈,表现出明显的“不听话”。凡事总喜欢用“不”字当头,到3岁时表现最为强烈。这就是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孩子已进入第一次叛逆期“宝宝叛逆期”。
(二)通常表现为:不管大人跟孩子说什么,他都会在前面加上一个“不”。“不要”、“不好”、“不行”“不叫”……家长给他穿衣服,他不让,家长强行给他穿上,他也会哭着脱下来,然后再试着自己穿。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劝说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
(三)原因是:孩子要做他自己。
这对于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虽然由于词汇量不足,很多时候表达上还是词不达意,致使大人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教养策略:
1、学会放手。孩子尝试做事情时,家长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不需要你帮忙,你就不帮,需要你帮忙,你就帮。做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就可以了。
2、学会放心。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这么小就和我对着干,那还了得?事实上,没这么严重。这只是孩子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必经过程,家长不必和孩子较真。
3、学会等待。当孩子醉心于做某一件事情时,家长一定要用极大的耐心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完。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正是培养他专注力的极佳时机。家长不经意地打断或失去耐心地阻断孩子正做的事情,都会分散、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形成。
4、保障安全。该阶段家长要做的就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在此前提下,家长给予孩子的就是:放手放手再手,耐心耐心再耐心。万不可以保护孩子为由,扼杀了孩子自主做事,主动探索世界的思想萌芽。
第二次叛逆期称“儿童叛逆期”
(一)孩子的第二次叛逆期一般发生在7-9岁。
孩子到了少年阶段,他们就会拥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个小大人了,已经懂得思考和独立,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
(二)通常表现为:挑食、拖拉、赖床、看电视、玩耍、毫无节制、蛮不讲理一系列极具性格特征的习惯。
(三)原因是:孩子6岁进入小学后,学会了比以前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个“小大人”了,极力想挣脱父母的掌控,于是就变得处处喜欢和大人“唱反调”。
(四)教养策略:
1、学会尊重理解孩子。这时家长要改变过去呵护孩子的心态,从态度上要充分地表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2、给孩子充足的自由空间。当孩子处于7--9岁时,正是他们对自由渴求最大的时候。这时如果孩子感觉自己的自由时间过少,就会表现出反抗、顶嘴甚至大吵大闹的行为。或者,他们用沉默来做无声的对抗,对父母采取冷暴力来抵制,以寻求心里上的快感。所以,家长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在可控范围内,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权。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处于此阶段的孩子,是他们独立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行为爱好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平时多带他们逛逛书店,看看课外书,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多看书看报,对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不少帮助。
4、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时,家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民主权,让他们在可控范围内能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才会成就更好的孩子。
5、让孩子在玩耍中找到自我。孩子7-9岁,有人称之为“小团伙时代”。兴趣相投的孩子们结成“团伙”一起玩耍。这是孩子进一步发展自我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良好机会,家长要懂得放手。
6、要给孩子正面树立“好人”的标杆。首先,家长不能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样简单片面的概念。家长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立德育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好人”这个概念,并在生活中做一个真真切切的“好人”给孩子看,让孩子懂得“好人”具体是什么样子。
第三次叛逆期称“青春叛逆期”
(一)孩子的第三次叛逆期一般发生在12-18岁
有的孩子可能平稳过度过去了,有的孩子可能能从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高三结束。
(二)通常表现为:自我意识更强烈,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希望摆脱家长的束缚,经常与家长“南辕北辙”。行为标新立异,以此来彰显自我。情绪不稳定,易逆反。有心里话不愿与家长交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开始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更加关注自我形象,更在乎别人的评价。
(三)原因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必然阶段。是孩子个人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自我冲突、与同伴之间的冲突、与老师之间的冲突交织在一起,孩子的内在冲击较大,使他们易于不安、冲动,成为一群“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灶台上的灰尘吹不的”熊孩子。
(四)教养策略:
1、尊重多一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家庭中,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能从父母对自己的认可上反观自身的价值,完成自我认知、成长的过程。
2、包容多一点。
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必定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善于将孩子所犯的错误变成促使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犯错改错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方式完成生命的修正与成长。
3、鼓励多一点。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多学习、多运用积极心理学,以建设性的心态,创设教育情境,给孩子创设获取精神、物质奖励的机会,让孩子从中体验到成就感、愉悦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生活和学习。
4、距离远一点。
距离产生美。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特别是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适合保持一定的距离。“朋友式”亲子关系,会让彼此站在局外看对方,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5、矛盾面前退一点。
当家长与孩子产生矛盾时,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家长“退一步海阔天空,皆大欢喜”。如果是原则性问题,家长既要把握原则不放松,也要懂得后退,放缓解决的节奏,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交流。这样,就可化解矛盾,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家长学堂86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