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071|回复: 0

[家长] 陪娃写作业:巧用“4C法”,教你从“相爱相杀”到“驭娃有术”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20-6-15 08: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陪娃写作业,教育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电视剧《安家》里有一个故事里说到,苏天培妈妈陪儿子写作业的吼叫声,搞得邻居经常投诉,更是直接吓退了买房的客户。

陪娃写作业:巧用“4C法”,教你从“相爱相杀”到“驭娃有术”

陪娃写作业:巧用“4C法”,教你从“相爱相杀”到“驭娃有术”

  妈妈说,“天天陪着孩子熬作业,白头发都愁出来了。就快得神经病了。”
  儿子却一脸不屑,连话都不想和妈妈多说一句。
  再看看网上那么多陪写作业的段子,笑中带泪。有妈妈甚至感言,“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那一定是卒于陪孩子写作业。“
  为什么一陪孩子学习,父母就容易情绪崩溃呢?生气、怒吼、责骂甚至暴打,这些方式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火压不住的时候,必须要吼一下。这样可以发泄一下情绪,对孩子好歹也是个震慑。
  但事实上,过激的言行对于孩子的教育有害无益。育儿中的吼叫与责骂,只能带来两种结果:1、孩子越发不自信;2、孩子叛逆、对抗。
  有什么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法吗?有。
  每一次情绪崩溃都会有触发的原因。很多人深陷情绪之中,难以自控。却不能理性的思考:引发情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崩溃?
  陪孩子写作业,父母情绪失控,有的是因为孩子拖延,有的是因为总出错,还有的是因为孩子消极、对抗的态度。
  这些一触即发的情绪背后,实际上暗藏着父母“不断升级的想法“。比如说,孩子做作业拖延,你会觉得孩子毫无时间观念,这种学习效率怎么能进步?然后再联想到孩子日后长大成人,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需要催逼,那将会一事无成。
  再比如,孩子消极、对抗,你会觉得孩子自己做不好,不懂得反省,还目无尊长。然后就升级想法,这样的孩子真是白养了,能有什么出息?!
  于是,你的怒火就在不可遏制的想象中,爆发了。
  客观来讲,任何预测都是无用的。孩子在成长,环境在变化,你根本无法合理地推断他们的发展路径。更何况,当冷静下来,你会发现这些“不断升级的想法“与事实之间,毫无逻辑可言。
  所以,找到父母情绪一触即发的真正原因,掐断那些并不符合逻辑推理、主观臆断的想法,才能够抑制情绪的失控。
  孩子哪里出现问题,就关注这事情本身,寻找解决办法。不要把问题上升到孩子的品性,更不要妄加推测孩子的未来。
  妈妈陪孩子写作业,怒吼中夹杂着哀怨:你为什么就不能体谅妈妈的一片苦心呢?事实上,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懂得体谅自己。
  之所以崩溃,是因为把自己过得太拧巴了,不懂得宽慰自己、爱自己。亦舒说,自爱沉稳方能爱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
  什么是自爱?自爱不是给自己买几个包包,或者在别人面前彰显自己多牛。
  自爱是坦诚地对待自己;自爱是关注并尊重自己的感受;自爱是愿意接受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评论、不批判。
  生活不易,父母每天外面忙工作,回家要照顾孩子,确实很辛苦。因此,总是会期望付出的能有回报。父母对孩子发脾气,看起来是跟孩子过不去,实际上是跟自己过不去。跟现状过不去,跟内心的要求过不去。
  发完一通脾气之后,很多父母内心也会有后悔。但是他们不太能接受自己消极、难堪、崩溃的一面,或者回避问题,或者寻找托词。
  其实,何必为难自己呢?接纳你遇到的一切。即便很多事,看起来那么不完美。即便内心非常痛苦。
  就像陪孩子学习,当你懂得体谅自己,就会接纳自己的环境。与周遭和平相处,不为难自己,不为难孩子。给予我能给予的帮助,剩下的不强求,也就不会有愤怒。结局可能会更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孩子压力小了,安全感增强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而不是应对外界。
  (2)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会有更多前进的动力;
  (3)父母的要求降低了,孩子反而有空间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学会把任务拆解,有利于更好的完成任务。
  就算是自己一时做不到自爱,依然控制不住情绪,没有关系。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样是迈开自爱的第一步。
  任何时候,尊重并接纳自己。人通常是在坦然面对痛苦和问题后,才能自我觉察,寻找到突破的办法。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罗娜•雷纳说,无论你是否看见自己,你的孩子始终在观察你。
  这就像有一个永远在拍摄的摄像机,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并刻在孩子的脑子里。
  当我们用责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的脑子里会不停地想要屏蔽父母的说教,或者思考如何防御更大的“灾难“。这时,无论父母的话说得多么痛彻心扉,孩子能够记住的都不多。
  而当我们懂得自爱,与周边的一切握手言和时,会发现周边的人和事对我们也开始变得友好。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孩子。当孩子能感受到你的重视,他会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愿意接纳你的意见。因为他认为,你有在认真了解他,你的回应是客观的。
  那么在自爱模式下,陪娃写作业,我们该怎么说话呢?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有爱,就无法避免生气。孩子犯错,父母要做的不是克制情绪,而是要学会用不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描述你看到的情况,描述你的感受,描述需要做什么事情。
  聚焦描述事实和自己的感受,不攻击孩子,并给出可行的建议,这正是“自爱沉稳,方能爱人”的最好体现。
  4C法则,包括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hoice)、后果(consequence)和连结(connection)四种方式有效的行为管理方式。这是罗娜•雷纳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提出的。她强调,纠正孩子的问题需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并给予认可和支持。
  我认为,这个方法用在“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情上也非常有效。
  很多时候,亲子间的矛盾来自于沟通的方式,而不是问题的本身。除了恶语相向外,还有两个容易制造矛盾的亲子沟通方式:(1)不听孩子的想法,自说自话;(2)表达含糊,孩子获得的信息不清晰。
  孩子总是完不成学校作业,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就是怪你做作业太慢,拖拖拉拉”,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几乎没有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催逼真正解决做作业效率的问题。
  或许我们该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为什么完不成作业?是学校作业太多了?还是做作业时有情绪?又或是有些作业不喜欢做,喜欢一边写作业一边胡思乱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承认对方的感受,并映射情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
  当我们遇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先专注地倾听孩子的表达,然后复述孩子的要点,再不带评判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会更有利于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
  表达含糊这一点,也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经常会遇见的问题。
  “你学习能不能认真点儿?”
  “你做作业就是态度不端正!”
  怎样才叫认真、端正?这些表述是含糊的,只是一种大方向。孩子并不能从中获得准确的指令。
  所以,简短、具体、清晰的表达很重要。比如说“你需要在8点之前完成作业”,“我建议你这几道错题订正在错题本上”。
  如果孩子不照做,我们可以解释原因,为什么要这么要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可行的方案。从价值观上调整孩子的认知,再从能力和行为上为孩子找到解决的办法。很多教育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在跟孩子有关系的事情上,尽可能的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如果必要,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产生自我约束的意识,还能让孩子逐渐建立“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意识。
  比如说,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想玩,不想做作业。父母如果直接逼迫孩子去写作业,孩子肯定会不情不愿,即便是坐在书桌前也容易磨磨蹭蹭。这时候不如说,“你可以放学回家后休息15分钟,再开始写作业。做完作业应该还有2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当然,你也可以彻底放松,玩到8点钟,再开始写作业。
  也许有家长会说,第二个方案也能抛出来?当然可以。这总好过一回家就趴在书桌前,心不在焉的磨蹭一晚上。不仅没有时间玩,学习效率也没有提升。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当你抛出第二方案时,孩子往往不会主动去选择它。这就好比《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尹建莉说到,当你真的不让孩子做作业了,孩子反而会惶恐。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喜欢什么,就不要在这个方面要求得太满,更不能强迫。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不被满足,继而珍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需要把选择和威胁做区分。比如说,孩子不做作业,有些父母会说,“给你两个选择,要么现在去做作业,要么滚出去!”
  把孩子撵出去,是不现实的。这样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只是威胁。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来自父母的尊重,给予选择的机会,而是被逼迫的压力。
  每一个成年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负责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逐渐建立这样的意识。
  对行为和结果负责,并不要求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确的。当孩子不听父母的建议,执意要如何做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下。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到:这件事情,我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在试错中拿到成长的经验,这也是对结果负责的一种体现。对于孩子愿意尝试的心态,父母要给予鼓励。而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判断去随意的遏制。
  比如说,写作业。我儿子一开始总喜欢直接把基本概念,套用在数学应用题上,经常不仔细读题。他以为这样省事。说了几次之后,发现没用。于是我不再给他就错了,就让他把作业直接交给老师。是他要对作业负责,而不是我。
  结果,自然是接连收获几个鲜红的“大叉叉“。搞了几回,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不行,容易踩坑。于是我再跟他复盘原因,一起商量解决办法,他显然更能接受。
  对于结果的关注,不光是引发孩子的反思。父母也可以从中拿到经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不管我们如何要求,孩子的结果总是不达预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思是不是这个要求有点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了。父母也需要不断地调整教育的方法,调整对孩子的预期。
  我们认为,创造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亲子连接。罗娜•雷纳告诉我们,跟孩子创造一对一的连接时间,这样的连接会更有效。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获得父母独一无二的关注。
  这就是说,即便家里有几个孩子,父母双方都很关注孩子成长,我们也要刻意的安排父母某一方单独与一个孩子的相处时间。
  当然,这样的相处并不是孩子在做作业,妈妈在一旁急赤白脸地数落。而是跳出学习任务以外,父母和孩子心与心连接在一起。一个父母对一个孩子,聊聊天,听听孩子的想法,甚至只是默默关注孩子在玩什么,表现出兴趣。父母与孩子,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需要情感的维系。
  孩子有时候做出很奇怪的行为,或者发脾气,其实是想引起父母更多的关注。比如做作业的时候,孩子总是有动静、发出哼哼声。也许孩子并不想故意引父母生气,而是想传递信息:我心里有想法,希望你了解一下。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走过来,先听听孩子想说的话,对他的情绪给予关注,会大大有利于解决问题。
  能读懂孩子的内心,表达对孩子的关注,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孩子才会在你提想法的时候,也重视你的想法。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有些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和父母作对。这往往是因为孩子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关注,或者认为父母并没有在意或尊重自己的想法。比如说上面这个例子,孩子做作业总闹出动静,如果父母上来就责骂孩子态度不端正,一定会破坏亲子关系,招致孩子更大的逆反情绪。
  “education”教育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的educere,是“引出”的意思。父母懂得爱自己,才能够引发孩子发掘自身爱的潜能,也才能够理性的思考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或许就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每一个父母都有按耐不住向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用苛求自己能彻底解决养育的苦恼。我们只需要明白更好的方式是什么,然后从中拿到自己适用的方法,让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一点,就足矣。
  ​我是魔斯妈妈,俩宝妈。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原创不易,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
  为回馈粉丝,魔斯妈妈免费向大家开放海量英文启蒙歌曲、游戏(学龄前)、绘本、国家地理儿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关注我,私信发送“国家地理”或“歌曲”或“绘本”。(文/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