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四年前,去福建武夷山的时候,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大红袍,在武夷山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见到大红袍,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山大红袍的知名度自然不同凡响,尽管并不会品茶,但在一个景点里,我还是和众多游玩者一起坐在那里细细品了几杯,准确的说,应该是喝了几杯,因为我真的喝不出什么特别,但红茶的香郁仍然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品茶师,加之卖茶叶的能说会道,我们都买了一些,一斤500元,也不知是否正宗,反正就拿回家了,不曾想,在我看来如此名贵的茶叶在老家却受到了冷遇,原因竟然只有一个,红茶并非我们老家人的最爱。2 |- L1 m! h3 r1 E# z7 J1 S
汉中茶韵:记忆深处里的春日茶事
$ ]% G& j* r+ ^0 I) g
这,就不得不说老家的茶叶了,老家位于陕西汉中,与黄土连绵的陕北、干冷萧瑟的关中不同,汉中与四川接壤,与四川风土极其相似,山水皆有,四季常青,秦岭的余脉延至汉中,使得汉中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小江南,秦岭阻挡了冬季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流长驱直入和春秋两季北方的沙尘,大巴山里千谷万溪牵引着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形成亚热带气候,适宜于茶树生长。于是茶叶便在汉中落地生根,茶叶在汉中是家喻户晓,汉中的西乡,南郑,勉县等地产茶众多,曾经有汉水银梭、定军茗眉、子午仙豪、宁强雀舌等众多品牌,一时声名鹊起,我的老家南郑种茶历史悠久,资料记载,南郑的种茶历史可追溯于夏商时期,在唐代已有“梁州出名茶”的记载。北宋“茶马贸易”的繁荣正是南郑茶业兴盛的写照。而南郑茶叶的最高赞誉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泰斗陈宗懋先生那句“南郑茶园的生态条件是中国最好的”,这句话至今在南郑大道的显眼处依然矗立着,过往的行人一眼都能看到。9 F- ?3 W+ z$ a w
老家种茶、采茶、也喝茶,反正与茶叶沾边的事情在老家都能找到,大家都说清明茶为头茶,品质最好,口感最佳,价格最高,但实际上汉中的茶叶根本等不到清明,每年的三月中旬,也就是春分过了不久,茶叶便已经开始采摘了,所以,南郑地区的头茶应该叫做春分茶更为贴切,采茶的时间会一直持续到六月,那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的三个月,却是很多农家人最期盼的时刻,更是孩子们最美好的时候,白天的时光除了上学,就是采茶,上小学的时候,下午3点多就放学了,书包一放,我们就拿着盒子或者框子就飞奔到茶地里开始采茶,通常都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小伙伴一起,要么各自奔向自己茶地,要么奔向村里的茶园,茶叶的采摘就开始了。' C, b* Q% Y9 g0 {& }
如果不是有钱赚的话,我们可不愿意费这么大的劲儿去采茶,去哪里玩不好呢?可是这茶叶能卖钱,足够我们的零花钱。90年代的汉中农村,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闲钱给孩子们零花,乡下孩子们和城里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得到的零花钱通常都是1毛,2毛,5毛都是少有的,一块就更别提了。而茶叶,一下午就可以卖十几元,你说我们怎么不心动呢?摘茶叶的那几个月,可以说是我们最富裕的时候,正因为有了茶叶,我才有幸在小时候吃到了各种廉价的小零食,所以我们也愿意付出劳动去采茶。
; k3 {" ~( w5 G: j7 W 通常来说,孩子们都喜欢摘小茶,因为小茶价格高,在开始收茶的时候,基本上就是30多一斤,当然,现在已经涨到60多元一斤了,一下午两三个小时,最不济也能摘上二两茶叶,就可以卖到好几块钱,那时我们的做法通常将整钱交给家长,零钱自己留着,比如卖六块,五块交给家长,一块自己留着,可别小看这一块,那时,一毛钱可以买一根辣条,一根冰棍,一个冰袋,或者10根拉丝糖;两毛钱可以买一袋太空面,唐僧肉;三毛钱可以买一根小奶糕;5毛钱就可以买一根大红鹰火炬,还能买一袋酸酸甜甜的QQ糖。能拿5毛钱买零食的在我们看来就是土豪了!正是这些美食促使我们这些连家务都不愿做的孩子们却愿意到茶园去劳动,物质的诱惑远远大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式教育。) w- E2 K- F4 @
我们家以前基本没有茶树,真正意义上的茶树只有5行,禁不住天天摘,山后面的树林里倒是有一些散乱的茶树,但是一般来说,只有我敢进去摘第一茬,等到树叶发起来,草长起来的时候,里面经常会有蛇,我就遇见过好几次,不过我不怎么怕蛇,所以,每次我进去都收获不菲。自己没有茶叶怎么办,就给村里边的茶园摘,人家给算工钱,一半一半,说是村里面的茶园,其实以前都是每家每户种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成了集体的了,我们同学家就承包了下来,我们这帮小孩子们就去给他们家摘,那时,十里八村的人都会去茶园摘茶叶,男女老少,尤其是小孩子居多,每天下午,茶园里闹腾的就不像样子,孩子们边摘边打闹,大人们边摘边唠家常,天黑了就到同学家去称茶叶,算工钱。我同学他们家就把这些茶叶收起来去卖。
6 Z7 B" e7 A1 Y$ k9 T( [$ l5 L 当年卖茶都会去茶厂卖,茶厂是我们乡镇原来比较大的一个企业,就在我家旁边不到一公里,旁边就是乡政府,这个集收茶,制茶,销茶于一体的茶厂在十多年前辉煌的一塌糊涂,曾经是乡里甚至是县里的优秀企业,我至今都记得那时的盛况,每天晚上卖茶都得排队,茶厂用竹子围起来一个场地,光开收据的人就有好几个,一个负责上称,写重量,一个负责定茶叶的品级,一个负责写单价,最后一个负责核算价钱并盖章,人们卖完茶就在另一边去等着叫名字拿票,拿上票之后去旁边的划票处兑钱,划票处是一个小房子,里面是一个老先生戴着眼镜,没零钱的时候,一块两块的人家都不给你兑,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拿出兜里的9快零钱,人家给你一个10块,而且,兑钱只在下午7点之前,也就是说,晚上卖茶的就只能第二天专门跑一趟了。那时我们这些小孩总是喜欢爬上竹子看他们写字,就为了早点能叫到名字或者捡一张人家用过的复写纸,周六周日去卖茶,有时候都得排上半小时,茶场里的制茶工也很多,一个大房子里,收上去的茶叶都堆满了,大茶小茶,一天下来估计就能有几千斤,收茶一直能持续到晚上10点,制茶的机器一天24小时都在轰鸣,我们家离得近,那时简直觉得是深受其害,茶厂制出来的茶附近商店都有的卖,那时的盛况简直是让人叹服。往往在9点之后还能听见那些卖完茶往回走的人说话声。
, J! r) b% [) i) P5 y; C6 f: D3 G 而这辉煌持续到我上高中时就不行了,因为附近茶贩子多了起来,这些茶贩子一般会将南郑的茶叶卖到勉县,价格会比南郑当地茶厂都高,所以茶贩子的出价也往往比茶厂的高,另一方面,茶厂对茶叶太挑剔,一级茶他往往给你定成二级,称的时候还经常缺斤短两,本来茶叶就比较少,让它一称更少了,这一下就能少好几块钱,所以渐渐的,去茶厂卖茶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即使他们守在路口上也很少有人去那儿卖了,后来,茶厂改革,乡镇企业改为私人企业,不过也是积重难返,机器的轰鸣声渐渐地就听不见了,茶厂也渐渐的就垮了,2013年7月21日,难以为继的茶厂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两年后,也就是2015年7月7日,南郑县(现为南郑区)人民法院正式宣告茶厂破产。这个曾经辉煌的乡镇企业就此走向了终结。
1 ]: ]& x5 g" C8 j3 F1 Q 茶厂的倒闭对茶农们倒是影响不大,茶贩子越来越多,种茶的也越来越多。山村里的世界就是这样,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茶叶现在卖到了六七十元一斤,比十几年前翻了一番,很多人,包括我们家在仅有的地里都种上了茶树,现在老家几乎成了一个整体茶园,其实种茶树的初衷并不是不想种粮食,以前那些良田都是种水稻的,只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农民们用水的那个水库被大坝震出了裂缝,后来重修了两三年,农民们放不了水种不了庄稼,所以就改种了茶树,政府也在积极推广茶叶种植,事实证明,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庄稼一年根本卖不上钱,甚至费心费力,还倒贴钱,而茶树就不一样,只要每年秋天施肥剪枝,又不需要除草灭虫,第二年春天就会给人民丰厚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 B. d: V" p k3 a( K1 _ 很多年前,家家户户基本都会自己炒茶,我们家同样如此,手工炒茶得用当天采摘的新鲜茶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使用农村的传统土灶、大铁锅和木柴,大火使铁锅受热,双手迅速翻炒,使茶叶均匀受热,水分大量蒸发,颜色变暗,有茶香飘出,是第一次杀青;第一次杀青后,茶叶放入簸箕中摊凉,改用小火复炒,双手展平拍打,紧压茶叶,使茶叶固定成型。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接下来,将茶叶烘培至干,用铁锅的余热,翻炒后将茶叶摊平在锅中,茶叶散发出沁人的清香。最后,茶叶完全失去了水分,外形扁平挺直,色泽黄绿明亮,茶香清新,及时出锅并封存。
汉中茶韵:记忆深处里的春日茶事
/ m+ u+ w6 P) ?% O& y% o 一般来说,一锅鲜叶炒干平均用时30分钟,一次能制得100克干茶左右,25斤鲜叶能制出1斤干茶。手工炒茶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火候对炒茶至关重要,双手的力道和速度等,全凭个人经验,每道工序都不得有半点马虎,关系着茶叶的外形、颜色、滋味、和汤色。小时候家里炒茶全靠手工,自己家里制几斤茶通常要炒到凌晨两点,大人们累的腰都直不起来,而如今这种原生态的炒茶手艺基本试穿了,很少有人再动手炒手工茶了,老家人每年都会在茶叶快要摘完的时节,摘上几十斤去制成茶叶,只需要几十块钱的加工费,一年的茶叶便够了。7 Q; @) a5 U0 s( a
千亩良田,如果没有辛勤的劳作,那一片片充满生机的茶园如何而来,万千茶树,如果没有农人巧妙的双手,那一片片普通的树叶又如何能变成杯中那上千身价的名茶呢?农家人用双手栽种茶树,用双手采摘茶叶,最后最喜欢喝的却是大叶子茶,一来小茶制好的茶叶价格很贵,从几百到上千不等,一般农家人都哪里舍得涉足半点,颇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韵味,二来农家人喝茶一般都只要味浓,不要什么品相,往往一个大茶杯,一把大叶茶叶,开水一泡,解渴地很。
& U x4 N4 L* `5 {* ]- G' ?; C9 C 从上大学到如今工作,因为一直在外地,所以有很多年都没有采过茶了,然而,那些年采茶的欢乐,去卖茶时的喜悦,以及拿着自己劳动得到的钱去买零食的满足却让人无法忘怀,永远在心头回味。(中国美丽乡镇地理志)
/ d/ N5 M! B2 N# u
# H. n& R5 D5 `: \
9 [6 {$ x+ N/ \1 f- i% M2 m5 D9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