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著名的教育心理学领域专家,她在教育访谈中曾说过这样子的一句话:“4、5岁是人格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家庭教育要重视人格教育。"
李玫瑾教授曾经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家里面有孩子的,千万不要百依百顺,很多逆子都是由父母“宠出来”的。
“惯子如杀子”,时间长了,他们只会养成自私的性格。而绝大部分的成功者,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人都是有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会拥有责任心,辛勤付出,会与人合作。
相信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比如有些父母,孩子这次考60分,就开始期望下次考90分,如果达不到,孩子很容易泄气。
这类孩子小时候看似聪明,长大后基本没出息,父母别瞎高兴
当家长发现孩子并没有按照要求达到一定的期望时,家长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时常会对孩子说出"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太让我失望了"这些话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家长却很少会反思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教育孩子,凡事要讲究一个度,可是家长却始终没有认真的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否是因为自身的原因。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孩子"没出息",而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
这几类孩子小时候看似聪明,长大后多半没出息
1、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因为各种生活诱惑,从而导致在学习和兴趣上产生了失衡。在幼儿时期,孩子喜欢零食和玩耍,而当家长想要让孩子学习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时,孩子就会开始排斥。即使家长严厉的要求孩子这样做,但往往会发现,孩子会变得心不在焉起来了。因此,家长会把这种不认真的行为归结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来。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明白以上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真正想要让孩子的注意力变强,就要做到分配有度。家长可以适当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比如在下午几点可以吃零食,在上午几点陪孩子一起阅读。家长的参与性也是很重要的。
2、喜欢看电视
看电视几乎是所有孩子的爱好,一看到电视里面的动画片就停不下来。随着长时间的坐在电视机前,家长很多时候因为忙而无法顾及。时间长了后,孩子的身体机能会发生下降,并且会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
久而久之,孩子更加潜移默化的不爱学习,从而导致未来可能会出现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从而导致"没出息"状态。
面临这种情况,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对电视的关注度,可以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来降低孩子对电视的兴趣。偶尔也可以陪孩子去户外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游戏,让孩子不要过于依赖电视机。
3、自控能力较差
孩子需要家长良好的引导才会拥有正确的行动观念,当家长看着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孩子会表现的很认真。当家长一去忙别的事情,孩子就开始放飞自我,并不是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了。孩子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认知很低,并且内容的缺乏趣味性会导致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不用费力的事情上来。
这是孩子出现的普遍情况,可以通过让孩子做某件事来获得的成就感,帮助孩子做提升做事的积极性。比如当他成功的做完一件自己并不是很情愿的事情,但是获得了该有的学习成果。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毫不吝啬的夸赞孩子,让孩子对这种行为产生积极反应,增加这种现象的产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该做什么有了基础,就会凭借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了。
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好习惯则会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孩子长成什么模样,更多的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尤其在3-6岁的时候,是培养孩子优秀人格、优秀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重要时期,很多父母忙于工作,缺席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导。父母再忙也要抽点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3-6岁是孩子形成习惯的关键期,若不注意引导,坏习惯极易养成,坏习惯一但定型可就很难再改了。所以,如果孩子有这些坏习惯,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温和而坚持”的改正过来!(叽里呱啦鱼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