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是我们教育该做的事。
所谓“明明德”,就是“立德树人”,就是彰显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等一切人性中美好的成分。学生与学生的差别,是光明面的多少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教育家魏书生: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教师方法太少
魏书生(著名教育家,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校长)
基于这个认识,教师的任务就是“明明德”,即发现学生身上的光明,引导学生不断去发展、增加光明的品格,使学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获取快乐。
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发现发现再发现,发展发展再发展。学生就像一棵树,发新芽儿,出新叶儿,抽新枝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学生的优良品格会日新月异,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这就是“亲民”的教育。
教师只有做到了“明明德”和“亲民”,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向人生的最高境界——至善,不断迈进。
办好一所学校,要侧重“两大点、一小点”。这“两大点”,一是民主,二是科学。“民主”就是要抓好服务、互助、人际、商量四大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老师的助手,把每一位教师都当成学校副校长,树立服务意识,建立互助关系,发展个性特长。
“科学”就是要科学制定计划,科学进行监督、科学总结经验。要研究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规律,敬畏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实际,按规律办事。要守住好的传统,守住好的经验,按规矩办事。
“一小点”是指教育教学要练好松、静、匀、乐”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具备良好、快乐的心态,做事身体要放松,心灵要宁静,呼吸要均匀,情绪要乐观。要保持无压状态,使注意力、记忆力等保持最佳状态,高效率工作和学习。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是我们自己不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态度去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教师,而应该自己努力适应学生。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坦然地面对现实,接纳班上的后进生,才能自信地工作,千方百计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转载:现代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