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7074|回复: 0

[人在他乡] 别离,只是一碗汉中面皮的距离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8-11-26 08: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在汉中,长在汉中,从小被一碗碗面皮喂养,故乡的山山水水在我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大汉山巍峨挺拔,汉江河两岸芦花弥漫,逝去多少青春岁月,长大后远离故土,思乡心切之际,面皮就成为故乡的一个印记,每每看见异乡街头的面皮店,就像回家过年一样奔过去大快朵颐,思乡之情就在这一碗碗面皮里,慢慢的淡去......老家农村几乎家家有小石磨,泡几碗米,上磨一推,乳白细腻的浆液流淌下来,然后烧火上笼,蒸煮调配,烟熏火燎之中,一碗红白黄绿、酸辣清爽、由米变面的美食就呈现在眼前了,虽是素食,确有荤香,在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成为了我家仓促待客的应急首选:主人和客人一起转一转石磨,推一推米浆,家长里短,随意桑麻;家人团聚,苦乐酸甜,像极了北方人家团聚包饺子的习俗。

别离,只是一碗汉中面皮的距离

别离,只是一碗汉中面皮的距离

  汉中面皮历史悠久,各种典故都有,从秦始皇到汉高祖,大概是历史太过久远,地方志都变成传说了:地方官员为给皇帝进贡,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再蒸制而成,但不管怎么说都是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发明了这一美食:国内很多地方都出产一种土著稻米——桂朝(贵朝)米,这种大米硬而糙,经过浸泡研磨,上竹笼高温蒸制后,极大地改善了口感,制成的这道美食,汉中叫面皮,关中叫米皮,云南叫卷粉,两广称河粉,大抵叫法各异,但是制作方法基本相同,调配口味却因为地域原因有所差别。汉中面皮酸辣可口,更兼用本地老品种豆子泡发的豆芽作底垫子,或以时令菜蔬作底垫子,搭配的营养均衡,非常符合现代饮食健康潮流。改革开放的这些年里,勤劳的汉中市南郑区新集人走南闯北,把这种独特的面皮推广向了祖国大江南北,因此流传开来一个个致富的故事,汉中面皮也成为中国十大经典地方早餐。汉中物产富饶,为古九州之梁州,两汉三国人文荟萃,产生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也在情理之中。
  上初中时我开始住校,离家较远,没有公共交通,没有单车,只能徒步两个小时走到学校,所以两周才回一次家,家庭困难没有肉吃,泡上几碗米,母亲和我一边烧火一边蒸,米浆的稀稠,舀的分量,摊的均匀,揭的眼疾手快,烟熏火燎一阵忙碌之后,换来一阵吃肉的感觉,略微慰藉一下淡的不能再淡的五脏庙,半个月就这样过去了。母亲说这叫“苦做甜吃”。长期大量的劳作使得母亲掌握了这些细微的差别,蒸的面皮也获得了周围邻里的一致好评。只要回家都可以吃到母亲用石磨竹笼手工蒸制的面皮,我的胃口就是母亲这样培养出来的。天热的时候,蒸好放凉切的细细的拌着吃,磨好的米浆一次不蒸完会坏掉,蒸好了就送给左邻右舍一些。冬天吃热面皮是汉中独创:滚烫的面皮刚出锅就直接抖进调好各种作料的碗里,料水要多些,不然没法拌开,热气升腾之际便是美味扑鼻之时,馋的旁边的人也会抢吃几口,一边蒸一边吃,直到把肚儿吃撑。冬天米浆放个一天两天的也不会坏,想吃多少蒸多少,邻居借口过来串个门搭把手的功夫也有面皮吃了。面皮好不好吃,原料很重要,米要用桂朝米,油辣子要用本地产的油菜籽榨出来的菜籽油泼,各家还有自己的秘方,其他大同小异,但是口味儿却千差万别:在这个充斥着现代食品加工机械和添加剂的时代,愈来愈难以找寻到自己无比钟爱的那碗面皮了,就像故乡一旦远离,无论怎么找寻,都只能是似曾相识,而游子也只能是故乡生命中的过客,即便经历了骏马秋风塞北,拟或是杏花春雨江南,那个躁动的灵魂始终无处安放:到哪里找寻我的故乡......在外漂泊,一碗面皮慰藉了多少离愁别绪,记得那年春节,在滇的同乡聚会,有热心者空运了一些面皮,因为天冷面皮返硬了,重新又蒸了一遍,口感差了点,但是对于一众身在异乡的旅人而言,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在春城的阳光里,在欢声笑语中,认识不认识的,因了一口乡音,一碗面皮,仿佛回到了故乡,醉眼迷蒙中,徜徉在故乡的山山水水中,与亲人们团聚一堂,共话桑麻......逝去的朋友牧心说:别离也只是一碗面皮的距离。他在故乡,我在他乡,一次次的别离之后,竟然真的和他永远的别离了,不再只是一碗面皮的距离了......(作者:周春维)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