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372|回复: 0

[闲谝] 勉县元墩镇元墩村有个“自乐班”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2-9-26 12: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结束了一天农忙的乡村,傍晚本该是寂静一片,但在勉县元墩镇元墩村的农家院落里,却一反常态地响起了欢快的音乐,30余村民踩着音乐的节拍跳着欢快的舞蹈,欢歌笑语环绕着暮色中的田间阡陌,53岁的夏素芳熟练地加入了跳舞的队伍。白天在家照看孙子,晚上7点到大院跳舞已经成为了夏素芳生活的新内容,“自从前阵子跟着她们学了几下,这几天还没到7点就坐不住了,就盼着晚上能去跳两下。”夏素芳口中的“她们”就是元墩村农民“自乐班”的成员。* N0 n. S, B9 @- a" M2 e% \
" d6 T" F/ z/ g
        说到“自乐班”,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创办人,当地一位爱好文艺的农民侯全忠。前些年侯全忠从外省打工返乡,发现村里“死气沉沉的,村民们白天忙完农活空下来,不是懒散闲谝,就是搓麻将、打牌”,看到这,66岁的侯全忠动起了一个念头: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带动村民“唱起快板、跳起舞来”。很快,他的想法得到了家里和村上的支持,县上也为他们送来了一万元的服装、乐器、道具等。2011年6月,侯全忠的农民“自乐班”“开张”了,14名农家妇女作为首发阵营先期加入了这支队伍。侯全忠作为快板、小品、三句半等节目的原创编排者,被班里演员们自豪地唤作“侯团”,在这位“侯团”的带领下,“自乐班”很快就发展成由16名文艺骨干组成的农民文艺演出队,这些身上还沾着泥土气味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舞台的主角。' S: C( D) y  z! @

- n4 }) ]) ]; ~# R        阵仗大了,名气自然也就打响了,现在的“自乐班”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文艺演出队,附近镇村的庙会、婚娶喜宴、县上的文艺汇演,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去外头演出大都是骑摩托车,有时一演就是几个小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只要大家愿意看,我们演得也高兴。”“自乐班”成员王明香说。“自乐班”的效益大吗?笔者不禁问。其实,创办至今的演出,一半以上都是公益性的,偶尔的报酬也被置办成了演出道具和器材,演员是不收私酬的。“出去表演时我们的化妆品、路费也都是自垫,大家就是图个乐,这些小事也能克服。”“自乐班”成员唐秀琴说。最辛苦的一次演出是在去年腊月,她们骑着摩托车赶往远在50公里之外的南郑县大河坎镇为一场婚宴演出。“当时骑着摩托车手脚冻得生疼,但是心里想着跳舞的事,也就忍过去了”王明香回忆到。. F" S5 \4 [, c* V2 I

! m! k0 r% p* X& {8 |' w$ ^6 ]        随着“自乐班”在城乡活跃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参与到每天的健身舞蹈中来,由开始的“只看不跳”变为“乐在跳中”。人多了,“舞台”也从村会议室转移到了村民门前的大场院。* O6 U! w) P) `: p- K# ]
- n' T% x/ t) ]
       “他们编排的节目,不仅表达了党的好政策,还有我们身边的好公婆、好儿媳、孝子们的事迹,无形中影响和教育了村民。”元墩村村支书张伟说,“现在村里打麻将、赌博的几乎没有了,村民们忙时干活,闲时跳一曲,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出了爱好。”“自乐班”所有的节目均为自编自演、花样层出,其中不乏小品《相亲》、快板《一枝花》等一些反映新农村建设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自创办以来,“自乐班”大小演出达20场,仅广场舞一项经常性参与的群众就达三四十人,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演绎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食粮的渴求,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r: c  ~$ |) ]

- ^. M' ?' }  ~  w       “过两天,我们要去参加县上的‘华晟杯’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大赛,听说全县像我们这样的农民演出队就有近50个,到时候我们一定要在全县乡亲们面前展示出咱们的风采!”“侯团”说完,又情不自禁地给笔者来了段自创的快板《自乐班》:“……找到快乐才时尚,有吃有喝不算好,心情愉快才是好,现在幸福要增值,精神快乐是大事……”5 `6 A( [4 B' E% P  u
( 佘圣坤 梁袁华)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