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丁酉十月,我们一行摄友离开喧闹城市,走近幽静、古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老小镇——镇巴碾子哑。& A F$ W6 y2 Z8 _) l$ |& M
碾子镇位于镇巴县东北角,距县城106公里。东邻汉阴县双坪乡,西接巴庙镇,南依紫阳县燎原乡,北靠西乡县两河口镇,因早期当地是一个码头,码头上有很多栓船的石柱,人们称其为“碾子”,故当地地名由此而来。: f4 f; I; X) K% t' R, _# j- M
镇巴碾子垭古镇游记
+ e2 q- I& d5 O. `- H5 g4 Y' s
碾子老街兴盛于明、清两代,民国年间开始衰退。1986年撤区并镇,将原来的后河乡、碾子乡、新庙乡、碾子区公所,合并为碾子镇。镇设机构陆续迁往中坝,老街遂之衰落。3 ~! d2 D: {# ?8 h
古镇依山起势,临水赋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面积不大,只有一条一里多长拾阶而上的青石板老街贯穿古镇南北。, Q/ m* D y! K1 ]* \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抚摸着斑驳灰墙,打量着逼仄村巷,像细细品味一本书,风云万里,烟尘渺渺,千年风流而一卷难掩;走在这样的老街,又好像在和历史对话,已磨损得十分光亮的石板浸满了历史的印痕。一代文明,就象这深秋的落叶,在阳光雨露中兴茂,在风霜雾霾中凋零,唯有这破烂的老屋,仍颤颤巍巍地挺着脊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变迁。# _; S6 z! T' J6 M) o) W
镇巴有一怪,石板把房盖。由于当地的板石厚薄均匀,质量轻,防潮湿,当地老百姓有用它来盖房顶的习俗。1 m/ l) J; e$ ^ B" j- }
古镇上的老人们惬意享受着晚年时光。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已开始幻想:当我老了,要用古朴舒适的蓝印花布做衣裳,撑一把油纸伞,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和你一起,做枕水的人家……2 M4 ` H9 X5 b) x) ?$ e5 i
老乡,借你背篓背哈子嘛
6 V+ [! h$ H, E3 W3 _ 叹千古兴亡多少事,唯山水永存!
* q" _* S( \7 K: O; P 漫步街上,透过那些敞开着的木门,可以窥见屋内的一切,甚至可以不打招呼,随意穿堂入室,登楼临窗远观拍照。主人若遇见,还会敬烟奉茶,陪着说话,引领你到每个房间细细察看。6 B# C' m. U% n
0 |/ r/ c7 O. q* }9 \1 D
老街蜿蜒斗折,房屋随形就势、随坡就坎建造。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门多为可拆卸的木板,外伸出成木柜台,便于经商、售货。
& i, j4 d3 b: I1 F4 t; _ c 在逼仄的临街店铺中,隐藏着一家门面不大的剃头店。来店理发的都是住在老街上年长居民,人多时还要等候,据等候的人说,他们都喜欢在这里理发,因为这里仍然保留着刮胡修脸的手艺,尤其是修脸时的那个享受比城里人按摩还舒服。修脸前师傅用热毛巾敷在脸上,把胡须汗毛烫软后,再用磨得锋利的剃刀剃须刮面,在这里理发是一种享受。, S# D r3 ?+ ?7 p& e5 U
理发店的斜对面是一家裁缝铺。我探头望去,裁缝铺里风韵犹存的老板娘正在对镜梳,见我在拍她,便热情的招呼我进屋坐。走进裁缝店铺里,挂的、摆的都是各种颜色、各样质地的布匹,一捆一捆的。顾客来了,选了颜色质地都合意的布,裁缝拿了条尺子上下左右替你量了量,在小本子上记个码数。过了若干时候,你就可以拿到合身的崭新衣服。就是这样,她在这老街的裁缝店铺的小天地里,为古镇的百姓做了一年又一年的衣裳。
) X' c0 \# O C- p5 t( f
镇巴碾子垭古镇游记
9 d9 H/ y1 d+ |7 F
传说中的贞节牌坊——传光绪年间出了一位十分坚守妇道的忠贞烈女—汤氏,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上敬父母,下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双双高中武举人与进士,光绪帝闻之,感于其母高风亮节,下诏为其修建了一闻名乡里的贞洁牌坊,以昭其德。自此之后古镇世风日盛,年少汉子们不再游手好闲而专于顾家兴业,青年女子们也极少再红杏出墙而专于相夫教子。7 X; ]2 ?1 x8 _9 Y6 @
碾子镇有一脚踏五县(镇巴紫阳石泉汉阴西乡)之灵气。新建的碾子镇充满了市井的生活气息。(来源:美篇 蛋蛋)
+ A1 g1 z" ~, W; Y' o) P |
-
镇巴碾子垭古镇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