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842|回复: 0

[学校] 一个前中学政治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察:根本没有魂,何苦四处寻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7-5-23 08: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本没有魂,何苦四处寻
                             ——一个前中学政治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察

  一、从学生不会写作文讲起——语文教学问题的根在哪里
  一直以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是个伪问题。
  写文章和其实生孩子一样,本是不需要专门学习就可以会的事,只有极个别书读太多的博士才会有“两人躺在一起分子跳来跳去就会受孕”的天才想法。发育成熟有想生孩子愿望的,正常情况下都是没有问题的。
  写文章也是如此,有经历,有感悟,有写的冲动,文章自然就出来了。换言之,能说清楚,就能写具体,把自己说的话记下来,这能有多大的难度?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看起来不会写作文呢?我的解释可能和很多语文老师不一样!
  我认为,现在学生不会写作文,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空间不够!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能跑吗?关在鸡窝里的凤凰,能飞吗?奇怪的是,很多人眼中只有老虎,却无视关老虎的笼子;看到了凤凰,却不见鸡窝,然后在那里嚷嚷,老虎呆呆得不会跑嘛,凤凰蔫蔫的不会飞嘛!
  学生不会写作文,怕作文,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教孩子写作文的办法,差不多就是要求一个孩子刚开始学走路就得练正步,刚开始学说话就得练美声。踢正步、唱美声,这些其实成年人也没几个用得上,但现在语文老师教孩子作文的方法,基本就是这个样子,要求太高、规矩太多,孩子能不被毁了吗?
  写作文和画画一个道理,不要一上来就那么多规矩,要允许孩子瞎写瞎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先要开心,再作引导。磨刀不误砍柴工,可惜许多老师已经不知道这话是啥意思了。为了尽早、尽快显示自己的教学功力,我们急急地告诉孩子文章要这么写,画要那样画,不能这样,不许那样,然后在一堆依样画葫芦的作品中挑出几张像模像样的,屁颠屁颠向家长和校长邀功,根本不去注意太多的孩子已经被训练得对写作和画画丧失了兴趣和信心。目中无人,莫过于此。
  当然,不只是作文和画画这个样子,中国式教育,总体上都是如此。
  这些年,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老师手里的人质。百般隐忍的原因,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得苦中苦”之后能够成为“人上人”!对老师来说,学生是自己获取名利的工具。说得华丽一点,叫“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可很多事实表明,不少老师已经把自己从学生成功路上的铺路石变成学生的同行者,然后顺势把学生当成了自己成功路上的垫脚石,其中几块桀骜不训、冥顽不化的绊脚石则必须设法排除才好。实在不行,就要求家长拿一纸弱智证明到学校,为自己的绩效考核保驾护航。而对领导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他的人质和工具,敢不服从?有你好看!那么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弄了个领导当当,可不就是为了治你。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不要太爽啊!
  家长、老师和领导,大家立场虽然不同,思维实际上是一致的,追求是一样一样的。
  因此,我曾说过这样几句话:
  中国式教育所做的事情,就是将一个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性硬生生地压榨、收缩为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只要我过得比你好”!
  中国式学校,就是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地方;中国式教师,就是不屑于了解学生但热衷于教育学生的一群人!
  再说白一点,中国式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鼓励浑水摸鱼,即无视不合理的社会规则,鼓励孩子们在显失公平的社会格局中通过个人努力改善自身处境。
  说大了,回到语文、回到作文上来。
  都说学生怕作文,其实又有多少老师能写一手好文章?做过7年多教育媒体编辑,我敢说,就是语文老师中,能写得文从字顺的也不多。在这个基础上文章还能有想法有意境,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一群自己都不会写文章、不爱写文章的人教学生作文,能教出啥样子?
  我这里不是批评语文老师。我知道,语文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他们,或者说你们当年也曾被语文老师说不会作文,而你们的语文老师其实和你们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也不会、不爱写文章。
  为什么会这样?
  从根子上讲,这是因为我们一直缺少一个能够平等交流、自由言说的氛围。满满的都是套路,这个话是最近流行起来的,这种事可有悠久历史了。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翻了是小事,弄不好掉水里真会死人的,此所谓祸从口出。
  看这幅漫画时我们会心一笑,可回想一下历史和现实,我们都心有余悸啊!相比“引蛇出洞”那一招,相比夫妻相互举报、子女与父母划清界限那种事,现在的删帖、喝茶都可以算是进步了。
  因为没有平等交流、自由言说的氛围,我们听别人讲话,第一反应往往是:他说的是真是假哦?该自己讲话了,首先会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说错话啊!
  这样的氛围,一方面让多数人不愿意面向公众讲话、不愿意写文章,另一方面也能造就一批善于察言观色、八面玲珑、妙笔生花的写手。在做编辑时,有的时评高手投稿,同一件事能够写出观点完全相对立的两篇文章。我视之为最无节操的写作。
  语文老师呢,可能两边都靠不上,职业身份要求他必须面对学生讲话必须写文章,而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写作水准又实在不敢恭维。
  能力不够、没有主见,于是特别依赖规矩。许多语文老师只能按照教参的提示、按照师傅的指点,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指导孩子作文。
  大家也知道,越是没有底气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得装啊!于是,越有灵气的孩子越容易受到批评。“雪化了变成春天”必须是错的,“化成水”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长此以往,最后几十上百号学生被老师指点得呆若木鸡,老师遗(man)憾(yi)地说:“看,现在的孩子不会作文啊,真没辙!”
  这不就是怪笼子里的老虎不会跑,怪鸡窝里的凤凰不会飞吗?
  有人可能还不服气:那我把笼子打开,把鸡窝踹了,这总可以吧!
  或许还真没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被关久了,野性会丧失,许多功能会退化。况且,古人早就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真正厉害的笼子鸡窝,肉眼是看不见的啊。
  我说的这些,其实两百年前,确切说是1839年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已经说清楚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许多校外的作文辅导班,除极少数可能是在做着功德无量的矫治工作,大多数是在忽悠孩子,是拿止痛片当疗伤药。类似于乡里郎中治蛇伤,不死的都说好!
  所以我认为,目前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压根就不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说得婉转一点,语文教学真正的尴尬是:一大片熟睡的人在对学生讲梦话,另一大拔装睡的人在对学生说昏话。
  大家不要跟我急,我知道许多人会说两句话:第一句,我们也不想这样,可我们又能怎样?!第二句,你行你上啊!
  不客气地说,语文老师给我的印象总体真的不好——虽然本人一直被很多人误以为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煽情有余讲理不行。当然,其他老师确实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现在就不是一个讲理的时代。
  但我们还是得讲理,因为我们是教育中人,我们面对是孩子啊。
  下面说说我怎么看这些年众人对语文教学的批评。
  小夜曲王珺-一尘不染
  二、语文,你凭什么不许人家说三道四——没有有效的批评就没有真正的建设
  曾在一个教育Q群里就小学生写作问题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一位和我有过较深接触但后来分道扬镳的语文老师冒出来呵呵一笑:“语文是人人都可以说上12345的学科。”
  这些年,所有中小学学科中遭遇批评最多最猛的大概要算语文了,多年前甚至有人提出:“误尽苍生是语文!”有些语文老师为此耿耿于怀,却没有能力作出有力的回击,只好时不时阴阳怪气发些牢骚甚至说出一通蛮不讲理的话来,大概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吧。
  我认为,人人都能说上12345的语文才叫语文,才体现出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
  英语不是母语,评说英语教学的人就少了许多。可我们天天讲中国话,对语文说三道四很正常啊。如果中小学语文搞得只有中小学语文老师这个群体才明白,只有他们自己内部才可以交流,那语文成什么了?又一套江湖切口吗?
  不管学界对“语文”这个词有什么批评和建议,我理解的语文就是教人阅读和表达(说说读写),以及教人在阅读和表达中成长为人的。所以,任何一个有能力阅读和表达的人,不管教不教语文,都有资格对语文教学说上12345。
  如果有人想说却不敢说,想说却不会说,只能说明这个人没有学好语文。至于是不是语文老师教得不好,可以另说。同样,对语文教学批评到位者也不一定是他(她)当年的语文教师教得好。学好语文,有很多途径。
  批评不一定都对,但谁都有批评的权利。在此,我想劝语文老师几句,大伙儿也就是说几句自己的看法,哪怕说了“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这样的话,也不是给语文老师下达命令。听不听尚且由你,做不做更是你自己的事,又何必表现得这么脆弱,人家说几句都耿耿于怀?
  曾和一位语文教师交流。
  TA说:“那些话对年轻老师造成的误导会比较大,让年轻老师的专业成长多走不少歪路!”
  什么时候语文老师这么重视这些闲言碎语了,还居然因此走上歪路?如果不是做梦,我想每个人都清楚以下两点:
  第一,是因为语文教学问题太多,才引起社会的愤然批评,并不是受到众人批评之后语文教学才走上了歪路;
  第二,误导年轻语文教师的不是外人,恰恰是语文圈内的众多权威,比如语文教材的编纂者、语文学科标准的制定者以及众多所谓的语文名师和学校领导们。
  最近两年,很多人站出来批评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乱改原作,降低文章品质,还不尊重著作权,用了文章不给人家署名。这对年轻教师的误导该有多大。
  有位“小学作文教学专家”认为小学生要能写好作文,必须得先说清楚——注意啊,是“说清楚”——什么是“观察”、什么是“细心观察”。这样的人居然成为“小学作文教学专家”,还有一堆的小语教师粉丝,怎能不让那些虽不教语文但懂写作的人笑话?难不成我背不出“观察”的定义,我的眼睛就是瞎的?我不知道什么叫“苹果”,我就没资格买苹果吃苹果了?
  让圈外人笑话的还有仗着自己是领导听了语文课就敢发布“权威课评”的那些校长,一门心思研究试题甚至以猜中中考高考试题而兴奋不已的语文教研员们。不是说语文圈里没有人懂语文没有人会教语文,但这个圈子里的“南郭处士”也实在不是少数。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这个前中学政治教师现在就在说话,但要允许别人和你商榷,而不是拿自己的校长身份、语文教研员身份压人。
  那位老师坚持自己的观点:“语文毕竟是一门学科,如果是因为母语的关系就可以任人评说,那么也就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教语文了,那还要语文老师干什么?就算有不专业不称职的语文老师,也不能抹杀这一学科的专业属性!”
  呜乎哀哉!这样毫无逻辑不讲道理的话都说得出来,更不能怪什么人都可以对语文说三道四了。
  说语文和教语文,这完全可以是两回事。影评人说,某部片子是烂片。导演说,那你拍一部让我们看看?!这会成为业内的笑话。文学评论家说,某部小说太无聊。小说家说,那你写一部啊?!这同样是笑话。我们是教师,不是建筑设计师,这不妨碍我们说这个房子盖得很漂亮,那个像大裤衩太难看。人家设计师也没说,那你来一个啊。以专业性为借口,拒绝别人的评说,这是傲慢。傲慢的背后是什么?我就不说了。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说,我不会做饭,难道我就不能说这饭太难吃了吗?我说这饭难吃,难道就是要求职校取消烹饪专业吗?鬼扯嘛!
  按照这样的混乱逻辑,我吃到一个臭鸡蛋也不能说,因为我不会下蛋啊。
  那么,和语文老师谈谈专业性!
  我认同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专业性,可是在我目力所及,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似乎总体上很不容乐观。比如前面这位老师,说话缺少逻辑,这就是专业性不够。
  当年在报社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收到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写的关于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案例和思考,看得我头大。概括地说,这些稿子基本上就两个意思:
  一是似乎我们的学生普遍不爱说话,非得老师想尽办法才能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二是学生似乎又是演说的天才,只要老师调动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学生就个个能口吐莲花。
  于是,口语交际课的中心任务在很多老师那里就变成了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课的任务规定是:“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但在不少老师记录的口语交际课中,除了看到他们在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努力之外,难得看到“培养”的影子。
  是课标规定不当?或者说根本没有必要专门开设口语交际课,只要老师们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口语表达就不成问题?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在报社工作时,经常接到老师查询稿件的电话。对话一般是这样展开的:
  “您好!中国教师报!”
  “喂,是中国教师报吗?”
  “是的。请问您有什么事?”
  “我的稿子你们收到没有啊?”
  ……
  能够张口自报家门的不多,而先说清楚自己的投稿时间、稿件题目的几乎没遇到过。这样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不令人乐观,何况这就发生在教师群体当中。所以有理由相信,开设口语交际课是必要的,并且口语交际课也决不应该只停留在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和兴趣的层次上。
  口语交际课的核心应该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想”说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是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压制,孩子自然就有说话的愿望,不需要刻意培养和刺激。因此,相比而言,让孩子“能”说“会”道才是教师应该重点着力的地方。而这,也是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
  说这个事,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专业能力明显不够的一群人,却津津乐道学科的专业性,至少我是觉得有些滑稽。
  大家不要生我的气。这样的事,很多,再说一个。
  大概两年前,有个语文老师在博文中回忆自己五年前的状态:
  “我从来没有写过什么文章,不知道读后感怎么写,这让我头痛不已。怎么写呢?我绞尽脑汁,想到了自己是怎么教学生写读后感的,不就是让学生抓住文章里面感受较深的句子说说自己的见解,还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就行了。于是,开始下笔,我在备课纸的反面打草稿,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憋,一章一章地写……修改完毕,已经是正月十四了。我急急忙忙包完饺子,便去敲弟弟家的门,要在他的电脑上打字。弟弟疑惑地问我家的电脑是不是坏了。他说,用那个电脑打字就行。真是出了笑话,那时的我对电脑什么也不懂,虽然家里有,但从不打字,也不知道怎么打,偶尔玩‘连连看’的游戏。弟弟这一说,我才知道,我家的电脑还可以打字。”
  这位老师那年参加了“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结束时参加了一个“读书会”,被要求上交一篇读后感。上面这段文字说的就是他第一次写读后感的情景。
  一个经常要指导学生写作的语文教师,学校的骨干教师,家里也已经有电脑,却从没写过什么文章,甚至连电脑可以打字都不知道。这样的语文骨干教师,身上能有多少的专业性?除了着急,我真不知还能说什么。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问题不是被外行人说出来的,是语文人自己折腾出来的,这个基本的事实不能颠倒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圈子这些年居然出了那么多的名师,整天飞来飞去开课作报告。除了少数几个名师痛心疾首——有人最后不得不“告别教育”——更多的名师其实是在那里招摇撞骗。中国近代史上曾有“发国难财”一说,这些名师,我看就是配合有些人搅浑了教育这潭清水——不过这潭水有没有清过也是个问题,且存疑吧——然后再浑水摸鱼发“教育财”的人。他们回避教育真问题,只念个人成功经。有人为他们提供机会,因为他们的报告是有效的催眠剂;有人心甘情愿追随名师前后,只为哪天聚光灯能照在自己身上。
  中国人,都很聪明。
  美丽的神话韩红;孙楠-恋曲神话
  三、根本没有魂,又怎能归来——一个政治教师的语文教学观
  曾参加一次全国性的语文研讨会,一上午连续听了五节课之后,我的感受只有两个字:惊讶。这些执教老师都是各省市评选出来的优秀语文教师,但他们在课堂上的那种的目中无人(生)、不知所云在我看来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以第一节课为例: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说?
  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其课堂导入就像他的仪表一样干脆利落。然而,我刚在心里把“不错”二字念完,他的又一番直接了当的叙述就让我为之一愣。他说:“《我与地坛》是一篇思索死的文章。我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了多少,我们都很年轻,不会去思考死的问题。”
  既然课前学生已经阅读了文本,为什么不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学生是很年轻,但老师能够凭这一点就确信几十个高一学生中没有一个人思考过生与死的问题?
  当老师出示第一个思考题后,我明白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这个问题是:“为什么史铁生会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看来,教师是想在学生和史铁生之间设置一个对比,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没有错,但将此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就不对了。
  接下来的两个问题分别是:“为什么史铁生偏跑到地坛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地坛给了在死亡面前徘徊的史铁生什么样的生命启迪?你是从何处感悟到的?”
  应该说,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是很有帮助的。遗憾的是,整节课,老师的重点只是在于让学生感悟到应该珍惜生命,不要轻言死亡。虽然教学中也有让学生划出精彩句子的时候,但目的还在于“写下感悟并交流”,而不是关注文本表达形式本身。倒是有几个学生从句式、意象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教学进行到尾声时,执教老师更是将“在地坛中我的感悟”直接用幻灯片展示了出来。于是我在上课开始时的那个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把学习收获综合起来说一说呢?”
  可能执教老师意犹未尽,出示完史铁生“在地坛中我的感悟”后,他又说:“史铁生……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于是,伴随着执教老师的深情述说,千手观音、残奥会的图片一一呈现。当听到“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地坛……”时,我忍不住默默地想:不去也罢!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走近史铁生”的文章,五六百字。
  很明显,这堂课老师的努力只是在于让学生感悟到应该珍惜生命,文本只是被当作一个载体,没有为老师真正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体验也不是老师所关注的。
  追问:语文课,魂在哪里
  这几节课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非常明显,思考的问题基本是由教师设定的,思考方向或者说基调也是确定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也没有询问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感想。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展示的工具,说出了教师希望学生说出的答案,远谈不上是学习的主体。也正因为如此,有教研员戏称:自主阅读,不由自主!
  可能会有老师说,这是全国性的公开课,执教教师不敢太放手,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我想问:我们上公开课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颁发几个奖项吗?这样的公开课,又置学生于何地?
  话说到这里,干脆再扯开去一点。
  这些年,除了李玉龙生前创办的“第一线教师研修班”,每次公开课后先请学生评课,其他绝大多数公开课的评课环节,往往看不到学生的影子。当然,我说的是个人视野之内。
  课是给学生上的,上完课,却让学生走人,听课老师在那里哇啦哇啦评课。这样的安排,也就难怪许多人上公开课时首先会考虑听课老师尤其是领导和教研员的口味。我们总是说“一切为了学生”,“以生为本”,可公开课上完,压根没想要听听学生的意见,这是多么虚伪啊。
  个人以为,教育界确实要向娱乐界好好学习一下。你看各种综艺节目,现场观众都可以打分,甚至还有网络投票。是不是表面文章,有没有刷票,这可以另说,至少人家在形式上做到了对观众的尊重。
  曾听有人辩解,学生懂什么,他们不会评课的。我们课上得好不好,还要学生来评,这让老师情何以堪。
  没有底气,死要面子,虚张声势,概莫如此。
  扯回来。
  钱梦龙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应该是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最后求得文道统一。”我以为,就语文教学而言,因道悟文相比因文悟道更为关键。“道”,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类,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说是“人文性”的东西。这是语文教学绕不过去的,但并不是语文教学特有的内容。哲学、历史中有“道”,生物、地理中也有“道”,数学、化学中还是有“道”。学生在课堂上悟道,还在校园内悟道,更是在生活中悟道。那么,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应该是表达,是文字表达形式。知道一个文本说了什么(内容),这只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是如何通过与其相适应的文字形式恰当地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字之美。当然,听和说,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
  听过一些语文课,基本上只有因文悟道,很少因道悟文。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读着一篇篇课文同时揣摩老师的需要不停地感悟啊感悟,最终除了极少数对文字天然敏感的学生外,多数学生上了10多年语文课,恐怕到头来也写不出一篇字通句顺的文章。
  其实,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想象的问题,而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这些年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各方严厉的批评,其根本不就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也没有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文字的表达能力吗?落个“少慢费差”的评价,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以上是我多年前的感触。后来,又有了点新的想法。
  过去的语文,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识文断句,能说会道。往深里想,主要是揣摩别人的想法,说别人想听的话。只有“六经注我”,难得“我注六经”,老师总是让学生诵读再诵读、感悟再感悟,一味地让活生生的人去贴近固化的文本,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去仰视膜拜少数权威。这种语文教学法的背后,是教育观念,甚至是人生态度、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我以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的识文断句任务后,更重要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并能将之准确地表达出来。现代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成为活泼泼的自己,而不是让他们拿到试卷时亢奋无比,面对权威(或威权)时诚惶诚恐,处理现实生活问题时却呆若木鸡。
  10多年前,钱梦龙先生就曾为语文教学招魂:“语文教学,魂兮归来!”
  这魂,能归来否?我很怀疑。因为,或许可以说,我们的语文、乃至我们的教育,从来就没有过自己的魂。
  怎么办?
  消逝的时光甫平-希望
  四、中国式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什么——自省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我曾在《中国式教育就是一场系统高效的清醒催眠》一文中,把中国式教育的核心技术概括为三招:你没用;要听话;别做梦。
  你没用,是打掉孩子的自信。自信的孩子不好管啊!所以,中国的老师和家长都热衷让孩子学榜样,“别人家的孩子”成了许多人难以摆脱的梦魇。
  要听话,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式教育的最高追求。为什么这样,你懂的。
  别做梦,时刻警惕孩子的反抗情绪。一旦孩子产生自己的想法,马上斩断,务必让孩子回到“只要我过得比你好”这条人生正轨上来了。
  这三招,是学校教育的标配,家庭教育也通用,社会教育更不用讲了。
  十几年教育下来,大多数人由“习得性无助”开始,慢慢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丢了魂后,明明是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却还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被欺负了,“儿子打老子”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还算是有血性的,更多的是回味、显摆“赵老爷和我说话了”的受虐快感,是“母亲也有错怪孩子的时候”这种主动为施虐者开脱的变态心理。哪天“母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WORD天啊,那个感恩戴德、那个感激涕零,“我见到的全是大官哎”,“他们错杀了人,居然自罚三杯,青天大老爷啊”。
  这些当然是比较极端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表现不会那么明显。我将之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没有权威引领和行政命令绝不行动。
  第二,只问技术和方法,不管方向和价值。
  第三,没有自己的“三观”,工作和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得到领导们的认可,获得周围人的羡慕。
  再具体到教师身上,就是“三无”状态。这些年,在工作的时候,绝大多数的老师是这样的:
  一无好奇探索之心,只会循规蹈矩,依样画瓢。“教参上是这么说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愿尝试新的方法。担心失败是一个方面,主要还是不愿意让自己受累,随大流最保险,万一出了事,还有个说法。
  二无恻隐同理之心,不会将心比心。“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只要我们把学生送进大学,哪怕他明天死了,我们也是成功的”;学生跳楼了?他心理素质怎么这么差!很多老师内心里颇为怀念当年对学生说骂就骂想打就打的那份痛快。在“我都是为了学生好”这个理由下,学生是什么感受,老师是顾不上的。这并不难理解,很多老师自己当年也是这样一路被羞辱过来的,“这有什么呀”。
  三无羞愧自责之心,因为一切都是别人的引领和命令,所以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问题自然有上面担着、有别人负责。当年文革那么多施暴者,事后道歉者聊聊,我以为原因就在这里。枪口抬高一寸,在我们这里很难得到共鸣,因为这需要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我有九种方法弄死他”,倒是很多人的追求,这个只要把本能中残暴阴暗的一面发扬光大即可。
  作为老师,现在许多人期待的只是学生能够为自己脸上贴金,千万不要给自己惹麻烦,他们并不在意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健康成长。
  他们很敏感,不自信,缺乏精神追求。表面上,现在的老师工作时间长,从早到晚没得闲。但如果真的给这些老师一天时间,没有教材,无须教案,随意发挥,自由安排,可能绝大多数老师只能让学生自由活动,根本不会安排。
  有人会说,老师也是笼子里的考虑,是鸡窝里的凤凰。这么说当然有道理,但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中人,除了抱怨和牢骚,又有几个老师在积极自救?
  当然有,比例不高!
  现在许多人没有安全感,也缺少理性思维能力,只能喝心灵鸡汤,时刻期待着“妈妈抱抱”。他们心理上有巨婴症、思维方面是渐冻人、还得了情感早衰病,唯一能让他们振奋的只有“功成名就”的召唤。
  一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很多人就按捺不住,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上一堂公开课,可以让学生一遍遍磨课,并事先将问题和答案分配到人;学生参加一个什么比赛,可以明确要求家长配合作假,如果需要还可以亲自上阵;为评职称,可以花钱雇枪手写论文,可以把全部评委家里跑一遍;为了绩效,可以布置大量作业巴不得学生的全部时间都能用在自己这门学科上,考试时鼓励、甚至组织学生集体作弊;为顺利通过检查,可以公然要求学生说谎,由教师扮演家长……
  至于把作业本扔孩子脸上、罚抄一百遍、掌掴脚踹学生、烈日暴雨下罚站……很多老师的解释永远是那两句话:“这只是极个别老师所为!”“他们也是为学生好!”然后就愤愤批评媒体对教师有偏见,是恶意炒作行为。
  这样的事,很多吧?只怕许多事情比我讲的更让人绝望。
  还是上面那句话: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中人,除了抱怨和牢骚,又有几个老师在积极自救?
  想自救,办法其实很简单。老师们把对学生说的话,对学生的要求,自己也实践起来,一切就OK了!
  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是吧,自己多久没看书了?
  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自己为什么老是跟别人要方法?
  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老师你满意自己的现状吗?
  如果老师对学生说的那些话,自己都能做到,哪里还会有这么多的师生矛盾、家校冲突,这世界将变成多么美好的人间啊。如果做不到,可有老师愿意去认真思考一番原因在哪里?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学生做到,这就是不讲道理,太不讲道理了!
  我平时喜欢写点东西,以前是QQ空间,后来是博客,现在主要是做微信公众号。很多老师对我的批评和建议是:你要多讲讲方法,这不对那不好,那到底应该怎么做,你要说清楚啊!
  我以为,这个事,可能还真的是不说清楚为好。理由有三:
  一、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思路再清晰,方法再周到,不想做事的人总会有拒绝的借口。
  二、想做事的人,如果自己不会思考不愿思考,一味依赖别人提供方法,最终也做不成什么事。
  三、如果帮人就要帮到底,那还要他做什么?现在流行“哥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图片来自网络,其中的问题请自行纠错哈
  所以,我一直主张,老师不要什么问题都问,更不要期待别人给出详细的答案。别人的文章对自己有启发,就可以了。具体怎么操作,有现成办法可以借鉴当然好,没有的话也可以自己想。我们肩膀上那个物件叫脑袋,是有思考功能的,不只是信息接收器、传送器。
  以前在学校时,如果学生作业有困难向我求助,我很少会直接告之答案,而是要求学生:“教材哪一页哪一段去读一下。”“某某原理,你理解吗?说来听听。”能够发现学生困难在哪,遇阻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解决途径,这很考验老师的功力。怎么帮助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更考验老师的水平。
  可是现在很多老师自己遇到了问题,总是急急地去问同事或同行。许多问题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就有人提出来了,网上一搜答案一大把,他却还在问。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线提问马上能有答案,效率高。
  自己有了问题不想多花点时间思考尝试,却去麻烦同行,这未免有点耍小聪明占小便宜的味道。这样的年轻教师,或许在读书时就是希望老师能够直接把答案自己吧。这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态度,只是偷懒而已。
  事实上,群里同行的支招大多三言两语,不够详细。如果提问前都没做必要的功课,我很怀疑这些老师事后会花时间精力去整理同行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或许,有的老师只是用提问和交流来缓解焦虑而已。“我问了,就是我做了;我做了,问题就解决了。”但愿这是我的多虑,纯属杞人忧天。
  还有些老师会问一些教学以外的问题。
  “我该不该去评职称?”
  “我想成为特级,我是不是功利性太强了?”
  ……
  我一方面感谢朋友和同行的信任,可另一方面又觉得怪怪的。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就好像我走在街上,突然有人停下来问我:“先生,你觉得我现在应该去哪里?”
  我能说什么?我只能说:“你是成年人,我不知道你应该去哪里!”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式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信,甚至丧失了自尊,以至于许多人一大把年纪了,还在激动地等待“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人:做事前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做事过程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出了事又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大家都有自己的嘴、自己的腿,可是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说过自己的话,一辈子没走过自己的路。脑袋长在自己肩膀上,却一直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许多人的一辈子就是在别人引领下亦步亦趋,总是害怕出错,一直渴求鼓励,活得相当卑微。也有许多人看似活得潇洒,高朋满座,呼风唤雨,飞扬跋扈,其实不过行尸走肉,一旦失势,呵呵,大家这几年都看到了不用我多言。
  我们可能都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都是喝着狼奶长大的,都是教育的受害者。现在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稀里糊涂继续昨天的故事,拿着那张旧船票继续唱着古老的歌谣,由受害者变为加害者;二是睁眼看世界,看清来时的路,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带歪的,在哪里长歪了,然后拼了命地自我矫正,不让我们的孩子再经受我们曾经的痛苦。
  这不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需要日进斗金腰缠万贯,也与职称名誉地位无关。我儿子职高幼师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幼儿园工作,有一次他要上公开课,同事们质疑他的教学设计,说幼儿园的孩子是不可能画出自己想像的故事的,还有同事说就是老师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儿子坚持按照自己的设计上了那节课。
  “事实证明,前辈们错了,她们画不出,不代表孩子们画不出。她们没有办法把脑子里的故事画出来,那是她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她们的老师剥夺了想象力。俗话说,十年媳妇熬成婆。我不允许这种恶性循环在我手上得以继续,我一定要断掉它。”
  “我不允许这种恶性循环在我手上得以继续,我一定要断掉它。”读到这句话,简直要泪奔啊!我为儿子深感自豪!
  都是成年人,都是教育者,或许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康德有关启蒙的话语:
  “启蒙是人类从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不成熟是指缺少他人的教导就没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智。这种不成熟状态之所以是自我造成的,其原因不在于缺少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Sapere Aude![要勇于认知]“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我的理解是,所谓启蒙,是主动离开“妈妈”温暖怀抱之后的一段坚持不懈的自我探索之旅。
  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谢谢大家!(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  茅卫东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