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830|回复: 0

[惠民] 南郑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倾力脱贫攻坚纪事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7-2-17 08: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要群众能脱贫,走上小康路,我们脱层皮又算什么呢?”在一本本“民情日记”中,南郑县选派的127名第一书记将脱贫大事当“家事”,把贫困农户当“家人”,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里去,他们真住、真心、真帮,帮助协调项目438个,投入资金7500万元,整修、新修道路400余公里,发展烤烟、茶叶、中药材20000余亩,给贫困村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用干部“脱皮”换群众脱贫,带领群众一起奔走在小康路上。" S( u+ j0 ^# J# Z$ b/ X3 j

南郑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倾力脱贫攻坚纪事

南郑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倾力脱贫攻坚纪事
0 N- x% n" F( l
      “端午和中秋我都在村上”
8 f" V( S1 A. s
      “吕书记,走累了进屋喝口茶、歇口气”、“吕书记,你几天都没到我家吃饭啰”。村民亲切称呼的吕书记是南郑县委宣传部选派到川陕交界的碑坝镇松树庵村任第一书记吕洪庆。11月初,记者与吕洪庆徒步30多公里,行走在山路上,村上的男女老少总忘不了热情的跟他打声招呼。8 a% b; C' ^+ E3 ~/ O% v% Y  o1 g- P
       松树庵村位于南郑县碑坝镇西南,距县城115公里,与四川省通江县诺水河镇,南江县汇滩乡比邻,俗称一脚跨二省三县,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全村108户402人,贫困户53户184人,去年人均收入2500多元。
3 R. f/ [7 C# J7 m6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一个57岁的老同志来说,要想开展好农村工作,就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到任伊始,村上工作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他每天往返30多公里山路,天晴下雨,扑下身子、走村入户,摸村情、找问题、定思路、想办法,端起粗瓷碗吃吃农家饭,坐在板凳上聊聊农家事,挽起袖子来干干农家活。他没有豪言壮语,却满怀对农村的深情和热爱,每走一步双脚就会沾满了黄泥。他觉得只有走进农田,靠近泥土,才能近距离听到农民群众的心声,才能走近农民的生活,心系农村的发展,才能干群同心。1 \4 T. f% n/ T& C0 j
     “我家里有病人,负担重,真恨不得把一分钱掰开当两半花。中秋节前,吕书记惦念我们,联系单位干部专门送来了月饼和慰问金,支部还开展了联建活动,真是谢谢呀!”提起吕书记,老党员张老汉道不尽的感激情。1 d9 x0 Z, `  N" [7 ~  f0 O2 Z
       村上班子不齐,部分工作滞后,材料、总结、计划、报告,从起草到装订,他一个人全部“承包”了。他以村为家,在村上每个月一住就是20多天,离家100多公里,今年端午、中秋他都没顾得上回家与亲人团圆。空余时间,他经常对那些有矛盾、有疙瘩、有牢骚、有怨气的党员群众做到时刻关心、经常关心,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 n# e% D  I  {! I# U" q       为破解村集体收入薄弱、贫困户致富无门路的问题等状况,他回到县委宣传部,争取资金5万元,为该村贫困户购买鸡苗3000多只,户均增收千元以上。
, K6 ~& H8 n6 d1 m; a     “不仅要输血,还要能造血
& V! u4 ~% H# o# C     “这几十箱蜜蜂可是我们家脱贫致富的希望,我得把种庄稼的精力全部用在这上面”,60多岁的程老汉信心百倍的说。原来这些蜜蜂是福成镇底坪村第一书记给缺劳少力的程老汉家选定的产业发展项目。
$ l- {$ C5 G5 K' I% `/ d. ~     “感谢县上给我们村派来了一个‘诸葛亮’,加上村‘两委’几个臭皮匠,村上群众有了盼头。”这是底坪村党支部书记魏顺义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眼里的“诸葛亮”就是南郑县交通运输局选派到福成镇底坪村任第一书记的杨超。
( v( p" ~& U+ E4 S5 _       底坪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海拔1100米,长期以来村民习惯于靠天吃饭的小农意识、观念保守,世代重复着广种薄收、肩挑背驮的生活,村里90%的青壮年劳力全部外出务工。面对山高坡陡的自然环境,杨超到村后,就彻底把心扎了下来,一直摸索着如何真正改善大山深处农村的面貌,增加群众收入。" C2 u  a, c5 I* e3 W- u
       走访调研后,各项数据表明,底坪村穷根在山上,潜力也在山上,希望还在山上,他决心立足山区资源,面对贫困现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 @, \$ O& D! g8 H5 E       心动不如行动,杨超通过考察市场需求、研究近年山区生态种养殖市场价格走势,经过集思广益,厘清了村级经济发展、村民致富项目,制定了产业发展计划,着力帮助解决群众增收难、产业发展难,确定了高矮结合、长短结合思路,因地制宜,把养殖和种植作为主攻方向,购买土鸡700只,分发给贫困户。部分村民小组蓄水池无法满足群众正常生活用水,他协调资金7万元修建水窖21个,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
, ~/ p2 i' X5 j4 Z4 w$ Z2 B; n& I: u     “过去,我是村里出了名的穷光蛋,没饭吃,没钱用,没房住,要不是杨书记多次上门做工作,我这脑壳还是不开窍,就知道守着那几亩薄地过穷日子,今年养的100多只黄羊又肥又壮,少说也能收入六七万。”底坪村养羊大户张志明说。
* D. }! F. g: J. I3 \& f# u' B      养羊比种庄稼划算,张志明尝到了甜头,改变了村民世代靠常规种植的老路。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村民结合自身实际,房前屋后、自留地里、山坡上干得热火朝天。目前,全村养殖生猪113头、土蜂蜜100多箱、牛羊1100多头(只)、土鸡3960只,种植烤烟153亩,枳壳5万株。5 P" Q( W% B# R5 Q: K

南郑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倾力脱贫攻坚纪事

南郑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倾力脱贫攻坚纪事

1 s, H' u7 [) L; u3 C     “尽我所能为群众服好务”
& Y) ~1 R5 Q! n1 z% ?6 Q7 n0 l# w
       到村后,南郑县国土资源局派驻碑坝镇南岔河村第一书记孙玉林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群众的承诺,用实际行动感动了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村民。* v4 {9 g: h* ^4 T/ ?+ t/ S' F. _5 s6 l) j
天台组位于南岔河村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群众生活困难,他积极协调民政部门为天台组26户特困户、贫困老党员每户送去大米、食用油、被子和现金200元。协调碑坝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护士9人到上门为43户138位村民进行免费体检。协调该局干部职工捐资8000余元为20户特困群众购买了猪仔、羊仔、鸡苗,并联系了社会爱心人士签订高价回收协议,看到群众自产优质蜂蜜、核桃、板栗由于信息不畅销路不广的情况,他采取微信、博客、贴吧等多种渠道为群众做义务推销员......
1 ]; Q( b3 O  n       如今,该村路通到了老乡的家门口,漂亮的房子一栋栋建起来,原先打算搬到外面的村民也安心下来,村里晚上还摆起了烧烤摊,南岔河村主任闫守红深有体会地说。# Y, b6 k/ ~5 K: f' e
       从农户家中到施工现场、从田间地头到山林水渠,一次次交流谈心,倾听群众苦乐冷暖;一回回辛勤奔波,真心真情为乡亲;一个个为民举措,亲力亲为惠百姓,他用激情与赤诚践行着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r. G$ b" S7 N# L! C
       去年以来,他协调县局投资139余万元将南岔河村连片150亩荒坡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预计投资资金720万元、6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连片建设项目已通过市国土局立项。多方筹措资金对200米水毁河道进行治理,投资5万多元建造新的便民铁索桥一座,为学生上学、村民出行提供了安全便捷保障。南岔河村村部破旧,办公设施简陋,为了方便当地群众办事,县局出资2万元购买电视机、电脑、打印复印机、饮水机、办公桌椅等设备,建好了该村“便民服务室”,极大改善了办公条件,方便了办事群众。积极争取拟调整30亩建设用地,为该村73户贫困群众实施异地搬迁脱贫。
3 f( ?' K( n% u, E“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吕洪庆、杨超、孙玉林……在广袤的南郑大地上,活跃着127名第一书记,他们完成了由机关向乡村的角色转变,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邻里之间,从群众持怀疑态度到心心相印。他们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活跃在该县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解难题、惠民生、谋发展,奏响了一场场浑厚而又激扬的时代乐章,成为该县农村改革发展洪流里一朵闪亮的浪花。(陕西网  通讯员 刘云鹏 程虎)0 f7 b' Q7 o( K, C
8 m5 N$ }: n- y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