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3日第5版刊发了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署名文章---让服务成为基层党建的底色。同时,《人民日报》还专门配发了点评。现将文章及点评全文刊发:
《人民日报》发表汉中市书记魏增军署名文章
让服务成为基层党建的底色 ---陕西汉中市委书记 魏增军
/ X$ x8 l5 x7 E2 Y* U基层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层党建能不能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关乎着党的事业能不能持续稳固发展。
( o* h# Z& O$ s k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好基层党建问题,就抓住了基层治理的长远和根本。以问题为导向,首先要找准短板。汉中市针对一些地方党建“浮在面上、悬在空中、原地打转”的不良倾向,以“解剖麻雀”的精神,组织观摩会诊、全面体检、找准病症。只要是软弱涣散的、被通报过的党组织和活动场所“清零”的村社区,都在必看之列。在此基础上,逐一找问题、定任务、提要求,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实现问题查摆全覆盖、不遗漏。
; N1 P( t5 L1 t; `0 {, g9 T+ q “找茬”“挑错”并非吹毛求疵,目的是锤炼过硬党支部和合格党员,从而更好地以行动回答“党建为了谁”。换言之,基层党建犹如在一张纸上作画,但若只把上面的“乱码”“杂色”清理干净是不够的,还应浓墨重彩绘出基层党建的主旨,让服务成为其底色。- x" S& _" g$ f9 ]8 J C: C; Z
树立基层党建的服务导向,不仅要靠信念的力量,也离不开保障机制,“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使”。汉中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一年一个重点来解决基层党建薄弱环节,并建立民情直通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社区网格化、党员“双报到”、院坝说事会、村干部坐班制、积分制管理……全市镇、村都设立了服务大厅和便民服务代办点,让党员干部有能力“主动服务”。8 H" N+ W5 y# G- U% h2 |' o
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我们始终以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基层党建的成色,在县、镇、村建立了“民情在线综合服务平台”,集走访收集、汇总梳理、分级办理、结果反馈、评价监督于一体,群众的各种需求都能通过手机和网络“一键上传”,并及时得到回复和解决,实现了为民服务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受理办结群众信访6600件,群众生产生活服务1.32万件,办理行政许可2200件。这一务实创新之举,入选全国《改革案例选编》。 服务发展,尤其是助力脱贫攻坚,是当前基层党建提升服务能力的一个艰巨任务。汉中市开展了“党建+”活动,搭建“党建+脱贫”“党建+发展”“党建+旅游”等载体,构建“支部+基地”、“党员+贫困户”、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鼓励党员干部在扶贫一线建功,已累计带动9.8万贫困户持续增收。而且,党建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也体现在了经济增长指标上。在今年前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汉中市的主要指标稳居省内第一方阵。 / A6 ]7 t+ i; |+ k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让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才能赢得群众口碑。5 p5 f, T! v! I* ?: A0 [
/ A+ r% g: s4 X# J/ `" ~
【人民日报】点评:莫忘了服务能力建设
) X7 h4 _: ?. r 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贯彻党的宗旨,保障群众利益。然而,一些地方把党建完全当成内部事务来抓,相对忽视了服务群众、领导社会的能力建设,以致部分基层党组织出现各种“空转”“跑偏”的问题。* g0 l, K3 }! ~! H1 a5 o( i
究其根本,是因为宗旨意识淡漠,服务群众的能力弱。就群众感受来说,能力强弱直接与服务好坏挂钩,因此尤其需要加以重视。以脱贫攻坚为例,如果基层党组织要钱没钱,要物没物,也想不出发展的对策,服务群众就会沦为一句空话。汉中市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导向抓党建,先祛病再强身,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最终实现党建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既指向了现实问题,也抓住了根本。
) H4 o! G# B0 M- r+ }+ U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让薄弱涣散成为过去时。更重要的是,不能偏离党建的根本任务,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二者有效衔接,党建工作才能深入到位,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 @( ], _+ ]8 I6 O' Z1 C4 d* z8 m % m5 _- z" x, x: e! x$ O% `& w) V5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