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全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表现欠佳。但在汉中市,一个由民营资本主导建设的兴元汉文化生态新城镇项目却是另一番景象。项目开工一年多来,日均投入资金近亿元。日前,本台记者深入项目工地,走访企业和政府部门,探究兴元新区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陕西新闻联播》从今天起推出《汉中兴元新区调研行》系列报道,首先请看第一集。 1 [% K7 ?* T% Z4 U' E5 [8 s0 [
汉中兴元新区调研行之一:日均投入近亿元奥秘何在
3 `7 A9 u& U- a3 o6 N. L- s3 M" ^
记者:“这是汉中兴元汉文化生态新城镇建设示范区宣传片中描绘项目建成后的场景。到2020年,占地27.7平方公里的兴元新区,将全面建成一个以大汉文化为主导,以大水河湖为格局,集中文化娱乐、艺术设计等产业的创新型生态城镇,整个兴元新区所有项目规划投资额近2000亿元。我们不禁要问,如此美好的蓝图,如此宏大的工程,究竟应当依靠什么去实现?” 汉中兴元新区从2015年6月开工以来,目前已经完成投资400多亿元,这样算下来,每天的投资接近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资金链的持续稳定和安全,这还得从兴元新区成立之初的顶层设计模式说起。作为我省首批PPP建设项目,兴元新区在2012年建设初期,形成了以汉中市委、市政府牵头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政府派出机构——兴元新区管委会,以及民营资本组建的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级管理体制层层推进。 最近一段时间,汉中持续高温,兴元新区的工程建设却在加班加点进行。汉中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兴元新区分局局长高波每天都要到工地上检查施工进度。作为首批进驻兴元新区的公务员,他参与了新区每寸土地的项目和产业规划。最初,对他冲击最大的还是在PPP模式中自身角色的转变。 汉中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兴元新区分局局长高波:“因为兴元新区的这种模式是按照PPP模式打造的,是小政府大企业的这种,我们定位就是协调保障服务功能。所以刚来的时候,对这种精神理解不是很透,当时还是有点懵的,也是对项目的学习,对理念的这种认识有个过程。” 高波告诉我们,PPP模式对政府和企业来说都一个探索和磨合的过程。政府的市场角色更多在于建立保障体系,落实政策落地和投融资担保。 高波:“重点不是在于按我们的思路模式去建设,而是把创意的部分,创新的部分交给企业去做,把握好一道红线就行了。” 汉中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俊杰:“每天项目投资过亿元,主要是来自于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咱们省市两级搭建了一个新机制,一是纵向的政企合力,第二是横向上无缝衔接。” 兴元新区项目启动四年多来,始终以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汉文投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自主权,同时建立了兴元新区管委会到企业的协调机制,形成“无障碍、无距离、无时差”的工作机制。 汉中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隆庆:“政府要适应企业,因为企业在主导投资,那么对企业提出一些要求,政府感觉合理的部分,我们要给人家办到。所以政府要在投资环境、征地拆迁,然后企业在应有的回报上,发展方面要让投资者打消顾虑,大胆投资。” 在磨合与探索中,政府和企业扮演好各自的市场角色,逐渐完善的PPP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潜能,成为兴元新区吸引投资和持续加快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但是2000亿元的投入对任何一家民营企业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兴元新区如何破解“钱从哪来、钱怎么花”的问题,明天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西部网 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田木 张峰) ; X, ?$ j2 k7 l5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