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新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今年6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根据新的标准,陕西的抗震设防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其中,地震烈度Ⅷ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包括90个县768个乡镇,涉及国土面积7.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7.3%。
: y, U( v1 s, u4 G4 I: R- r- f
陕西新版地震区划看看汉中啥情况
. t9 i5 |$ l% V+ E* {- [; H* o! `
新区划图更符合省情 对防御提出更高要求5 j$ m C0 H9 l7 B) V
相较于现行的第四代地震区划图,新版地震区划图有三大变化,一是设防区域全覆盖,二是明确了四级地震作用(常遇地震动、基本地震动、罕遇地震动和极罕遇地震动)及相应地震动参数的调整关系。 西部网讯(记者 秦振)
& K' Q7 D- z' D" D. I0 F2 P 另外,新版区划图给出了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城镇Ⅱ类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参数,为实现防震减灾2020年奋斗目标和全面防御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从制度上改变我国部分地区不设防的现状做好了技术储备。( `' a3 x& R \9 v8 \1 j
从6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地震区划图来看,陕西的抗震设防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其中,地震烈度Ⅷ度和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包括90个县的768个乡镇,涉及国土面积7.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7.3%,这个区域人口达2585.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8.2%, GDP达9065亿元,占全省GDP的49.9%。Ⅵ度区包括57个县的652个乡镇街道,面积13.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2.7%。
5 o6 k0 g3 _% o: j9 H 取消不设防区 给未来房屋抗震能力“兜底”
, C: @. |" E6 _, C6 E 记者了解到,新版区划图取消了陕北地区1.71万平方公里的不设防区域,涉及榆林榆阳区、横山县大部分区域和神木、佳县、米脂、子洲、宝塔区、子长、安塞少部分区域,占国土面积的8.3%,这些区域未来均要按地震基本烈度Ⅵ度进行抗震设防。; @( d9 e: [. c6 C
其次,全省Ⅶ度区范围有所扩大。咸阳(彬县、长武)、延安(宜川、黄龙)、汉中(略阳)、榆林(定边)、安康(宁陕、旬阳、白河)、商洛(丹凤、商南)6市共13个县区部分乡镇街道从Ⅵ度提高到Ⅶ度。
; v( w4 ]5 R$ h( U 另外,全省Ⅷ度及以上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新版地震区划图中,全省地震基本烈度Ⅷ度的县区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42个。所增加的县区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西安、咸阳、杨凌、宝鸡部分县区都有相应调整。1 T! s7 ^9 f6 [
据陕西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彩云介绍,这些变化,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一定的社会因素。
, d# l$ c5 A5 f6 z( ]# d “技术层面上一定是因为通过多年来的各种地震观测、研究的成果。而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对各类建筑提出更高的抗震要求,也和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王彩云表示,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深化和“一带一路”、关天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广大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都要求需要适当提高设防的水准。
& V7 d0 c, n3 k7 e# k
陕西新版地震区划看看汉中啥情况
& c5 N8 a9 Q" _$ `- l 地震区划图服务城市建设 与时俱进: C6 Y3 H! h1 s' Z$ @1 x
记者了解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定我国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r' I: j7 \# `5 @* `8 |; R" c6 U
从我国地震区划图的发展历程看,它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地震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广泛应用于一般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和抗震设防,同时也是编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社会防御措施制定和应急准备等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基础依据。
) ?# Z4 f; u; M* u l6 g 据新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主编、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高孟潭介绍,《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随着科学研究和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更新,地震部门先后编制了四代地震区划图,为国民经济发展、工程抗震设防等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v+ V1 K' F) t5 O: m- ~) w
目前正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地震区划图,是2001年正式对外公布的,以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计要求的区域,是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是已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加固的设防要求,同时为各级政府编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西部网 记者 秦振) m3 E, G/ D4 ^" E# O. y2 k*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