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858|回复: 0

[闲谝] “二十八 把面发”那些年,馒头里有我们太多的悲喜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6-2-6 11: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谈“腊月二十八”年俗这个选题,与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相遇”时,彼此可谓“一见倾心”。李星对此回忆多多,他自称“老于此道”,是动手的典范,并且忆起了过去在家乡关于馒头的悲喜交加的故事。

二十八 把面发

二十八 把面发

犹记儿时“蒸年馍”

腊月二十八,陕西许多地方的人似乎都在蒸馍。

对,一般都在这天蒸馍,“蒸年馍”,种类其实挺多,不光要蒸全家吃的馍,还要蒸走亲戚和待客的“礼馍”“花馍”,那真是各显其能。蒸馍时,也是一次极好的分工协作。我们家蒸馍,母亲会喊来族亲里的女性,姨呀婶呀的来帮忙,等人家蒸馍时,母亲也过去支援。孩子们这时无所事事,就在村里来回走,刚好碰到哪家馍蒸出来了,主家就会把我们叫住,塞个馍,有时还让尝包子,一般是一个肉包子、一个素包子。其实所谓肉包子,也就是除了萝卜豆腐粉条之外,加了一点点儿肉丁,于是一跃成为肉包子。有时还抓俩核桃和几颗枣。孩子们虽然小,但也会评论和比较,说谁家的好吃,顺带着谈论谁家的光景过得好。实际上,蒸馍也成了另外一种竞赛,比谁家蒸出的馍“泛”(膨胀)得好,谁家的馍白、大、软活,那种成功的满足与喜悦简直无法掩饰,是一种炫耀手艺和家境的感觉。我们村里有些家境好的,还专门请蒸锅师傅到家来蒸馍,那样一来,别人基本上就无法望其项背了。

那时白馍很珍贵?

那个特殊时期,白馍就是很珍贵。我得先说一下我们村,是在渭河北岸,水浇地,实际上很破败、很贫穷,小麦种得少,产量也低,所以那时蒸馍,很少能用纯麦面蒸馍,一般是玉米面与小麦面各掺一半,后来粗粮比例居多。所以,偶尔吃个白馍就非常满意了。我记得有一回,我哥从工作的青海回来时,给了我一个白面馒头,干干的,像在太阳底下搁了一冬,真想几口吞了,最终还是忍到了吃饭时间,泡到一个大瓷缸子里,几下吃光了,吃完才后悔,因为当时满肚子就是个淡开水味,完全没有享受到吃白面馒头的乐趣。

馒头里有太多悲喜

提到馒头,除了亲自蒸和看家人蒸,还有什么故事?

在我记忆里,馒头曾经几乎等同于一个词,就是饥饿。我上中学时,我们村里实行公共食堂大锅饭,开始都能放开吃,享受“优越性”,但对我们这些在外上学的学生拿粮食,却要拿秤称,后来粮食一紧张,回村时,有你吃的,但想拿走?没门!父母只好把家里存粮拿出来,在四五里外的水磨上磨了,供我上学。再后来,公共食堂解散了,家里存粮也吃光了,我带的粮食和吃食,先由细粮变成粗粮,后来就半是菜叶半是粮了。把这种干粮先用手掰碎,盛在大搪瓷缸里,然后到开水房浇上热水吃,有时连咸菜也没有,吃到星期四,这样的馍也所剩无几,就控制着吃,平时一顿吃两个馍,这时一顿连一个也摊不上。一到星期五,饥肠辘辘啊,连做梦也是吃饭,经常上课时就晕倒了。后来,学生丢馍的事就不断发生。

还有偷馍的?

有啊!那估计也都是谁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我有几个同学,平时饭量很大,丢馍以后,他们气得大骂,学校只好批准他们回家取馍。门卫还抓住过一个外边来偷馍的,好多人一起围了要打,他一会儿说他是哪个厂的,一会儿又说是学校的,可怜又可憎。

后来能放开吃,是啥时候了?

三年困难时期快结束的那年,收麦时节,我记得回到家里后,父母亲就坐在院里,地上有个碗,架了个盘盘,里面放了四五个热馒头,我一下就吃了三个,然后停住,母亲就问我为啥不接着吃,我就很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还没吃呢。母亲说今年麦打得多,以后就放开吃。那恐怕是我记忆中开始敢放开吃馒头的一次。

提到故乡的馒头,还有什么故事?

故乡的馒头,也不总带给我温馨,也给我带来过麻烦甚至灾难。1986年春天,我吃了从老家带来的干馍而划破食道,好多天都吞咽困难,以至于怀疑得了什么重症。疑问最终排除了,但后来做胃镜时,又擦伤了咽喉,有半年多喉咙总有异物感,一度很恐惧。

腊月二十八也是“查漏补缺”时

腊月二十八,除了蒸馒头,还有什么事可以做?

到了“二十八”这天,基本上重活都已经干完了,像农村土房子一年烟熏火燎的,要把家当搬出去清理擦洗,要割肉杀鸡什么的,在腊月二十八都已经忙完,轻松下来了,开始蒸馒头。

蒸馍真的就很轻松吗?

当然也不是,首先要磨面,小时候跟着大人,提着二斗麦,去几里外的地方磨面,排很长时间队呀,后来生产队有了电磨,但也还是要排队。人们忙了一冬,挣钱很累,这时,最重要的是休息、放松。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应该就是过年前一两天,腊月二十八吧,我父亲挑着一担葱,前后各两捆,带我上县城去卖了3块钱,本想“犒劳”我,但最后我们啥也没舍得吃,只买了些写对联的红纸,还有剪成元宝样子的“挂钱”,后来挂在大门口迎风抖动,像旗子一样特别好看。还给我买了炮,还有“一挂鞭”,就打道回府了,父子俩还都很快乐。

春节前后,似乎有一些所谓的民间禁忌。

对,各地有所不同,比如哪天“不宜动土”,哪天“不宜动剪刀”,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很人性化的一种安排,是故意设了这么多禁忌,要让人休息,一年忙到头了,有这些禁忌在前,人们可以名正言顺地休息,男人可以不用下地,女人可以不去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是人们借助“神”的口吻,来安排这一切,是先人们的智慧、民间的智慧。当然,腊月二十八,大年临近,有时候除夕就是第二天,所以也有一种大战在即、查漏补缺的性质,全家总动员,检查过年需要的细节哪些还没有准备停当,看还有哪些“调料”没有买之类,在腊月二十八日必须完成。   (华商报记者  王锋)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