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2348|回复: 0

[闲谝] 汉中民间文化崛起的有利因素及特点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2-8-19 08: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文化是一切文化艺术之母和源泉,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传播于民间,甚至会登上艺术的殿堂。她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振奋精种、陶冶情操、启迪上进、以文化人的文明结晶。在任何时期都无法代替、无法取消,并对推进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就目前汉中民间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汉中第一网认为,在不断培植和发展的基础上将会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为已经具备了以下几种有利因素和特点。
% [. x2 t: C" Y1 {+ T# a( J; c' y2 v+ O4 |+ J8 s$ Y9 W
一、坚实的基础是汉中民间文化崛起的必要条件
9 n% C) n( G9 e" u% K- U2 J4 X; O+ u! z0 P' _2 o* b
汉中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基础坚实。从资源上说有秦汉、三国文化、秦巴、汉水文化,有民俗宗教文化、有生态旅游文化。民间文化活动的形式则更多,例:遍及全市的彩船、狮子,洋县的社火、皮影、双璜,镇巴的唢呐,城固的围鼓、刺绣、汉台的旱船、彩龙,宁强的山歌,南郑的二簧、桄桄戏等。从基础上说,已经具备了三大有利基础:①是农二哥诗社,经过近四十年的拼搏,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及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较高的知名度。②是民间文化刊物已形成了网络化,如《民间》、宁强的《双源》、南郑的《庄稼汉》、双台的《稻穗》、《春芽》、《崛强人》、城固的《桔乡》、《南沙河》、西乡的《爱乐》及《洋县文艺》等,形成了以市为龙头,以县为纽带,乡镇为基础的网络文化氛围。③市、县每年举行规模宏大的商贸洽谈会、西交会、秋交会、展示会、艺术节等高标准的广场艺术、舞台艺术,给汉中民间文化的崛起铺垫了坚实的基础,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8 R+ w7 w+ ?' m$ ]( x; X5 X9 _1 ^
二、优秀人才群体的构成是汉中民间文化崛起的决定因素   {. ]5 \. X2 F( c8 F) A
, W4 e2 Y% ?2 P0 M& n9 K
毛泽东早就指出:“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汉中民间文化之所以发展速度快,活动内容多,形势新颖,水准档次高,规模范围大,影响及社会效益好,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关键是形成了一支优秀的人才群体,给汉中民间文化的崛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具体的说,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市上历届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起到了极强的支柱和鞭策作用,如胡悦、田杰、高万成、郑宗林、郭加水、杨吉荣、张荣珠、许庆玉、黄建军、王大中等;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德艺双馨,默默奉献,热情服务,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勇于创新,开拓奋进,把汉中民间文化这块热土炒得火热,如组织家、活动家、艺术家蒿文杰,编辑、理论家、作家王祥玉,佛学家、慈善家王明新,石刻艺术家高昆等。③省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的扶持和帮助,是汉中民间文化崛起的最根本的保证,如高占祥、冯骥才、陈忠实、贾平凹、贾芝、王蓬、张正国、丁利、周英、唐光中等;④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协助,给予了汉中民间文化崛起的勃勃生机,如:全国劳模冯忠成,蛇王陈明珠,汉中缝纫剪裁知名校长王新民,收藏家乔玉峰,慈善家马忠清等;⑤文艺骨干的积极参与给汉中民间文化的崛起注入了活力。如;金花村、花果树、张寨村文艺宣传队,城固、洋县、汉台文化馆,汉中市中老年艺术团,陕工院、汉歌退休的著名演员和教师,在全国获奖的歌手刘光郎、熊贵安、尹春生,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宇晖、鲁虹、作曲家徐邦杰、赵剑波、张音晖,老作家孙伯和、词作家饶宏昌、农民诗人丁朋、白春娥、李雪茄、石青,剪纸能手边凤兰及遍及全市的各类民间艺术人才,构成了汉中民间文化的优秀人才群体。
, i* T# Z. m9 d$ p  }4 D" |# m0 {) P+ D+ _/ U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汉中民间文艺崛起的关键 / b1 T* J. h' u7 h  C$ C$ M

. d- q% l* d9 E, ?' i* ]/ y汉中民间文化活动十分活跃,遍及市、县、乡(镇)、村,处处可见,处处皆有。汉台、城固、洋县、南郑、勉县等县区,每年元宵节还举行规模盛大的民间文艺汇(调)演,给群众带来节日的欢乐,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仅2000年举办活动58项(次),每周有一次市级活动,2001年1—5月举办活动42项(次),达到每月两次活动还多,给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成为汉中民间文化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汉中民间文化活动大体可分为:①集中或分散型,大到市、县汇演,小到街头、乡村、家庭、田间、地头,随处可见。②展示型,如《农二哥诗社成果展览》、《高昆刻石拓片展》、《边凤兰汉中百鸟折纸展》等;③吟唱型:如《杨古荣诗词吟唱会》、《褒谷栈道平湖吟唱会》、《红寺湖吟唱会》等;③创作型:如《瓜棚诗会》、《南沙河诗会》、《双合诗会》等;⑤庙会型:如哑姑山文化庙会、张良庙文化庙会、圣水寺文化庙会等;⑥民俗型:如《镇巴孝歌采象》、《勉县婚俗采象》、《白春娥家庭喜事诗会》;⑦旅游型。如《宁强走访活动》、《蔡伦诗会》、《朱鹮故乡梨园诗会》等;⑧科技型:如《冯忠成科技下乡系列活动》、《汉中名特优科技成果展示庆功会》、《为百姓心中的好干部挂牌、送诗、赠书画活动》;⑨大赛型:如《中小学生童话大赛》、《新世纪校园文化大赛》、《汉园宾馆楹联大赛》等;⑩赏析座谈型:如《汤永德诗歌赏析会》、石青诗集《爱在民间》、衡石燕文集《神奇的茶壶盖》出版座谈会。(11)交流型:如全国各省民协、高等院校进行民间文化专业信息和内容交流;(12)基地型:如花果树、金花村、张寨村、红寺湖、娅姑山、三合乡、原公镇、草坝岭等地发展巩固民间文化活动基地;(13)产业型:如洋县千亩梨园展销诗会、汉台、城固百亩荷花园、花卉、奇石雕刻展览会等及节日型、传统型、庆典型、休闲型、商贸型等。
5 W' m, T5 o  Q* ^
0 b" z3 s: w5 |+ w% A8 U这些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又展示了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又体现出民间文化存在的价值。也能推进、提高、精炼、发展民间文化事业,使其从中出奇、出新、出特、出精,在数中求量、在量中求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 f, r2 d7 u; k# o$ D5 ]! o; A; A2 J; }; x; O$ u
四、基本特点的形成是汉中民间文化崛起的必然趋势 # r$ L& `  T" k% c

7 E& o: }6 R4 t# W/ q# u* M- G  h+ b- y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不到两年时间,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已显示出六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普遍性;二是追求欲望高;三是参与意识强;四是挖掘潜力大;五是组织领导力量强;六是社会效果好。从全市来看,上至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下到平民百姓、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中小学学生,十一个县区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民间文化活动和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及各界人士,求知、求新、求乐、求玩的追求的欲望不断增强,在民间文化这块花园里,几乎人人都能展示、体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技能,流露出自己的天资,聪明和智慧,竞相争艳、百舸竞渡。且汉中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和内容多达百余种,许多群众喜闻乐见,艺术价值高,活动内容新颖,形式独特,民间文化遗产还没有挖掘、反映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民协几位领导,艺术功底硬、造旨深,都有辉煌的硕果,且责任心、事业心强,愿意把汉中民间文化这块“蛋糕”做好,这是汉中民间文化崛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他们的领导下,不到二年时间,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编印报刊3万余份,刊发诗词文章20余万字,图片1583张,获奖学生达136名,推荐国家和省级会员36名,110多人(次)获省以上奖励,25名会员当选为市政协委员,6名会员当选市人大代表,11种科技项目产品被推广和应用,20多篇论文发表,编辑出版了《南窗诗文选》(王祥玉)、《汉上走笔》(贾连友)、《水往山上流》(王大平)、《张良史略》(陈泽孝)、《华夏古塔集锦》)(李庆禄)、《神奇的茶壶盖》(衡石燕)、《徐邦杰少儿歌曲选》、《爱在民间》(石青)及《白春娥诗选》和《李雪茹作品专楫》等作品40余本,这些成绩给汉中民间文化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辅垫了金光大道。
. N' ?  E4 t. _) E/ _+ g
8 Y, J' @2 d4 u/ h当然,在汉中民间文化崛起中,还存在着理论研究指导不够,没有安塞腰鼓、户县农民画那样的特色气候,某些活动也存在着粗制滥造、水平低、活动时间长、规格不高的现象。
  D& o# O. L( T% F来源:陕西文化信息网! Z5 Y" ?# D. s* \

0 @$ ?1 q- E0 N% v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