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记者在南郑县协税镇吴坝村找到了今年61岁的李甲喜老人, 他的第二本书《耕日锄月》于5月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5 d8 `7 l3 P9 v: Q9 b2 q* k1 e
3 ^! A+ u- P$ `8 N 翻开书,没有序跋,为什么呢?李甲喜老人说:这就是我自己的一个文字梦的展示,很简单也很纯粹。如果有了序跋,倒成了装点门面的感觉了。
: q$ v/ _# | g- N
4 N% D4 @# f3 a" h* k5 ` 从原南郑县二中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李甲喜闲下来了。心里一直以来的文学梦却开始摆上案头,上午伏案创作,下午同街坊邻居喝茶聊天。
0 c6 Z, _" {1 I+ b3 x
7 A' R0 V2 X) ^( F$ H" q$ \( p, W, o( F- [
南郑县农民作家李甲喜长篇小说《耕日锄月》出版
- b3 F: ], s# y$ c: ?; Z
小说《锄日耕月》封面
7 B4 u! V* S- s" A! S* B: J% v T0 _. G+ {4 R1 `
《耕日锄月》反映的是1997年至2005年间,发生在汉中市城区与南郑梁山镇之间的城乡结合带。吃饱饭穿暖衣的人们喜滋滋过上了好日子后,开始想着土坯房变新居。于是年轻一代丢下锄把子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打工大潮中。而这时的农村又沉寂了:老弱病妇幼坚守着空壳的农村、空心的家庭,坚守着家庭的大后方。故事的主人公梁汉忠有个龙凤胎的妹妹梁婉贞,老父亲叮嘱二人:“脱农皮,考大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梁兴升一场大病,家庭重担落在了梁汉忠的身上……
6 J+ q( V; e' L
9 L4 Y5 B8 [- @8 o* n# F+ G. W 《耕日锄月》书里还介绍了号称“小江南”的汉中所拥有的一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丧葬习俗等,竭力勾画着禾堆深卧犬,木杪又闻鸡的农家田园风貌。
4 I1 p" A0 S- _4 o9 U7 d/ W2 H3 Z+ u) O* q# b( v1 T" n
其实对李甲喜来说,文学梦是在青年时期铸就的,并且深受鲁迅、柳青的作品影响。打开《耕日锄月》的第一页,开篇就是:“乡村女人是辛苦的,成天像上紧了发条不紧不慢、不慢不紧转动着的钟摆。当大地还沉浸在黎明前柳眠草梦的酣睡时,桌上的座钟闹起来了。”朴实的语言勾勒出山村里的早晨,而“柳眠草梦”却成了这开篇的第一个亮点。
2 r) x8 Q5 ]* F/ a( M
" ~7 `. k7 ]6 P 望着李甲喜老人,琢磨着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老师、农民、作家。李甲喜老人给我的回复是:“我是一个农民老头儿。我这本书39万多,将近40万字,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写完,自费出了这本书。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改革大潮下的农村都发生了什么变化,也想记录我们这方水土的子民们的生活。”6 b ^" \" k% i1 d$ F- q
; b9 k; q% I# \- R/ i/ |3 m! B 问到以后的生活,李甲喜说:继续上午搞创作,下午喝茶聊天的日子。只是不再写长篇了,只打算写些短篇。(文/图 梧桐 龚锐)
# b! d: t% y0 g/ p' p2 s!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