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70名知青一起唱着当年下乡时唱过的红歌,铿锵有力的歌声,仿佛又把他们带回到当年一起挥锄头,赶牛车,睡大通铺的情景。5 e, S8 A2 E1 @0 V0 J
) F; Y& l2 m& Y2 s6 S4 s 4月13日中午12时,西安市第十中学1972级的70位知青相聚在一起,拉家常忆往事,说到动情处,还有人湿了眼眶。: k; }: d$ S+ n; T
5 N" P/ [* S% q2 S# k! ^+ \/ ^, ?
每次小聚都会听说有人去世% V) `- Z x8 y
$ {) b* x/ o2 n' W- T* \4 Q+ J
“我们是1974年4月16日下的乡,当时我们级有150人,下乡时分散到渭南、礼泉等地。这次只来了70个人,这也是我们首次举行这么大规模的聚会。”组织者刘保安感叹,“当初都是一个锅里搅过马勺的,现在都已是奔60岁的人了,见一次少一次,每次小聚会,就会听说有当年一起插队的知青去世。再不聚一次就来不及了!”刘保安说。他们1974年下乡,1977年返乡。当年,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在这3年里经历了人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3 c4 K3 Y7 `9 ^8 g# r0 I" ?! c/ P; f) `( n0 N- j Z
小伙省下杠子馍给心仪姑娘. {! v' T+ K3 Z
0 q+ a! T) P/ ?# p: z" Q( N; q7 c2 n
李忠义和李华贵夫妇下乡时分到了一个队上。从此他们就没再分开过。他们1980年结婚至今已34年,当年一起吃苦的日子,让他们彼此更加珍惜对方。. o% U I8 s T# I2 O
8 {/ W5 K# ^- h9 i( N “当时物资匮乏,每天能吃上两顿饭都算奢侈的。那时也没有玫瑰,啥浪漫的事儿都没有。每天是上午一起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下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公社。”59岁的李华贵笑着说,“那阵子粮食不够吃,有时他会省下杠子馍偷偷塞给我。”* ?0 d- j' }* q, z
2 ^3 M' C; p- {# p, g2 x9 B
昨日,参加聚会的人里,像李忠义夫妇这样在下乡时建立起感情的夫妻还有3对。6 Z. p2 j' e7 \, |# T( J6 \
$ g" p( Q9 ]* r3 z/ @* ~* P “我们当时的日子非常艰苦,当时一个知青下了一碗白面,没有调味料,就跑到公社对面的供销社偷了指头尖大的土盐伴着面吃。没水喝时,我们就接雨水,结果喝完就拉肚子了。”刘保安说,“以后这样的聚会我们要经常举办,我们要说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9 I* l' G; L& D8 v M3 V3 a5 m- N9 X: T
兄弟情深 走70公里运遗体
( z& d+ b- R- d3 k6 J) b+ }
* G# j# @; r" K; J& H" I 1955年出生的杨建立因为下乡和礼泉的老乡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意。1975年9月的一个星期六,杨建立接到一个电话,住在他隔壁的一个姓雒的兄弟患了黄疸型肝炎,住在省人民医院,由于病情加重,人快不行了。挂了电话,他立即骑着自行车从礼泉赶到西安。' s+ W/ j. b5 s4 n4 d3 o0 |1 a
9 ^/ x5 M! i3 ~4 k: A: R
“在省人民医院,雒70多岁的父亲一见我就跪下了,说娃已经走了,按农村规矩3天内必须回门,不然无法入土为安。看到那个情景,我答应把他儿子的遗体运回礼泉。”杨建立回忆说。
0 M$ C! A0 C- S4 W' ?. k1 }( @7 R4 f9 }, D4 \
“我们上午11点从省人民医院出发,走到兴平408厂和接他的人会合时已是晚上11点,已走了近70公里路。”杨建立说,因为这件事,他现在还和雒家保持着联系,雒家人每年也都会来看望他。- p7 w7 K' m% p
; Y" ?) N7 F( C6 Q4 v% O, [
“活到现在才发现,原来生命如此短暂,曾经健壮的小伙子现在头发花白,疾病缠身;曾经如花似玉的姑娘们早已嫁作人妇,一心放在柴米油盐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趁年轻多和家人朋友聚一聚,且聚且珍惜。”刘保安说。(记者 郑唯舒)
A/ |6 f* u0 h( e4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