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近年的考古资料证明,汉中有帝王陵。2008年汶川“5·12”地震之后,中央财政支持重灾区略阳利用本地资源杜仲进行深加工生产杜仲胶囊,生产场地选在略阳横现河镇毛坝村武兴山一带。施工中发现多座古墓,特别是三方墓志铭的发现,引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求汉中市考古队前往调查、清理。
/ Z# Z! l/ B4 A; [$ l" w4 j# x2 m
. Q' u; _9 g0 T" e 我们赶赴现场时,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整个地形地貌用中国古代堪舆之术讲,可谓难得的福地。山势像太师椅,杜仲胶囊生产线就建在坐面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已被人为推砌的多个台基场地。有十分明显两条人工挖成回填有石块的较大墓葬排水沟。山崖挖成断壁的悬崖上还挂着几座残墓,工地上随处可见残砖、陶片、瓷片、古钱币。通过走访附近农民得知,发现三方墓志的地方就在中部最高一级台地上,挖基础时,还发现一座青砖砌成的墓葬,十分宏大、坚固,挖掘机砸了很长时间才将其砸开;整个生产线用地原来是个大墓地……
! V4 U( M7 E0 @0 k( [
3 w' \& R1 n) j/ Z9 u2 u$ p4 Z J 三方墓志我们来到时已被略阳县文物部门收藏,但都残缺不全,从墓志铭的书法上判断,有汉隶向楷书过渡的标志,与《石门十三品》中之《石门铭》书法风格相近,大致年代可定在魏晋南北朝。而下款“维大魏晋正始元年岁次甲申十一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告诉我们,从书法上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大魏晋正始纪年有二:一是三国魏齐王曹芳的纪年,但曹芳“正始元年”干支上是“庚申”年(240),不符;二是北魏宣武帝纪年,干支上“甲申”与“正始元年”一致,为公元504年。这就可以肯定正始元年(504)为墓志铭的确切年代。三徂即略阳。4 f9 W" O; Q+ g- }% }0 I8 R+ G
" J' f; Q/ g! M 墓志铭的前一部分是溢美之词,大致讲的墓主人身世、美貌、天资,后一部分说的是墓主人的能力及美德,以及对姜太妃的怀念、哀悼。读墓志及考史得知,墓志主人姓姜,是位太妃。姜太妃下葬的时间是公元504年,而在此前后,在今略阳县及甘肃天水、武都一带建立过一个“武兴国”,它是由氐族建立的政权,从公元477年始至公元545年结束。在此期间战争不休,时而武兴国弃魏投齐,时而判齐降魏,称王言国不定,也是那个乱世的真实反映。武兴国虽小,且境内山脉纵横,但朝野一心,精诚为国,呈现一派向上景象,因此有“两朝济济”的局面。“五庙萧萧”,其宗庙陵地也有中国传统皇家风范。宗祠在略阳,说明都城也在略阳。今天,陵区一带名曰武兴山,既是对武兴国的怀念,又是尊称。武兴国传之杨集始已七代,为何是“五庙”呢?原因是杨文弘死时,杨集始兄弟六人尚年幼,政权落入其党兄之子杨后起之手,因此有“复虽国难”“抚育弱孤”“专政九龄”之语。将杨后起一代减去,直系相传正好五代,就好理解了。姜太妃卒年正是其子杨集始执政,故而尊其为太妃,与其父杨文弘合葬永安陵。其父杨文弘死于公元428年。与历史吻合。6 g1 h k3 ?& Q$ \* D
. j* H4 r/ q$ P! h. P" _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证实历史上武兴国的存在及都城的位置。证明汉中也有帝王陵。(汉中市考古队 左汤全)
+ N# E7 Y; c*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