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楼主 |
发表于 2014-2-27 12: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烦心事儿藏在心里,不愿意跟父母说”
铁索关镇初级中学副校长付万和说,“小斌和小亮都是留守学生,平时在学校性格内向,不喜欢表达和沟通。”
据了解,铁锁关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807名,其中留守学生387人。
小斌的同班同学小兰告诉记者,她的父母也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周末才能和父母通通电话,聊聊自己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小兰说,“烦心事儿什么的,大家更多也是藏在心里,不愿意跟父母说,让父母担心。”
“许多留守同学本身心理上就有一些失落感,而我们的老师往往很难注意到这一点,没有采用更为柔和的教导方式,仍旧把成绩、分数之类的放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宁强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春明说,“客观上讲,我们基层的教育方式相对比较陈旧,学校和家长往往更看重升学率,把争取考试获得高分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以成绩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这样不但老师、学校和家长身背压力,也‘不自觉’地将部分压力转嫁在学生身上。”
抛开留守儿童这个“特殊身份”,小斌和小亮都是家中独子。“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式和行为特点,也容易造成他们自理能力差、心理易遭挫折、感情脆弱、易走极端等不良现象出现。”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说,“当留守儿童和独生子女的‘双重身份’在一个孩子身上集中,一些老师和家长眼中正常的‘批评’也有可能引发孩子的过激反应。”
谁来为青少年心理健康负责?
“家庭教育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家长应当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要多与孩子主动交流,引导孩子健康地释放和排解压力与苦恼,从而避免孩子因情感上的长期压抑而变得内向、孤僻甚至是极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一些教育学专家和社会学者认为,只有进一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
石英认为,现在青少年群体心理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学校也应当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此外,教师应当注重自身教育方式,尤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关注其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石英认为,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凸显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成立专门的社会辅导机构,为青少年提供健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并注重城镇化进程中户籍政策的健全与公平求学环境的保障,从而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