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560|回复: 2

[发展] 汉台首个家庭农场:文文家庭农场在白庙村注册成立

[复制链接]
a
0 0
  @ME: 
发表于 2014-1-9 14: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年12月30日,汉中市汉台区首个家庭农场——文文家庭农场在汉王镇白庙村成立,这将对促进当地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带动周边近百户农民发家致富发挥重要作用。据了解,这是该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工商局去年12月上旬下发的《关于家庭农场登记注册的指导意见》后在全区注册登记的第一个家庭农场。(王华桥  李莉)
: _/ q6 Z: k1 ~* y; Q
a
0 0
  @ME: 
发表于 2014-1-9 15: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农场是个什么概念?
a
0 0
  @ME: 
发表于 2014-1-10 0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天诚国土)。
8 K! x3 b# V+ f) X' M; o4 G) |" O1 G* G* \
        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i3 j+ o8 o9 W+ z7 _$ t- F

! L9 c: I" g0 J7 Z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9 A: i: g+ J0 S2 w3 i" N8 y

9 P/ `. B5 X( d0 k! c( r. H+ c        以周末农场的家庭农场为例,其规模大多在20-200亩之间,其生产的农产品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生产者自有品牌,并且建立了完整地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更有保障。[7]21世纪初以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7]7推广难题家庭农场是2012年前后才兴起的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一直以地方实践为主,中央层面尚未对其做明确定义。尽管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缺少资金,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长期性投入能力不足,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使家庭农场主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 u( p+ \/ x" T3 _3 j& J* C
0 M$ Y% j, P& y7 ?' |       1、中国对家庭农场缺乏清晰的定义。
% \* l1 j# C. e
  v/ `2 J$ }6 \5 ?7 m! z' {! ]4 @
       尽管中央时常提及“家庭农场”,但如何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这就导致有的种植大户已在尝试这一经营模式,却不知自己就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有的农场不以家庭成员为组成,或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却自称家庭农场;有的人将家庭农场主与地主相提并论,担心引发土地兼并;有的人错误地将家庭农场与“休闲农业”混为一谈。对家庭农场的含糊定义,影响到如何界定、如何扶持、如何引入登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7 l& v4 r' c: ]* C% e: n. d

* h/ j2 G3 E# ]' m- o       2、难以得到相应的扶持政策,缺乏更新设备和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z$ g5 d; p/ |- C  G$ n
一些农民流转了大量土地做农场经营,但是受没有进行土地整理的限制,地被分成若干小块,遇上机耕道,必须自己扛着小型农机到另一块田里去。昂贵的租金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搞土地整理自己又无财力完成。
( r/ {+ k2 W) @/ T  ]* n  l  d1 B6 u5 R  F, m
      3、融资难也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障碍。  q* D* a; R! t2 k5 T

& ]; R/ M; D4 Z& {* a      一些试验阶段的家庭农场想扩大规模,却遭遇了融资难题。农民很少有可以抵押的资产,靠少量贷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6 s* ?7 b% g0 e2 l
; j+ V. W) n# r! i+ v1 U
      4、土地流转不规范,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
1 [. Z$ z3 U. u3 t$ ~, [) B( C/ y4 ^2 E$ C% ^, u
      面对农户承包地极其细碎的现状,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最大的困难就是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并确保租期较长、相对稳定。但由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4]8实施建议推广家庭农场,应明确家庭农场的定义,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a7 J- l" T/ Z& y% V
; ?# P+ Z9 B) x* s; ?* R% d  j
        1、探索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2 U: B/ s# n$ ^9 a' i) F0 A. C0 K0 k% O
       定义明确后,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等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各地在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时,不可一刀切地在全国使用同一标准,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环境,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1 n: e8 e; Z" [. c. \/ K
2 T8 F7 o; L: W; I  {        2、对符合以上条件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接受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 b  y; U& \; |  C+ `+ U! Z6 M# o! j% G, Z* }! A
        各地应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明确家庭农场可以优先承担涉农建设项目。同时,可通过项目倾斜、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流转方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对种粮的家庭农场可给予更多的扶持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7 s4 g6 }8 e1 l# z* _9 m) }# z3 f$ o* r5 }; ]( Z, u
       3、加紧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
% f) g- y, J( c

, O; M: C- E5 k$ q& v       2012年12月,农业部已在50个县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这项工作对明晰农用地产权、捍卫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理清家底等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规范化土地流转的先决条件。建议应将这一工作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考核。
, S$ [! e& Y: O5 F
  K" k" r) s9 }' C4 M        4、应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诸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6 X$ B0 y6 z7 T3 h) c: k& s) v- Z
' ]3 H$ o4 K1 W1 y
       (1)、国家主管部门下发土地流转规范合同书,引导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防止口头契约。
' ]' g5 x0 ^9 `, V6 i$ o( B  v      (2)、对流入方大规模流转土地的主体,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防止非农户经营主体假借家庭农场之名大规模租赁农地,注册登记后套取项目资金。' s+ C  z9 b- s, S
       (3)、做好土地流转的法律与政策宣传工作,使农户能正确看待土地流转,尊重契约精神。对自愿流转出的土地,在流转期内,不得将土地收回。从而稳定流转规模,使家庭农场主能够放心投入、生产与经营。[4]9意义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部将按照中央要求,着手研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2]10需求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 w# M5 U! Y$ Z6 B' {! L: f, N2 e, \7 H5 n
        透过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我们看到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一条充满着阳光和希望的新路径。: N, r- D5 t  q' M
7 N2 ~+ B* {3 Q5 S' {! H, V$ p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打工,有很多农民工还长期在城市驻扎下来。而与之相对应,在不少村庄则出现了“青壮年荒”,或者说是“劳力荒”,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已经不愿意或者因工作原因不能不便回家种地,大量的耕地主要靠老人打理。尽管有日益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帮忙,但年龄越来越大的老年人们还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
% _* l& u6 u2 q1 o
) S: \. R+ b& B8 d2 W5 a" X/ b        另外,在土地上不管是老年人当家还是青壮年担纲,各家各户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没有多少活力,土地的生产效率较低,农民的信息采集能力、决策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博弈市场的能力、盈利能力都非常有限,以至于不少农民只能盲从和赌博,在农业的“大小年”现象中随波逐流。应该承认,当前的农业格局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再发展,应该承认,我们又站在了农业改革的十字路口。发展“家庭农场”是一个正确的改革方向。实际上除农业部确定的6000多个“家庭农场”外,还有很多农业能人通过承包更多土地、开展规模种植、特色种植等方式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为“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摸索出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更多的人在跃跃欲试。无疑,“家庭农场”模式符合农民的需要,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符合国情。9 n1 P3 A$ ?" W3 l; C& \: S# ]  h; n
# o8 P# V* v! `/ p
       “家庭农场”模式可以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农业的潜力。“家庭农场”的经营特性明显,“家庭农场主”必须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来核算成本、加强管理、追逐利润,必须要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由于“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因而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惠农政策的鼓励扶持下,“家庭农场”必将成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骨干力量。2 N7 g; W4 r3 {& s( w* E# K

. x' k  H- u: @. v. H      “家庭农场”模式往往要涉及土地流转和集中,而在土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双方自愿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即其他农民或村集体自愿把土地承包给“家庭农场主”,由“家庭农场主”支付合理的承包费,双方签订合同,约定承包的期限。9 N' @/ S- N. {! M4 O; _

2 M6 q' O- u* s       在这种模式中,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的性质是不变的,向外承包土地的一方在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土地。因而,“家庭农场”模式并不会伤害农业的根基,并不会伤害其他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并不会伤害农业公平,即便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不断修正来进行完善——我们完全可以放下忧虑,迈开大步走下去。1 m# n3 n- o" g+ S2 W# x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