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第一网

搜索
更多
猜你喜欢
查看: 1350|回复: 3

[历史] 一部《汉中对》,悠悠千古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9 12: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隆中对》想必大家知道,是否还记得那些年课堂上默背的“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历史上有两个精彩的“君臣对”都涉及到汉中,一个是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在汉中筑坛拜将韩信的《汉中对》,再一个是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前一个成就了汉室四百年的基业,后一个留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佳话。 
 
  在一个小雨纷飞的下午,我撑起伞,来到汉中远郊的石门,寻觅当年将军的踪影。一路上,雨儿斜,游人稀,恰好给我的思绪留下飞驰的空间。
  
     从石门景区走来,左边是崖壁,右边是悬崖,悬崖下是浪花滚滚的褒河。路不难走,宽阔处的绿茵里还分别立着西汉故事雕塑。路上我在想,当年刘邦登坛拜将,将军意气风发,那时的韩信心里是何等的惬意啊。从漂母的饭恩、胯下的屈辱,到项羽的帐下执戟,再到脱楚归汉成为汉军的主帅,这当中的变化,天壤之别,难怪汉军上下一时大惊。也就是这个韩信,在拜将仪式之后面对刘邦的问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成就了驰名天下的《汉中对》。  
 
  其时,当时的刘邦集团正处于是安于困顿还是谋求进取的十字路口。 
 
  汉中北有秦岭,南有巴山,为一狭小的山间盆地,只有几条漫长而险峻的山间小道连接巴蜀和关中,在两千多年前相当闭塞和贫瘠。秦亡后项羽依范增计安排刘邦做汉中王,并派前秦章邯等三个降王在秦岭以北封锁道路,钳制刘邦,就是想要把他困在此地。此时刘邦集团如果甘心困顿与此,那么此后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大汉帝国,也不会有刘邦还乡的《大风歌》,更不会有我们汉族、汉人、汉语、汉文化等称谓一脉相承至今。而刘邦毕竟是千古一帝,他虽身陷困境,心却急欲打开局面,此时韩信《汉中对》一出,焉能不喜。于是刘邦接受了韩信北上还定三秦,进而东进争夺天下的战略计划。也就由此,一介布衣韩信开始平步青云,一鸣冲天。  
 
  《汉中对》的实施,是楚汉相争的历史起点,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汉中对》的正确决策和成功推行,是刘邦集团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弱小走向强大的转折点,可以说,刘邦最终能够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其胜利的基础,正在于此。  

  细雨霏霏,站在褒谷口的高处,顿觉豁然开朗,只见烟波浩淼,风景秀丽,四周怪石嶙峋,林木苍翠,古老的褒斜栈道若隐若现,似龙蛇蜿蜒,引人遐思。这里,就是当初韩信在《汉中对》提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所在,只是当年的栈道与石门山洞,已经一起淹没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的水库之中,眼前所见的栈道是在水库建设的同时依照原样复建的。

       阴霾的天空似乎有雷声隐隐传来,我想,那不是雷声,那是当年樊哙、周勃率领军士修建栈道的伐木声,凿石声。本来这条栈道在秦亡前经过多次修复,畅通无阻,可是刘邦入汉时,早已依张良的建议放火烧了栈道,以绝项羽对他东返争夺关中的疑心。也许樊哙、周勃无心督工只顾喝酒,此刻那伐木的声音不紧不慢,很有点儿雷声大雨点少的意思。   

 时势造英雄,谁也没有想到当樊哙、周勃在褒斜道上大兴土木、迷惑敌王,诱其将重兵屯于褒斜道口的时候,刘邦和韩信早已率领大军从汉中出发,一路向西,然后掉头向北,沿秦岭西端的嘉陵江河谷绕了一个大圈子,迂回至雍王章邯侧后突然发起攻击,一举夺取陈仓,突入关中,平定了三秦。   
   这当然是一个经典战例,这当然显示了韩信的军事天才!在中国军事史上,韩信由汉中还定关中,是唯一的一次成功先例。四百年后,诸葛亮由汉中五次北伐,试图重演当年的历史,都以失败告终。这也从反面验证了韩信用兵的巧妙和这场战事的不易。取定关中之后,韩信辅佐刘邦,“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最终垓下一战,击败不可战胜的项羽,为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个《汉中对》,它虽然不像《隆中对》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相形象而称著于世,但在分析敌我态势、预测政治军事形势、确定战场主攻方向以及把握战略进攻时机等方面,它同样全面、深刻、高明、卓越,实可与《隆中对》相媲美。 

  事实证明,韩信不但是一个善于开展战略运筹,预测战争发展趋势的军事谋略家,还是一个能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宜稳妥的战略方针,统帅千军万马、克敌制胜的军事指挥家。看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战役吧: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哪一个不是发出熠熠光芒。 

   小雨淅沥,我站在褒谷的栈道上,望着眼前浩浩荡荡的湖水,望着四周嶙峋的陡峭崖壁,思绪继续在历史的空间飞驰。在几十米深的水下,还有与我脚下同样的栈道默默地栖居在那里,也许,这些栈道早已朽烂成泥,只留下崖壁上的孔洞呆呆地在水中望着周围的一切。身边的石罅中,草木萋萋,不知与褒斜古道相伴了多少个春秋,昔日汉军将士在劳作时的说笑和疲惫,曾经溢满了这条小径,只是那份对于东进的憧憬与征战的艰辛早已被时光的齿轮碾得支离破碎,成为记忆中或明或暗的印记。是的,数千年来,伴随着朝代更替,伴随着鼓角争鸣,褒斜古道演绎了一段段或令人荡气回肠,或令人扼腕长叹,或令人拍案叫绝的历史故事,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沉思。 
 
  毫无疑问,韩信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他以战功成名,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然而,一代名将,天不假年,公元前196年的一个冬日,韩信以谋反罪名,被吕后及萧何诱骗入长乐宫钟室处死,年仅三十三岁。随后,韩信三族被诛,数千无辜,血染长安,哭号之声,传荡千古。是时,寒风凛冽,长空飘雪,满城人尽嗟叹,无不悲怆。
  
  成败一知已,生死两妇人。吊诡吗?然而确实如此。萧何向汉王推荐了韩信,最终又做了杀害韩信的帮凶。至于漂母,那种怜悯和“恨铁不成器”的善良,与吕后的阴鸷狠辣形成对比,这二人也正处于韩信一生事业的两端。
 
  是韩信不忠不义吗?否!当历史给予韩信一个依汉则楚亡,归楚则汉危,中立则三分天下的大好时机时,他脑子没有发热,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此时,韩信已是铁了心追随刘邦,灭楚兴汉。应该说,这也是韩信的一个基本性格走向,他日后对于漂母的一饭之恩,不就是千金投水相报的么。  

  也许可以这么说,韩信最大的失误是当天下大乱,自己大权在握的时候,不懂得利用政治;当天下太平、功高盖主的时候,也不会像范蠡、张良那样主动退出政治舞台!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韩信之前有白起,之后有岳飞,虽也都是以百战百胜闻名于世,但最后都没有落得好下场。军事天才并非就是政治通才,这样的事例已经不少。

  说到底,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还是缘于政治!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加速了秦的灭亡,但历史也呈现了倒退的形态,回到了秦统一之前的诸侯国局面。公元前202年,刘邦坐上皇帝宝座,这时候的中央政权力量薄弱,为了稳定社会,得到各派势力的支持,分封以韩信为首的军功受益阶层为异姓诸侯是一种事急从权的政治手段。此时刘邦一方面从秦朝行苛政而速亡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一方面加速了刘姓“家天下”的实施,这样作为异性诸侯之首的韩信自然成了第一个饮鸩者。
  
  实际上,专制皇权和诸侯共治这两种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间的博弈,一直是汉初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到汉武帝即位前,专制皇权才最终取得胜利。  
 “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是韩信被绑时的哀号,可怜一代将星黯然陨落。 
 
  第二天,小雨初霁,我来到位于汉中市区的汉王台,这就是当初的汉王府遗址,后几经修建,如今已辟为汉中博物馆。这里有一座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望江楼,据说在过去,登临此楼向南眺望,可以看见汉江,“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这一望,望不尽多少嗟叹!
  
  从汉王台出来,我径直向南来到汉江岸边。汉江古称沔水,发源于汉中的汉王山,长1577公里,为长江最长的支流。漫步在汉江之滨,望着滚滚的流水,我想楚汉相争时期留给人们的种种嗟叹,不过是历史的插曲。一部《汉中对》,悠悠千古情,汉江毕竟依然向东流去,汇入浩浩的长江。
(改编自西部作家李仪字)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隆中对》和《汉中对》原文: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州,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汉中对》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2: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韩信大将军的成语歇后语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胯下之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四面楚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背水一战
十面埋伏
战无不胜
国士无双
一饭千金
汉中高对
功高震主
成败一知已,生死两妇人
萧何月下追韩信
沈沙决水,半渡而击
拔旗易帜
置之死地而后生
解衣推食
居常鞅鞅

独当一面
略不世出
不赏之功
匹夫之勇
妇人之仁
推陈出新
百战百胜
勋冠三杰
钟室之祸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